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青海蝶变

来源: 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 2019-10-01 10:11    编辑: 陈悦         

  2017年,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易地搬迁,村民们住进了新家。77岁土族老汉吕有荣的新家可漂亮了,墙上贴着壁纸,屋顶挂着吊灯,地上铺着地砖,电视柜上摆着大彩电,彩电两旁有两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照片。一张照片上,身着民族服装的吕有荣紧紧地握住总书记的手。

  搬出大山的吕有荣喝上了自来水,吃上了新鲜菜,孙子上学方便了,他看病也便利了,一家人还发展起了种植业,开起了餐馆,日子越过越红火。

  班彦村的蝶变,是青海70年蝶变的一个缩影。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青海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从百废待兴到百业俱兴,从“不毛之地”到产业高地,70年来,青海的发展变化就像沙画,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指引,商场、学校、公园、工厂一夜间显现,书写出青海建设史上的精彩篇章,高原大地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新中国成立之初,青海经济总量仅为1.23亿元,到2018年已增长至2865亿元,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36倍。2018年青海人均生产总值47689元,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84倍。

  青海富了,青海人民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改革开放后,青海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青海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到199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千元,2011年突破万元大关,2018年达到20757元,是1978年的16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78年的6.68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835.6亿元,比1949年翻了11.2番,青海人民踏上了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道路。

  高品质生活源于高质量发展。70年里,青海建成了一批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大项目,基础设施向高速化、网络化、广覆盖快速推进,发展后劲全面增强。

  就拿交通来说,过去勉强可通行的公路仅472公里,如今公路总里程突破8万公里,高速公路达3328公里,基本实现市州通高速、区县通二级路、乡镇和村通硬化路;青藏铁路、兰新高铁通车,格库、格敦铁路即将建成,铁路运行里程达2299公里,迈入高铁时代;民用机场从无到有,“一主六辅”机场格局形成,旅客吞吐量突破700万人次,通航点达69个、航线108条。

  曾经西宁面积只有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5.2%。经过70年的发展,城市由1个增加到6个,建制镇由8个增加到143个,城镇体系布局逐步成型,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5%,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

  经济发展的同时,青海越发注重生态保护,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快实施,三江源重现千湖美景,青海湖整体水位连续14年上涨,湿地面积居全国首位。

  青海的天更蓝了,青海的山更绿了,青海的水更清了,青海开始转型了,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清洁能源装机比重达86.5%,开创了全省连续15日360小时100%清洁能源供电的世界纪录,新能源发展领跑全国。

  走在全国前列的,还有国家公园建设。2016年,青海开启了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建设,2017年与甘肃省共建祁连山国家公园,今年和国家林草局共同启动了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

  70年激流勇进,青海华丽蝶变。

  回望过去,青海一路奔腾向前,青海人民始终昂扬奋进;展望未来,长风浩荡,大河汤汤,高原风光无限好!(彭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