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晚,省文化馆群星剧场座无虚席,欢歌曼舞。来自玉树基层的群众文艺工作者以昂扬自信的精神风貌向观众展示着玉树的山水美、文化美、民俗美、形象美。男子卓舞《快乐的康巴汉子》、民歌独唱《东域白马骑士》、服饰表演《玉树服饰秀》、伊舞《扎西》、歌曲《相逢之梦》等极具玉树地方民族特色节目的精彩演绎,将激人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凝聚力量的“玉树故事”、宝贵丰富的玉树文旅资源展现给现场观众,表达了玉树各族儿女沐浴党的恩情,书写好新玉树最美时代篇章的决心和使命。
这是由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广播电视台主办,各市州文化和旅游局、省文化馆承办的全省群众文艺调演活动的开幕现场。
9月20日至9月28日,作为2019青海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之一的全省群众文艺调演活动在西宁市中心广场百姓大舞台和省文化馆群星剧场举行。近千名基层群众文艺工作者怀揣着对艺术的热情,用民族歌舞、非遗展演、戏曲等110多件精彩纷呈的文艺作品,为全省各族群众献上一场绚丽多彩的民族文艺盛宴。
地方特色文化绽放光彩
“大美青海多彩群文”青海省文化馆专场演出,将近年来的优秀群文节目有效整合,荟萃了全省各民族的舞蹈、歌曲、曲艺、器乐、合唱等形式,老、中、青、少四代同台献艺;
“圣洁海南最美遇见”海南藏族自治州专场演出,以舞蹈、歌曲、服饰展演、合唱等形式,集中展示了海南州的地域特点、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及藏族服饰文化、“藏绣”“则柔”等非遗项目;
“三江之源圣洁玉树”玉树藏族自治州专场演出,围绕康巴文化的“叉”(武士舞)、“伊”“卓”以及康巴服饰、民歌等内容,将康巴人民的豪迈、热情、淳朴的民族风情呈现给广大观众;
“大美青海梦幻海北”海北藏族自治州专场演出,融合了地方少数民族的歌舞、青海花儿、马头琴演奏、鹰笛演奏等形式的文艺节目,集中展示海北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果,呈现团结奋进、欣欣向荣的新时代新气象;
“西域胜境神韵黄南”黄南藏族自治州专场演出,以舞蹈、藏戏、歌曲等形式,将热贡文化、《格萨尔》史诗、“五彩神箭”等非遗项目和藏族民间传统技艺进行集中展示;
“彩陶故乡醉美海东”海东市专场演出,结合土族、撒拉族、藏族、回族等民族文化特色,创作了11个以青海花儿、土族舞蹈、撒拉族舞蹈、戏剧曲艺、歌曲等形式为主的特色节目,将海东市多元文化融合的河湟风韵展现给广大观众;
“雪域秘境飞翔果洛”果洛藏族自治州专场演出,以藏族歌舞、《格萨尔》说唱、扎木聂弹唱等形式,将果洛藏族文化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和谐等生活写照用歌舞说唱等形式进行集中展现;
“祖国聚宝盆神奇柴达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专场演出,以舞蹈、歌曲、蒙古族长调、马头琴等节目形式,集中展示海西州地域辽阔、多元民族并存的特色文化以及德都蒙古族文化;
“绿色发展幸福西宁”西宁市专场演出,以唱响西宁、幸福西宁为创作背景,结合四区三县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曲艺、花儿、小品、歌曲、舞蹈等,展示西宁地区的人文地理文化、人民生活等风土人情。
每天一个主题、每天两场演出……全省群众文艺调演活动是我省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青海解放70周年举办的重大群众文化活动,也是30年首次对我省群众文艺创作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阅。
自7月份,全省群众文艺调演活动方案印发后,全省各地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在参演节目遴选上,各地突出了地域民族特色,保证了节目的广泛性、代表性、群众性;确定了彰显文化特色、体现文化底蕴的子主题,展示了文旅融合后大美青海文旅资源的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
参加此次调演的节目都是经过各地文旅部门精心创编和层层选拔而产生的,向我省观众展示了当地群众文艺发展成果和新时代群众工作者的热情和自信。演出节目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内容向上,不仅弘扬时代精神,突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更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充分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青海解放70周年以来,青海各地城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也为广大市民群众带来“聚人气、惠民心”的艺术享受。
一件件新颖活泼、富有蓬勃生机和时代气息的作品在青海大地织就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画卷。
百姓舞台群众是主角
“人人参与文化,人人创造文化,人人享有文化。”
不仅是观众,调演活动也让演员自己享受到文化繁荣发展带来的优秀成果,分享到文化惠民的喜悦。
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我省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文化生活在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占有了极大的分量,特别是县、乡、村级民间艺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并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全省共有民间文艺团体780个,从业人员35000人,较2015年分别增长30%和75%。2019年,组建了50支“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团队,仅在今年春节期间,就开展了100场演出。
这些民间艺术团体长期活跃在基层,群众参与度高,创作和表演的节目贴近百姓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等特点,丰富活跃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编排的剧(节)目,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不仅传递了真善美和向上向善的价值观,也引导群众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
自2016年以来,我省文化及相关部门整合资源,捆绑资金,通过新建、改造提升、功能资源整合三类模式,在全省建设2465个村级综合性文化中心,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全省实现全覆盖。实施“文化进村入户”工程,为村文化活动室配发了服装、乐器、音响等文体活动器材,为42个县配备了流动文化车。启动了村级文化管理员配备试点工作,率先在西宁市、海东市、海南州所属14个县(区)的500个行政村每个村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培训和辅导本村群众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等。
这些群众文艺团体深入开展“送戏下乡”“四进社区”“欢乐乡村巡演”“欢天喜地过大年”等惠民演出活动,已成为惠及全省的文化惠民工程,释放了广大群众参与和创造文化的激情,提升了百姓快乐和幸福指数。( 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