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2月3日,是第28个“国际残疾人日”,这个一年一度的活动旨在促进人们对残疾问题的理解,动员人们支持维护残疾人的尊严、权利和幸福。“国际残疾人日”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其改变对残疾人的态度,并消除影响残疾人充分参与到生活各个方面中来的障碍。
在海东,目前共有10.06万残疾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8%,其中已办证残疾人达到5.9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6%。2019年,海东市残疾人联合会把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作为打赢残疾人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举措,不断深化与江苏省无锡市的对口帮扶合作关系,加强双方在康复、教育、就业、托养等多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切实开展领导互访、资金支持、人员培训、产业合作、携手奔小康行动等帮扶协作工作。
无障碍改造显真情
对于残疾人来说,居家和出行有诸多不便,有公共领域的无障碍设施的不完善,还有家庭和家庭环境无障碍设施的缺乏,而进行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对残疾人的日常生活会带来很大的便利,并且能提升很多“幸福感”。
在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满坪镇满坪村,智力一级残疾的马毛来家里刚刚进行完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不久,房屋外面的楼梯和走廊旁边,将近23米的护栏给了全家满满的“安全感”。
“我们人老了,这台阶又高,天冷地上结冰了就容易滑倒摔跤,马毛来的智力也仅仅跟一岁的小孩一样,喜欢到处跑跑跳跳,有了这个护栏,我们就不用担心人会摔下去了,平时走路也可以扶着,方便得很。”马毛来的父亲马克清竖起大拇指。
除了护栏,马毛来家里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和卫浴设施,之前洗澡只能用水桶接水挂着洗的环境已经改变,“只要有太阳,24小时家里都有热水,现在还能洗上热水澡了,党的政策实话好啊!”马克清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
今年十月份,民和县残联利用东西部协作残疾人扶贫项目资金242万元,实施了残疾人产业扶持(养羊)项目192户、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项目192户、残疾人技能培训160人等项目。
乐都区达拉乡泉洼村在去年12月份从山上搬迁到了路边,住上了新房子,拥有了新院子,残联还为残疾人们配备了所有无障碍改造。在肢体二级残疾的李生全家里,无障碍坡道、低位床、一张带呼叫器的炕、炕柜、桌子和残联自制的坐便器一应俱全,这为平时坐轮椅扶拐杖的李生全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乐都区残联副理事长马成义说:“这次的东西部协作残疾人扶贫项目资金,我们全部用于易地搬迁的建档立卡残疾人家庭里的无障碍设施改造,每户是6000元的标准,共辐射13个乡镇8个搬迁安置点,受益家庭238户,人数达739人。我们前期通过对每户残疾人的走访调查,结合每个家庭的需求,以解决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进行无障碍改造,给他们带去生活中的各种方便。”
产业扶持有奔头
在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期间,海东市残联积极争取项目,让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在享受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之外,享受市残联实施的贫困残疾人居家养殖项目。近三年来,累计投入500余万元,为600多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分别发放鸡苗、羊羔、猪仔等,慰问和资助了500多户贫困残疾家庭及残疾人,并为所有的建档立卡的贫困残疾人提供了辅助器具和康复服务,有力推动了残疾人精准扶贫工作。
“民和县因为由来已久丰富的牛羊养殖经验,再加上少数民族群众多,牛羊销路好,所以在东西部协作残疾人扶贫项目资金落实后,我们决定实施了残疾人产业扶持(养羊)项目,给每户发放价值5000元的公羊一只、母羊两只,用于产业发展,脱贫致富。”民和县残联副理事长毛志芳说。
在民和县满坪镇满坪村,肢体三级残疾的马凯明正在自家的羊棚里喂饲料,本身就有养殖基础再加上残联发放的三只羊,他现在已经有35只羊在棚里。由于腿脚不好使,马凯明不能外出打工,到羊棚喂饲料已经是力所能及的活动了。
以前没事干,现在能养点羊,马凯明的心情和精神状态都好了起来。“残联送来的羊过了年就能下小羊羔了,下一步我还想扩大点规模,把羊棚往大里扩建,羊也往多里养点,自己也有点干头,这些也算是我自己的资产了,以后脱贫致富就靠这些羊了。”马凯明谈道。
居家养殖让更多残疾人享受到了居家就业的便利,增加了收入,改变了生活。除此之外,也有更多人在关注着残疾人,用更多的方式帮助他们脱贫奔小康。
去年12月17日,海东市残联将无锡市残疾人联合会、无锡二手车商会通过开展慈善公益车展所筹得的5.59万元善款,送到化隆回族自治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手中。
这次捐赠的资金,分给10户建档立卡的特困残疾人家庭每户4000元,他们要求以入股化隆县甘红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以每年进行分红的方式开展绵羊(小尾寒羊)养殖,项目实施后,10户残疾户每年每户可享受本金加利息分红2000元,持续享受3年,共6000元。
同时,享受分红的10户残疾户还可以在合作社务工就业,挣工资创收。海东市残联理事长韩秀兰说:“这次慈善活动,是无锡市残联和海东市残联自确定对口帮扶关系以来,所做的第一个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慈善项目,从此我们要开好头、传好帮扶‘接力棒’。”
技能培训暖人心
今年,无锡、海东两市残联以对口帮扶为重要抓手,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其中人员培训作为共同打好扶贫攻坚战的务实举措之一,为海东贫困残疾人早日脱贫致富提供了技能支持。
5月23日起,按照无锡市和海东市残联对口帮扶合作意向书,无锡市残联整合优势资源,在无锡市举办了海东市语训教师、残疾人咖啡师培训班。
来自海东的6名语训老师和8名听力残障培训学员分别在无锡市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干预中心和新吴区民生大厦进行了语训老师和残疾人咖啡师的系统培训辅导。
残疾人咖啡师培训班带队老师蔡得秀说:“学员们都很珍惜这次培训的机会,学习非常努力、认真,来自平安区的万婷用手语表示,她很感谢海东市残联和无锡市残联能给她们这次培训的机会,让她们能够掌握一技之长,她期待自己学成归来后,能在家乡开一间属于自己的咖啡店,干着自己喜欢的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为了提高残疾人的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平,增强残疾人就业竞争能力,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互助土族自治县残联依托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举办了泥塑、麦秆画、棒针编织、缝纫裁剪、犄角手工艺品、康复理疗、洗车美容、美发、美甲等各类残疾人技能培训,大力开展残疾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残疾人的就业能力,为残疾人就业创业铺平了希望之路。
今年,互助县残联培训残疾人数累计达到322人,通过技能培训,194人实现就业,就业率达到了60%。互助县残联理事长盛芳敏表示,就业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业的基础。我们不断通过各种技能培训,走“订单式”培训的路子,提高了残疾人就业率,他们也在努力靠自己的双手劳动解决生活困境,通过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海东市残联理事长韩秀兰说:“无锡残联和海东残联开展东西部对口帮扶工作,将对海东市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海东市残疾人来说也是一大喜事。今后我们将把两地残联对口帮扶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对待,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突出协作重点,畅通渠道,加强联系,创新协作机制,丰富协作内涵,拓宽协作领域,在合作共赢中带领两市残疾人共同奔小康!”(罗珺)
感恩于心自强不息
残疾人是我们社会的一部分,他们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身体残疾,生活中承担着高于正常人的痛苦,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然而,我们无法代替他们生活,现实中的路每一步都需要他们自己走。如果把帮助比成拐杖,即便这拐杖再结实,没有残疾人自己向前的力量,也不可能迈动一步。
我省海东市与无锡市结成东西协作对口帮扶关系以来,无锡市对口帮扶在助力残疾人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交流观摩学习,组织技能培训,实施资助项目,提供发展设备,投入无障碍设施等扶助残疾人的工作,促进海东市残联工作水平的提升。
感恩于心,自强不息。对于无锡市残联的帮助,我们回报的最好方式,就是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把本地的残疾人工作做得更好。
经过海东、无锡两地残联的交流交往,海东市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水平提高,残疾人的劳动技能提升,产业项目发展,内生动力增强,生活环境改善。从事残疾人工作的人员在学习借鉴中,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他们把所学成果运用到服务残疾人群众的工作中,通过实践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工作,持续探索着符合当地需求的工作方法。
残疾人也在受助后,为创造好生活而努力。有残疾人说,现实中有时候困难会把人压垮,这时候有人拉一把,跨过了这道坎,让人有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努力做好的决心,就想主动把后面的路走好。残联对残疾人帮助的意义正在于此,学到一技之长的残疾人,想着用手艺改善生活;有了产业的,想着做大做强;环境变好的,想要变得更好。
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就是——自强。
无锡对海东残疾人事业的帮助,海东感恩于心,也将通过自己的努力,更加强有力地推动残疾人工作不断进步。(赵睿)
眼界宽了梦想大了
12月初的一天,海东市平安区平安镇张家寨村的马海山家,眼前一架玉石切割机和堆放的原石吸引眼球,一间房子里是玉雕作品展示间,貔貅摆件及各种造型的小挂件琳琅满目,可他真正当宝的东西却不在这里。
就在展示间隔壁的加工厂房中,马海山给我们展示了他的“宝贝”:一台数控雕刻机、一台激光雕刻机及一台电脑,这些都是由区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为他无偿提供的生产设备。
“如果没有残联的帮助,我和沈文彩基本没有机会去无锡学习先进的雕刻技术,更别说置办一套这么好的设备。”马海山和沈文彩是平安镇的残疾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平安区残联东西部协作培训项目的首批学员。2013年两人因热爱玉雕在省残联举办的培训班相识,也因为今年一同去无锡深造雕刻技术成为好友。
说起今年5月两人在平安区残联的帮扶下赴无锡市惠山区学习雕刻技术的经历,他们不断表达着感谢和幸运。惠山区残联安排二人到该区阳山镇桃文化残疾人之家学习桃木、橄榄核雕刻和手工编织期间,不仅培训费全免还包食宿,平安区残联承担了往返的交通费,让二人无后顾之忧地学习。学成归来,分别给他们配备设备,助其发展旅游文创手工艺生产。
“出去这一趟,我俩最大的收获不仅是学到了技术,更开阔了眼界,对未来有了更多想法。”马海山说他腿部残疾行动不便,沈文彩有语言障碍交流困难,但两人都有多年的玉雕手艺,很多时候沟通起来就像心有灵犀。培训期间近两个月时间的相处,彼此更加默契,跟其他人交流起来也更加顺畅。
无锡培训期间,他们的学习各有侧重,沈文彩主攻核雕,马海山在编织上下功夫,两人将所学结合在一起,制造了不少优质的作品。“他们的师父臧志英很肯定他俩的成绩,惠山区残联的工作人员经常用微信告诉我两人的情况,他们的表现给我们残疾人东西部协作的派出培训人员树立了榜样。”平安区残联副理事长王小青说。
学好手艺就要过好日子,两人从返青前就开始计划生产的事,“我们在无锡学习空闲时就去转转市场,当地一串手工十八罗汉的核雕手串卖价3000元,去除原料和人工成本大约有1000元的利润,我们想回家后就把这新学的技术和我们原来的玉雕结合着做。”他们说在去培训前,两人都是在玉雕企业打工,一个月的工资都是1000多元,如果能联合起来生产,每人月收入能达近万元。
距马海山家两分钟车程,就是袁家村旅游文化区。据王小青介绍,景区二期中将建一条残疾人商业街,以优惠条件为残疾人提供创业平台。“我俩说好了,从现在起就抓紧生产,到明年商业街出来,就去袁家村销售。”马海山在2014年注册了自己的公司——海山工艺品加工坊,次年享受残疾人扶贫扶持项目建成了80平方米的厂房,如今新设备进了场,新技术也学到手,他要和挚友“撸起袖子加油干”。
从学徒到匠人,从走出去到学回来,他们的眼界越开越广,梦想也越来越大。如今,他们已经脱贫。未来,他们要创造自己的事业,致富的路上越走越好。(赵睿 罗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