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东河湟新区作为兰西城市群建设的重要节点,以建设“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典范新区和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示范新区为契机,坚持以世界眼光谋划工作,以本土优势吸纳人才,以高端人才引领发展,逐步将海东河湟新区打造成为人才集聚的“强磁场”,为青海经济建设发展蓄积高端“人智动能”。
形成合力,构建人才发展新格局
王铨出生在西宁,大学毕业后,他留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并成立公司,专注于医药行业技术研究、开发和打包外售。为了拓展产业,他带领着他的科研团队来到了海东河湟新区,入驻青海中关村产业基地。通过几年的发展,其研发的冻干技术已在食品、药品等领域得到有效应用。研发生产“牦牛胶原蛋白小分子肽冻干粉”等产品受到消费者喜爱。
近年来,河湟大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像王铨这样的高端技术人才,他们为建设美丽新青海提供了不竭的智力支持。
以引进人才、带入团队、形成产业为目标,推动园区发展与人才集聚良性循环。与青海山水职业技术学校签订协议成立“柳湾人才学院”,成功举办了“2018年中国储能西部论坛”。年初,北京中关村17家国内外企业及机构代表实地调研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小镇,就进一步加强在生态环保、产业升级、精准扶贫、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洽谈,与33家省内外知名企业完成入驻签约,签约总额达160亿元,聚集各类专家人才270余名。
搭台育才,营造人才发展新环境
海东河湟新区坚持项目洽谈与人才引进同步推进,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7家国内顶尖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促成12个产业项目落户,带来了一批高端人才。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等产业的聚集,吸引了一大批产业高端人才的同时,随着海东河湟新区产业发展定位的转换,也吸引来文化名人再次创业。
旦增·谢朱是旅居新西兰的画家、收藏家。2018年5月,他成立了青海雅克维尼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是青海独具的开发当地文化产业的企业,落户青海中关村基地,致力于修复恢复海东瞿昙寺壁画,并开发出多项壁画延伸文化项目文化产品。引进新西兰皮毛加工指标,开发青海当地的藏羊藏牛皮毛地毯,出口澳洲。
平台广则人才多、人才多则效应大。河湟新区设立了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资金,依托驻区产业基地、重点企业、科研院所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对新引进的国家和省级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的,给予50万元至100万元的资金扶持。
去年,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创新人才示范基地”,成为2012年该计划启动以来青海省首家入选的机构。新区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构建“互联网+”引才模式,搭建起即时沟通、洽谈、展示的“空中走廊”,畅通了人才来区创新创业通道,促进了人才项目对接和落地。
以人为本,增强人才“黏性”
以人为本,海东河湟新区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原则,将人才关注的安家、办公、教育等内容作为服务重点,通过创建保障平台、延伸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质量,建设高层次人才生活品质,专业化助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
特别是满足各类人才对住房的需求方面,海东河湟新区先后建成专家和青年人才公寓项目3个、200余套“拎包入住”的高品质公寓住房。同时,为方便各类人才来区创业,新区建设了1000平方米的“海东驿站”,实行零收费为初创者提供“一站式”的创业平台。
目前,入驻企业350家,各类创业人才500多名。通过建立人才工作联络队伍,加强与重点企业的联络与沟通,及时了解企业和人才需求情况,协调解决高层次人才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政府重视人才,是人才‘发光发热’的动力,这对我们这样的高新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同时也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在海东河湟新区成长发展起来的青海聚光高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周伟告诉记者。 (李增平 刘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