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平方公里的广袤热土,7年的砥砺耕耘,在青海东部湟水河畔的地平线上,一座产业新城正迅速崛起。厂房楼宇拔地而起,交通路网编织经纬,公园绿地百花竞秀……海东河湟新区正用全新的面貌,向人们展示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高铁新城崛起
几年时间,原来只有一条穿村而过的109国道,现在宽敞的公路都有几十条。出门不仅有卫生室,还有高铁新区医院,广场公园就在新区周围,城市的味道越来越浓……说起海东工业园区和高铁新区的变化,入驻高铁新区的居民都有这样的感慨。
从曹家堡机场向高铁新区望去,纵横的路网将整个高铁新区划分为20多个区块,在这里建设有安置房及公共配套设施。功能分区明确,广泛采用组团的手法,使整个小区统一和谐自然,为搬迁农户提供一个安静、舒适、便捷的居住生活环境。
同时,这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已累计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50多项,完成投资180多亿元,新区基础保障水平和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中关村东路、唐蕃大道、高寨大街等50多条道路近90多公里,快速出行、东西通畅的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给排水、电力、通信、燃气等地下管网工程和变电所、配水厂、调压站、供热站、消防站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全面实现“七通一平”。
一座投资78亿元、占地3500亩、可容纳5万人居住的高铁新城拔地而起,市民公园、医院、车站、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完全小学、6所幼儿园等公共配套设施已全部交付使用。近5万拆迁群众入住新区成为市民。
产业项目升级蝶变
去年海东工业园区临空综合经济园更名为海东河湟新区。
作为已经发展了7年的海东工业园区临空综合经济园,征迁安置基本完成,基础保障不断提升,优势产业开始集聚,已全面进入大招商、快发展的黄金阶段。海东河湟新区的设立更是为临空综合经济园转型升级为综合性、多元化产城融合的城市新区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
据了解,目前河湟新区已累计入驻产业项目50多项,完成投资约230亿元。青藏高原移动大数据中心、比亚迪锂电池配套材料生产、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B型)、正平管廊、江河源农牧科技等一些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荆楚高级中学、唯品会青海运营总部、五矿地产商业综合体、青海恒欣医养综合服务地产、青藏高原牦牛产业园、青海警官职业技术学院多个项目纷纷在此落地。
高起点、高规划,新的园区不但产业上升级蝶变,还要在此基础上整体提升。
海东市委常委、海东工业园区党工委常务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黄国俊表示,海东河湟新区坚持“产城一体”发展理念,以城聚产、以产兴城,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全力推进新区由单一型经济园区向区域性综合型现代新城转变。
融合发展提升城市品质
产城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业和城市水乳交融相互融合才能共同发展。随着海东河湟新区建设发展和兰西城市群的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量的劳动力进入城市,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保障。
“至规划期2035年末,海东河湟新区人口规模达到21万人。新区由空港商务区、科教研发和高新服务区、物流商贸区、康养服务区、高铁新区五个片区组成,布局双心引领、玉带串连、绿脉交织、五区共荣的空间形态,构建山、水、林、田、湖、城融为一体的生态系统。”黄国俊说。
能否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关乎产城融合发展的后续动力。河湟新区围绕“医、学、住、行、购”等城市要素,奋力推进融合发展。这意味着,在河湟新区,不仅有创业和奋斗,还有美好的生活。(李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