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吹过,落叶纷飞,立冬过后的撒拉川依旧是一幅金黄的画卷,积石大街的文化广场上拉开了一场撒拉族、藏族、回族、汉族四个不同民族群众共同上演的民族团结广场舞,空气里弥漫着祥和的氛围。今年以来,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上下凝心聚力、团结奋进,以党建力推民族团结工作,努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使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撒拉川这片热土上竞相绽放。
党员争创“五星级文明户”
美丽的清水湾花海旁坐落着一个汉族村庄——下滩村。该村作为清水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重点示范村,充分发挥村内党员示范引领作用,积极争创“五星级文明户”,用实际行动号召广大群众知晓和投入创建工作。
白建平是下滩村一名普通的党员,村内文艺表演队、健美体操队中都有她的身影,为团队出谋划策,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在创建“五星级文明户”中,她不仅自己积极申报,还义务向其他村民宣传创建知识,介绍评选流程。
“在党员的带头下,我村98%的村民都积极参与到“五星级文明户”评选工作中,村民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大家就像拧成了一股绳,村里越来越有精气神了。”下滩村党支部书记韩伟说。
下滩村党支部制定创建方案,通过开展“树文明新风建美丽家园”“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为主题的“固定党日”活动,结合“新春佳节”“三八妇女节”等重大节日,进行“五星级文明户”创建。同时,村内党员们通过到家入户、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发放年画、塑封创建标准等方式进行宣传活动。
每天下午七八点左右,下滩村综合广场上就会响起欢快的音乐,党员群众闻声赶来,大家围成一个圈,跟着音乐节拍跳起欢乐的舞蹈。从刚开始的舞蹈队到现在的全民参与,一种祥和欢乐的氛围已在全村形成常态。
常说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到目前,全村评选出36户“五星级文明户”,而他们仅仅是全县众多星级文明户的一个缩影。
循化县结合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先后评选“星级文明户”5300余户。“五星户”作为村里的优秀村民,他们平时积极协助村“两委”工作,一起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稳定,真正成为带领全村农民增收致富的“排头兵”,促进民族团结先进村的带头人。
乡镇争创荣誉求繁荣
2019年9月29日,对循化县道帏乡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该乡运动骄子李毛措,以4小时26分40秒的成绩摘下2019年世界田径锦标赛50公里竞走比赛亚军。
消息传来,全乡都沸腾起来了,纷纷说李毛措为家乡为祖国争得了荣誉。道帏乡党委副书记才让太说:“这个荣誉太大了,党员群众纷纷表示要去看望慰问李毛措的愿望。对多民族共处的道帏乡来说,这不是个简单的事情,是全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乡的一个实践成果,因为党员群众已经认识到了民族团结和谐的重要性,说明大家已经在自觉地践行。”
在李毛措家,大家脸上喜气洋洋。县长韩兴斌握着李毛措的手说:“你取得这样优异成绩,为祖国争了光,为家乡人民争了气,这是循化人民的骄傲,也是道帏文化藏乡的体现,希望以后再接再厉,充分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多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不论走得再高再远,也不要忘了初心,不要忘了家乡。”
值得一提的是,该乡汉族村起台堡村和撒拉族村贺塘村、俄家村、立伦村,这些村的“两委”负责人齐鑫、索乙奴、韩馨荣、马文忠4人代表他们村的群众看望了运动健将李毛措。俄家村支部书记韩馨荣拉着李毛措的手激动地说,您是全乡各族人民值得骄傲的民族之花,今后无论发展改善全乡的经济、社会、民生、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我们都要学习您的这种争创荣誉的精神。
道帏乡党委书记旦斗才让说:“我们道帏乡一直打造文化藏乡,这里人才辈出,藏族、撒拉族、回族、汉族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一条哈达,一句祝福,时刻营造着民族大团结的和谐氛围。”
道帏乡居住着藏族、撒拉族、汉族、回族四个民族,以往,不同民族之间相互走动还是很少的,而如今四个民族村村民间和谐的亲如兄弟姐妹。
近年来,循化县积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乡镇”,先后评选出9个乡镇,覆盖率达到100%。
团结带领群众走富裕路
九曲黄河之称的“清水湾”畔,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叫清水乡阿什江村。阿什江村宁静、美丽、祥和,是撒拉川众多村庄的一个缩影,然而在几年前,它是个问题村后进村。
“那时候啊,村班子不团结,群众之间矛盾多,办个事情大家商量不到一起,各项惠民政策也无法落实,几年来,村里的经济发展就落后了。”阿什江村民马海比布说道。
针对这种情况,乡党委作了大量的工作,结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选拔储备后备干部。在2014年的换届选举中,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韩占魁,便脱颖而出,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韩占魁当选书记后,他首先从解决村内矛盾、化解纠纷开始着手,开启他的“书记”之路。
“固定党日是个非常好的制度,坚持按期组织开展活动,就能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因为全体党员和群众代表都会参加,很多事情包括村上的矛盾纠纷都可以在会上进行讨论和商议,这样把事情公开透明化,有利于让群众放下包袱和戒心,彼此信任坦诚地将心里的话说出来。党员群众一吐为快,矛盾纠纷就能迎刃而解。”韩占魁说道。
乡党委副书记韩桂香说:“当时,阿什江村上社和下社有两户人家因为之前换届选举的矛盾纠纷始终不肯和解,韩占魁想了办法,让两户好下台阶又不碍情面,最终化解了矛盾,两家人握手言和。这在阿什江村民当中被传为佳话,赢得了群众的赞誉。”
韩占魁知道要想让村子长久的团结和谐,必须加快发展经济,但阿什江村基础比较薄弱,想要一蹴而就也是不太现实。为此,韩占魁组织村民从修路改善基础设施开始……
“黄河边那些撂荒的沙地也可以重新开发利用。我作为一名党员、村党支部书记,越来越觉得自己一个人富起来不算光荣,要帮助村民都过上好日子才算真正的幸福。”韩占魁说道。
在韩占魁的积极带头下,先后修通了三条路,特别是清水河沿岸的路开通后,解开了村民们心中的一个结,使处在沿河的近百亩庄稼地有了宽敞的路,而且使村庄增添了一个新的出入口,极大的方便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
……
近年来,循化县大力实施村干部能力提升工程,积极组织村干部到乡镇机关挂职锻炼,培养和挖掘他们干事创业的本领,提高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水平。全县许多村干部像韩占魁一样,围绕和谐发展,带领村民成功化解矛盾纠纷,搞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加快村民脱贫致富步伐。(韩晓炫)
心声
党建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根基
循化是全国唯一的撒拉族自治县,也是多民族聚居区。近年来,循化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持续强化党在民族地区的组织力和群众基础,筑牢民族团结政治、经济、情感三大基础,谱写了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篇章。
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政治基础,循化县大力实施村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将民族团结工作纳入村干部培训课程,重点安排挂职村干部参与乡镇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重点工作。
循化县注重从村委会班子、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及复员退伍军人中发展党员、选拔培养村级班子队伍,优化村级班子结构,提升抓党建谋发展能力的同时,严格执行村级事务“四议两公开”制度,全面公开党务、村务、财务,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经济基础,循化县以深入开展“一抓双促”活动,找准党建工作与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移风易俗等重点工作的结合点,打造“党建+”模式,通过支部引领、党员示范、企业拉动、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方式,培育特色经济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基层党建目标责任书,通过召开推进会、现场会等方式,集思广益、共谋产业,积极打造村集体经济品牌和示范点,努力消除“空壳村”;推行“双帮”机制,发挥党员的传帮带作用,探索党建引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路子,形成了多方联动帮扶、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情感基础,高度重视基层党建与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特别是在循化以撒拉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更要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基层党建文化拓展民族团结和谐的深度和广度,使各民族之间的感情亲上加亲、亲如一家。
同时,循化县发挥民族文化团结和凝聚群众的作用,以“古尔邦节”“开斋节”及农历新年、藏历新年等民族重大节日活动为契机,挖掘“骆驼舞”、螭鼓舞、口弦曲、宴席曲等资源,编排舞台剧、小品等极具地域特色和民族团结内涵的剧目,进一步丰富党员群众的生活,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凝聚人心、凝聚力量。(陈雪俊)
荣誉榜
一颗金子般的心
索南个子不高,脸庞黝黑消瘦,眼窝深陷,虽然话语不多,与人交流时,眼神里却透着一种干净和从容,他就是河南蒙旗草原上人人称赞的“活雷锋”。
1953年那个格桑花盛开的季节,索南出生在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赛尔龙乡广袤牧野中一个平凡的牧户家里,在这辽阔的牧场上,他用一生书写出了不平凡的履历:2001年至2004年担任赛尔龙乡尕欠村党支部书记、2005年荣获全国劳模称号、2010年被省委授予“玉树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被中组部授予“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1年被省委组织部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4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2016年索南一家被评为“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
和生活在这片草原上的每一个牧人一样,66岁的索南曾经过着逐水草牧牛羊的游牧生活。作为尕欠村曾经的党支部书记,他常年无私帮助周边的贫困牧人,带领牧民脱贫致富,赢得了牧民群众的称赞。如今,在河南蒙旗草原如果有人说起索南,大家都会说:“他有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
索南早年丧偶,单身的他拖儿带女艰难度日,加上他听力有障碍,生活曾经一度陷入窘困。后来,在改革开放中,正值青壮年的索南分得了草场和牛羊,自此,他用一双勤劳的双手,一步步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成为河南县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自己的生活富裕了,索南便将全部心思花到怎么样让相亲邻里们也过上好日子,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索南把村里分散经营和经营规模小的牧民组织起来,成立了牧业合作社,集中养殖和集约化经营很快见了实效,牧民们实现了增收,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起来。
步入中年后的索南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能人,但他所拥有的财富却并未如同滚雪球般增长,相反他在30多年的扶弱济困的漫漫道路上,重又成为了“贫困户”。1995年,他把自己辛苦积攒下来的1万元捐给了赛尔龙乡的19个残疾牧民群众,帮助他们解决生计问题。从此,扶贫济困成为了索南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尤其是看着自己伸出的援助之手能够让贫困群众重新激发起对生活的信心,索南就感到无比的满足和幸福。
走进赛尔龙乡,所遇到的每一位牧人都能讲述一两段关于“活雷锋”索南的故事——2003年,他向村里的贫困户捐献了价值6.1万元的物资,还向赛尔龙乡政府捐款1万元用于改善乡寄宿小学的办公条件。2006年,索南还为赛尔龙乡的贫困牧民才布旦一家捐助了25只羊,此后的多年间,索南分别为贫困户才让东智和叶旦木两家捐赠了25只羊,并通过县民政局为全县贫困户和敬老院的老人捐款1万元。
索南的这颗金子般的心在这片辽阔的草原传为佳话。2010年,索南为贫困户尕藏洛智捐赠了5头牛,还为贫困户桑代家捐赠28只羊。贫困学生也是索南经常牵挂的对象——索南曾经为全县的贫困残疾学生捐赠了1万元,2012年在得知赛尔龙乡尕欠村的贫困牧民达布家的两个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辍学时,他又主动捐赠了1万元钱,让两个聪慧乖巧的孩子重新回到了教室。2014年,索南向贫困户周太、公才、昂杰、桑杰等捐赠了100只羊。
像这样的故事在当地牧民群众的心中还有许多……2016年在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开展的“我为精准脱贫献爱心”活动中,索南带头捐款1万元。2017年,索南还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玛俄乡红科村的一户因病致贫牧民家庭捐献了100只羊和9头牛……
看到这一串串数字,不禁让人感到惊讶,无私捐赠牛羊钱款如此之多,索南究竟有多富裕?事实上,索南自己还有15万元的银行贷款没有还清,在他赛尔龙乡的家里,除了三间低矮的平房和火炉等牧区常见的家什之外,最多的就是奖牌。
面对记者的疑问,索南从容地回答:“我是一名党员,如果有能力,我还会去帮助更多有困难的人!”(公保安加 河组轩)
身边的感动
“漂流”在草原上的牧民心声
这是一本普通的笔记本,“漂流”在草原牧户家,这是一本传播群众声音的笔记本,把群众的心声直接传达到了各级政府的各个部门。
初冬时节驾车行驶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大草原,繁星般的牛羊点缀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远处的雪山连绵起伏,不时野生动物出现在眼前,一幅独特的高原美景展现在记者眼前。
一本本“漂流笔记本”从天峻县委组织部,从各个机关部门流向了天峻县的大街小巷、学校医院的同时,一直流传到了辽阔的草原上……如今在天峻草原说起“漂流笔记本”,人人抒发着一种感恩之情,把心里的话说给恩人共产党。
十月中旬,这本我有话想对党说的“漂流笔记本”传到了天峻县织合玛乡的俄今杰的家里。
俄今杰家住在织合玛乡旁边的游牧民定居点里,走进俄今杰家里,小院里两个小孙子正在玩耍,走进屋内,俄今杰和老伴坐在沙发上喝着奶茶,看着电视。
如今,有25年党龄的俄今杰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竖起了大拇指,当他拿起这本沉甸甸的笔记本时,他沉思了一会,用藏文认真地抒写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生活幸福,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家庭和睦。以前,我们过着游牧生活,如今有了党的好政策,我们住上了游牧民定居点的新房,生活越来越幸福。”
十月的天峻草原寒风刺骨,但这本漂流的笔记本却如同一股红色的暖流,燃起了牧民群众对党诉说心声的热情;草场中、账房里、马背上,端秀工整的藏汉文字,一笔一划抒写着拥护党、紧跟党、感恩党的朴实情怀。
当这本“漂流笔记本”传到江河镇党委副书记尕玛扎西的手里时,他用整齐的汉字写到,他作为基层一名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基层一线工作永葆共产党员形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听党话,永远跟党走。
目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全省各地全面开展之际,天峻县为了广泛征求广大牧民党员和群众意见建议,把主题教育和“我有话想对党说”的基层党员活动和“漂流笔记本”结合到一起,旨在丰富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形式,让广大牧民党员在紧密联系群众的活动中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我们用传递笔记本的方式,原汁原味地记录基层党员群众的心声,表达党员和群众对党的感恩之情,为开展基层党的建设建言献策,抒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强大正能量。”天峻县委组织部干部东智才让深有感触地说。
截至目前,天峻县的“漂流笔记本”共收到党员群众寄语1118条,意见建议381条,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了相关部门和责任领导,“漂流笔记本”切实架起了一座各级干部和各族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苏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