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战“役”连线:青海医疗救援队在武汉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0-02-15 09:32    编辑: 陈悦         

  编者按

  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庚子新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截至目前,我省249名最美“逆行者”临危受命,舍小家为大家,驰援湖北武汉,夜以继日奋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与病毒赛跑,与时间赛跑,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贡献着青海力量。

  “接到一名重症患者,已安排送往指定地点!”“收到,请注意全车消毒、做好自我防护!”

  2月13日下午4时许,远在千里之外的青海省红十字会赴武汉救援队队长王海涛的对讲机再一次响起,听到队员张春华和白焕强从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将一名重症患者从C栋成功转移至B栋的消息时,王海涛长舒了一口气。

  按照事先约定,这天我们拨通了王海涛的视频,视频那头,他戴着口罩、护目镜,身着防护服,一边将镜头切换至对面的医院院区,一边告诉我们,他们每天的任务是用救护车将重症或者轻症患者转运至指定地点,今天已经是他们来到武汉的第六天,正式开展工作的第二天。

  庚子年的春节,与众不同。时间回到2月7日,元宵佳节的前一天,根据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派遣通知,青海省红十字会组成支援湖北一线救援队,赴湖北武汉执行病人接诊和转运任务。

  “接到通知,我们迅速行动,7日下午5时30分,接到任务后不到3个小时,来自青海省红十字搜救队、青海省中医院、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青海红十字医院等医疗单位的5名医生和5名驾驶员组成的一线救援队迅速在青海省政府集结。”据青海省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孙林介绍,救援队一行10人,年龄最大的50岁,最小的22岁,他们都具有呼吸科、重症医学科临床经验和急救车驾驶技能,当晚,这支队伍启程奔赴武汉。

  从接到疫情命令到奔赴第一线,三小时完成集结、六小时整装待发,这不仅是一种职业操守、一种专业精神,更是一种驰援武汉抗击疫情——牵挂的速度、爱的速度。

  8日下午3时许,救援队抵达武汉。

  “整个武汉空荡荡的,街上几乎见不到一个人。”一到武汉,王海涛就意识到疫情的严峻,那一刻他突然感到压力比来之前更大了。怎么顺利完成任务?如何保证队员安全?各种问题在他脑子里萦绕着。

  “我们一行10人,两人一组,每组一名医生一名司机,因为我们主要负责转运患者,接触到的都是确诊患者甚至都是重症患者,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培训、再培训。”2月8日,到达武汉后,队员们顾不上休息,急迫地开始了各项培训。除了国家卫健委等部门组织的集体培训外,王海涛又让队里操作比较好的队员进行培训,再手把手相互教习。

  救援队一行10人都是男性,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们中有人剃成了光头。“剃了光头好战斗”,回到房间,抓紧时间再多练习几遍穿脱防护服……每个人都在准备着。

  2月10日的夜晚,武汉空气湿冷、天气微凉,救援队一行早早地来到雷神山脚下,等待着,等待着……

  凌晨1时,武汉雷神山医院中国红十字会重症患者转运车队负压救护车交接工作正式开始,青海省红十字会支援武汉一线救援队接收了来自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捐赠的10辆负压救护车,这也标志着救援队正式投入执行病人接诊和转运任务。

  “虽然已经在山脚下等待了5小时,但看到救护车的那一刻,心中的热情融化了所有的寒冷。”队员们说。

  2月12日转运4名患者,2月13日转运11名患者,2月14日转运90名患者……转运人数越来越多,转运速度越来越快。截至2月14日晚8时,救援队共顺利转运105名患者,其中有17名重症患者。

  严格洗消、穿好防护服、做好准备……2月13日下午5时,是王海涛接班的时间,匆忙吃过晚饭后,他们来到医院的指定地点,40分钟后,他和另一名队员接了班。

  “上班的5个小时里,我们尽量做到不喝水,不吃饭,最难受的是一个班下来,整个衣服都湿透了,外面天气冷,里面不透气,真正体验了‘冰火两重天’。”王海涛告诉记者,高强度的工作再加上厚重的防护服,一个班下来,大家的贴身衣物几乎就没干过。为了节约防护服,队员们每次上班都是几个小时滴水不沾,嘴唇干裂,脸上被口罩勒出道道印痕,却从无怨言,只期待患者快些好起来。

  疫情无情,人间有爱。

  今年50岁的王学军是青海红十字医院麻醉科的主任医师,他是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一位,也是第一个接触到重症患者的。他告诉记者,青海第一批救援队赶赴武汉的时候他就写下了申请书,一想到无数人正在遭受痛苦,作为一名医者怎么也坐不住。

  “我是一名有着26年临床工作经历和18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此时武汉疫情严重,作为麻醉医生,我有自己的特长,郑重向院党委提出申请参加一线救援……”这张短短几行字的申请书上,隽永的字迹浸透着一名医者的仁心,也镌刻着一名党员的初心。

  临行前,王学军只给年迈的父母留下了“出差”二字,但这么多天过去了,父母早就猜到他去了武汉,电话里却只字不提,只是叮嘱他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孩子今年初三,即将面临中考,但他却说,此时武汉更需要我,自己的姐姐、姐夫都是医生,一家人彼此懂得,互相支持,所以他才能安心在武汉做好自己的工作。

  青海红十字医院副院长高军林说,王学军请战支援武汉,绝不是一时的冲动行为,而是历来克服困难、大爱仁心、奉献自己的品行所为,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但凡遇到大灾大难,他都会第一时间请战支援,没有一次是迟疑、犹豫不决的。

  因为走的紧急,这支队伍中还有几名正在机场、火车站执勤的队员,接到调令后连家都没顾上回,背着行李就随队出发了。虽然大家心有不舍,但疫情面前,都已经做好了全力以赴的准备。

  再苦、再累、再危险,没有一个人抱怨。为什么?因为“看到病人无助的眼神,就什么都忘了,只想让他们都快点好起来。”

  “此时,我们不能退!”这是队员们一致的心声,来时,他们想也许这次来了就回不去了,但即使有这样的风险,他们依然作出了上前线的选择,他们说,不能退缩,这个时候我们义无反顾。

  2月11日,针对救援队中有多名共产党员的情况,省红十字会机关党委批准,救援队成立临时党支部,王海涛任支部书记,5名党员带头缴纳特殊党费,队员赵振峰和郗汇聪两名队员申请火线入党。

  采访中,我们多次想连线队员们的家人,他们婉言谢绝,理由是“队员中有很多人没有告诉家人自己去哪了,怕家人看见会担心”。担心的又何止是家人?在这场与病毒的搏斗中,人民群众、医护人员的安危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关切。因为我们知道,他们安全了,距离战胜新冠病毒就更近了。

  2月13日,晚上9时40分许,外面繁星满天,万籁俱寂,走在武汉空阔的大街上,王海涛掏出手机,看到了家人发来的微信:“前方辛苦,一定保重,愿这场疫情早点结束。”(孙海玲 咸文静 张多钧 朱雨薇)

  我的妈妈是“奥特曼”

  “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

  “宝宝,妈妈消灭完‘怪兽’就回来了,你在家要好好学习,要听爸爸和爷爷奶奶的话哦,不许调皮。”

  每天从重症监护室出来,回到居住的酒店,俞凤琴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拨通家里的电话,向家人报平安,和7岁的儿子互诉思念,还不忘检查儿子的作业,有时候,还在重症监护室时,儿子乖巧地会将写好的作业拍上一段小视频,传给俞凤琴。

  今年32岁的俞凤琴是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省组织全省16家医疗机构135名医护人员,成立了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并与1月28日出发驰援湖北武汉,俞凤琴就是其中之一。

  “刚接到要去武汉救援的通知,我就主动报名了,家人也非常支持我的决定,这对于我来说是职业生涯中一次难得的历练,更是一项光荣的使命。”拥有12年党龄的俞凤琴,困境艰险前,展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担当。

  新冠肺炎是“怪兽”,这是俞凤琴与儿子之间的小秘密。当时,俞凤琴决定参加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时,全家人都知情,惟独没有告诉儿子,当天要出发收拾行李时,儿子意识到俞凤琴要出远门,便询问妈妈要去哪、干什么、什么时候回来。

  对于懵懂的儿子,俞凤琴对儿子解释,“妈妈要去打‘怪兽’,等把‘怪兽’消灭完了,妈妈就回来了。”

  儿子的眼中,俞凤琴是勇敢的“奥特曼”,但在全省各族干部群众眼中,我省援助湖北医疗队的所有医生护士,他们敢于“逆行”,他们都是“奥特曼”。

  1月28日晚上,俞凤琴到达了武汉市新洲区,被安排到新洲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并进行了分组,俞凤琴所在的小组共有5个人,其中有呼吸治疗师、医生、护士,每组分配1至2名当地医生护士,以便和患者更有效地沟通。

  俞凤琴所在的重症监护室,相对于其他科室,压力更大,这里收治的都是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虽然以前也在重症监护室工作,但这里的病区环境和外部压力更大。

  “每天拖着笨重的防护服,病区内都是缓慢挪动,怕走得太快带起灰尘,引起患者肺部的不适。”重症监护室病区内,每一个细节都非常关键,俞凤琴将这些细节烙在了内心深处。

  压力还来自于患者,每当在病区内看到与病魔坚强斗争的患者,俞凤琴内心总会有种莫名的感动,也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

  有一次在病区,俞凤琴看到了一名40多岁的男性患者,带着氧气面罩躺在病床上,眼角流露着对生的渴望,俞凤琴上前为患者打气鼓励,“千万不要放弃,只要坚持下去就有希望,春天马上就来了。”患者眼角湿润了,伸出了无力的双手,握住了俞凤琴的手。

  这样的感动,每时每刻都在上演,这也更加坚定了俞凤琴的信念,“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给患者生的希望、生活的希望。”

  从精心呵护救治,到心理辅导,对于俞凤琴来说,这份信念不仅仅能治病救人,更能帮助患者走出病魔的心理阴影。

  2月14日,俞凤琴是上午的班,下班后,脱掉防护服,全身消毒完成后,已经是一点半了,坐上回酒店的车,看着街道两旁盛开的鲜花,俞凤琴喃喃自语,“武汉的春天来了”。(张多钧 孙海玲 咸文静 乔延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