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决战决胜全面“清零”——贫困地区调研行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9-10-21 09:12    编辑: 陈悦         

  德吉:黄河岸边的幸福家园

  “今天有客人要来,他们早早就预定了咱们的糌粑,我们快准备准备。”加羊索南的声音从客厅传来,正在拾掇餐桌的妻子放下手中的活走进厨房,忙活起来。

  大气别致的藏式木门,80平方米的砖混新房,院落里几张餐桌整齐排列,一块绿色的毯子直铺到客厅门口,客厅里干净整洁,现代化家具一应俱全……这里是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加羊索南的新家。

  为实现2020年如期脱贫摘帽目标,切实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问题,按照“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思路,尖扎县于2016年在昂拉乡河东实施了易地搬迁项目,对县内浅脑山区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7个乡镇30个村农牧户251户946人进行了集中安置,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德吉村。

  德吉村,藏语意为“幸福”,位于尖扎县东南部的黄河岸边,自然环境优美秀丽,在村内就可以看见宽阔清澈的黄河。

  没搬之前,村民们的住宿条件、生活环境可是另外一番光景。“以前他们生活在海拔2800到3400米的浅脑山区,地理条件恶劣,信息闭塞,农牧民人均收入基本处于低收入水平线。尤其是尖扎县大部分山区面临的‘一山一村’现象,难以让扶贫资金产生集聚效应。”尖扎县扶贫开发局副局长朋毛索南说道。

  加羊索南的“老家”在尖扎滩乡羊智村,距离县城有50多公里,以前的生活是典型的靠天吃饭,一场大雪冻死了家中的70多只羊,一夜之间生活陷入谷底,他们一家就这样成了贫困户。

  “去年我们搬下了山,住进漂亮的房子,还开办了农家乐,今年从5月份到10月份,基本上每天都有游客。”加羊索南和妻子一边精心制作手中的糌粑,一边分享着他们的收获,脸上泛着发自内心的喜悦:“这个屋子是政府补贴盖起来的,当时政府给我们补贴了9万元,我们自己拿了1万元。”

  搬下山,靠啥发展后续产业?加羊索南每天清晨一开门便能看到清澈的黄河水,随着村里各项乡村旅游项目的到位实施,开办农家乐的想法在加羊索南的心里渐渐生了根,发了芽。

  说干就干,2018年4月份动工开始改造农家乐,7月份正式运营,今年5月份到8月底差不多有5万元左右的收入。去年他当选村委会主任,他说今后不仅要开好自家的农家乐,还要做好带头示范作用,引领全村人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努力奋斗。

  搬下新村,有家也有业。借力脱贫新政,这座黄河边上的美丽幸福村,依托黄河水利风景、气候、海拔、交通便利等优势,选择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以“文化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模式,把美景变成“钱景”,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让“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为了做好易地搬迁的“后半篇文章”,依托村里沿黄河的区位优势,德吉村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开设农家乐30家,对60名搬迁农牧户开展厨艺培训,让搬迁群众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实现“开门是店、关门是家”,并引导38户群众经营土烧馍、酸奶、糌粑、酿皮等特色餐饮产业,让游客不仅能够赏美景,也能品味地方民俗风情。

  “站在这里,能看到诗歌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丽,也能感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乡愁,还能吃上牧民家里最纯正的美食,非常惬意舒适。”西宁市民王先生说。

  随着村里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休闲广场、码头、自驾游营地、露天沙滩、婚纱摄影基地、花海、农耕体验、农家乐、小吃广场、育苗合作社等旅游后续产业项目也随之跟进。村里还安置了生态公益性岗位77名、村警2名、水管员2名,旅游服务员22名,引导群众走旅游脱贫之路。

  住在景区里,吃上“旅游饭”,德吉村村民的精气神一下提振起来。据统计,德吉村乡村旅游扶贫景点运营以来,2018年旅游总收入达215万元,2019年“五一”至八月底,旅游人数达18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550万元。成功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被评为“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示范点”和“A级景区”,已成为生态环境优美、风格独特、特色鲜明的生态景观村落。

  丹山碧水,面朝黄河,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一张张盛满笑意的喜庆脸庞,一面面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映衬着德吉村从贫困走向红火的日子。(孙海玲)

  暖意,从群众心底升起

  “2016年1月17日,星期日,天气晴,寒冷。今天是腊八节,从早晨上班直到夜里23时,所有工作队的成员都连续工作一周,生怕怠慢了这份责任。”类似的“扶贫记录”,刘家福已记录了厚厚的三大本。

  2015年12月,曾是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李家峡发电分公司综合部副主任、经营部负责人、工会主席的刘家福,从同事手中接过“第一书记”的接力棒,来到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坎布拉镇尕布村任“第一书记”,开始了从“坐在办公室”到“深入农村”的转变。

  “村里又来了个‘第一书记’……”初到村上,面对村干部、村民的诸多疑惑,刘家福心情忐忑,为了转换角色、摸底调查、融入基层的驻村生活,第一件事就是到村民家里,到田间地头,摸情况、搞调研……在他心里,最怕漏掉真正的贫困户。通过前期走访、调研,刘家福和工作组对精准识别出的贫困户制定了一户一册、一村一册的帮扶方案。

  村子的农田灌溉渠坝头被洪水冲毁,刘家福和工作组成员积极向上级政府部门报告,并协调帮扶单位进行应急帮扶,筹措资金修复渠坝;针对贫困户学生的实际困难,积极开展捐资助学和为尕布小学捐赠爱心书屋、“映山红助学”等活动,助力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在了解到村民夏季玉米丰收却难找销路的问题时,刘家福和工作组成员东奔西跑,与当地多家企事业单位联系,帮助村民拓展销路……类似这样的帮扶事例太多太多。

  一次次不厌其烦地讲解,一次次真心实意地帮扶,让村民接受了这位“第一书记”。贫困户王明海说:“刘书记有耐心得很,我们没文化听不懂,他不嫌麻烦一遍遍地解释,直到我们理解透。”

  驻村不久后的一天晚上,刘家福突然接到贫困户王明海打来的电话,他情绪激动地说:“刘书记,我实在是走投无路,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原来,王明海的二儿子桑杰扎西考上了大学,但家里已是举债累累,实在无力供孩子上学。王明海早先被烧伤,认定为一级残疾,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听到这一情况,刘家福立刻组织公司全体员工募捐,当三千元助学资金交到王明海手里时,他的眼里浸满了泪水。

  “这只是一户因贫穷上不起学的家庭,像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想帮助他们,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关注,有完善的救助机制才是长久之计。”2019年5月,刘家福又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梳理出12名贫困户在校本科、专科、职校学生,积极向黄河公司争取助学金5万元,将9000名黄河水电人的关爱和勉励传递给了受捐助的每一名在校学子。

  尕布村产业结构单一,多数群众无技术,外出务工也只能干苦力活,收入低,让他们参加培训又担心失去当下挣钱的机会;而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多为重病、大病、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治疗……面对这一系列的疑难杂症该怎么办?仅仅宣讲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在不断探索中刘家福慢慢明白,只有发展产业、增加就业才是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计。

  为此,刘家福鼓励村民扩大蔬菜大棚种植规模,在村里原有的10多个温室大棚基础上陆续扩大到60多个棚。同时,鼓励村里的种养殖大户带头搞生猪养殖、苗木种植,壮大种养殖产业,为贫困群众的持续增收拓宽路子。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刘家福帮助重点贫困户进行就业安置,现在村里有8户9人在李家峡发电分公司从事保洁绿化、机电维修、生活区保安等工作。

  贫困户陈元来,家中共有四口人,陈元来岁数较大,妻子患有重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大儿子去世早,儿媳妇改嫁,留下一个小孙子由陈元来一家抚养。陈元来的小儿子正当壮年,有一定的电焊技术,本应是这一家子的顶梁柱,但却闲在家里,无所事事。

  “本来村里有技能的人就少得可怜,不能让壮劳力有劲没处使啊!”刘家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到处打听,四处询问,终于在当地一家企业帮陈元来的小儿子找到一份工作,实现了就地务工。

  随着小额扶贫贷款政策和产业项目发展资金的落实,每家贫困户明确了产业发展项目,发展的主观愿望也越发强烈。看着眼前的尕布村慢慢发展起来,一股暖意,从群众心底升起,也从刘家福的心底升起。(孙海玲 张青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