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攻坚战
越是美丽的地方,贫困就越容易被人们忽略。河清海晏,除了壮美的风光,还有那传唱多年的动人歌谣——“在那遥远的地方”,依旧传唱在那美丽的金银滩大草原上。
然而,这片美丽的土地却是集多民族聚居、农牧结合于一身的典型西部高原贫困县。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办?海晏聚焦重点领域,坚持精准发力,全面落实脱贫攻坚举措,在昔日遥远的地方奏响了一曲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合唱曲。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海晏县聚焦全面实现12个贫困村、737户232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目标,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出发,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八个一批”为统揽,确定了“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攻坚时序,精准绘制脱贫攻坚“路线图”,举全县之力推进脱贫攻坚工程,工作重视程度之高、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全县扶贫战场上,一个个贫困村实现了华丽蜕变,一批批民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一张张笑脸洋溢在贫困户脸上……经过几年努力,海晏县荣获2017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2019年年初顺利接受脱贫摘帽省级第三方验收,实现了整县脱贫摘帽和贫困户“清零”的目标,谱写出美丽的金银滩草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华彩乐章。
扭住精准,明确靶向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找对‘穷根’,明确靶向。”
在这场硬仗中,海晏县将“精准”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坚持把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七看法”识别、“两严三定一公开” 、县乡村户层层签字把关确认和动态调整,做到符合政策的一户不漏、不符合政策的一户不批,从源头上打牢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基础。
注重措施精准,针对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实行差异化扶持,精准定向施策,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以产业扶持、易地搬迁、资产收益、培训转移、教育扶持、医疗救助、生态补偿、政府兜底等方式实现脱贫措施全覆盖。
注重项目精准,坚持“规划到村、项目到户”的原则,因地制宜确定项目,主动让群众“点菜”,做到了项目规划到村到户,脱贫效果到村到户。累计投入产业到户资金1381万元,引导贫困户以自主发展和资产收益两种模式,重点发展特色养殖、乡村旅游、入股分红、电子商务等产业项目。
注重资金使用精准,建立财政刚性投入机制,县级财政每年按不低于20%的增速安排扶贫资金。累计落实省州县三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8亿元,统筹实施11类扶贫项目。特别是坚持统筹“当前与今后”,由县财政先期垫付2017年、2018年到户产业扶贫资金1040万元,实现了建档立卡户到户扶贫资金提前全覆盖。
多元驱动,多点开花
要想脱贫攻坚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要找对路子。
围绕解决好“谁来扶、怎么扶”等问题,海晏县立足实际,明确帮扶主体、对象及措施,扶贫成效令人振奋。
脱贫攻坚,产业是关键。海晏县始终坚持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主要引擎和根本出路,把握产业脱贫的痛点、难点、关键点,通过系统化规划、多产业融合、全链条开发,产业扶贫主体数量不断增加,产业扶贫收入占比不断提升,贫困户积极参与产业扶贫的互利共赢模式全面形成。特别是围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建设,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500万元,合理选择优势产业,竞争性确定了2个龙头企业、5个产业示范基地和60家专业合作社,组建成全省首个覆盖县域、覆盖三次产业、覆盖所有建档立卡户的无边框扶贫产业园,形成了金字塔式的“12560”产业扶贫框架,有效强化了产业扶贫的顶层设计,使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实现全覆盖。
注重借力发展。在全面推进脱贫攻坚进程中,海晏县更加注重“借力”发展,紧紧抓住山东、中铝等地方企业对口援建海晏的重要机遇,认真落实中央中西部对口扶贫协作工作座谈会精神,主动与援建方沟通对接,搭建“交流交往、结对帮扶、智力支持、产业对接、多方援助”五个平台,建立县乡(部门)结对、乡村结对、企业结对“三层”立体化、全覆盖结对关系,全面开展村集体经济扶持、产业对接、基础设施等“八大帮扶工程”,全面构筑了“1+3+8”对口帮扶扶贫新模式,对口援建帮扶脱贫攻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13年以来,共落实援建项目16项,资金3.2亿元,有力地促进了海晏经济社会发展。
注重金融保障。金融扶贫是增加扶贫投入的重要渠道,是脱贫攻坚的关键举措。针对实体经济贷款难、资金链短的实际问题,海晏县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投入县级扶贫产业发展引导资金2000万元,建立了普惠金融产业扶持基金平台,撬动银行贷款3亿元,用于扶持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产业扶贫带动。积极推行“530”信贷业务,加大政策宣传和资金管控,累计为贫困户发放“530”小额贷款3836万元,贫困户获贷率达66%。大力推行贫困村互助资金生产发展模式,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625万元,注册成立了29个互助协会,实现了村级全覆盖,建档立卡户除低保兜底户外入会率达到了100%。
走好老路,另辟新路
“总结三年来的脱贫攻坚工作,海晏县委县政府在不折不扣地完成好‘规定动作’的同时,结合全县实际,始终坚持开拓创新,在探索实践中寻找脱贫新途径,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有效、亮点纷呈。”海晏县扶贫局局长苏子珍说。
易地搬迁走出脱贫新路子。始终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坚决把住成本、质量、标准建设红线,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940万元,安置搬迁户194户563人。针对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问题,着力打造村集体扶贫产业、商铺经济、劳务经济、乡村旅游等后续产业项目为支撑的多元化增收渠道,持续带动搬迁群众增收,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健康扶贫开启脱贫新模式。着力创新医疗救助路径,设立建档立卡人口大病救助商业保险财政专项资金,为全县建档立卡户购买“脱贫保”,构建了医疗救助与低保、医保、五保、商业保险及社会救助相衔接的医疗扶贫救治救助体系。为了有效防止因病返贫,在全州率先启动了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县创建,重点加强了健康教育、健康环境建设。投入资金2.12亿元启动建设了中藏医康复基地,推动康养产业发展。
生态脱贫拓宽贫困户增收新渠道。把保护生态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生命线,坚持做到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围绕农牧区环境整治三年提升计划、国土绿化行动、河长制等中心工作,积极开发护林员、生态管护员、环境卫生保洁员等生态岗位,建立农牧区生态保洁机制,305名建档立卡户参与生态管护工作,并自主开发村级保洁岗位200名,促进建档立卡户的转移就业增收,人均年增收超过1万元。(孙海玲 马得强)
脱贫故事
海东村人打拼出的“好日子”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脱贫攻坚的这场热潮中,海晏县金滩乡海东村先后涌现出了一批致富典型,如养牛养出甜蜜生活的赵海龙,跑运输致富的李鑫,为了生活变得更好还在四处打零工的李风秀老人……
在海东村像赵海龙、李鑫、李风秀这样的脱贫典型还有很多,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政府精准帮扶,变“输血”为“造血”,从“保姆式”服务向“引导式”转变,树立脱贫光荣导向,提振贫困户精气神。贫困户有了脱贫光荣感和自豪感,内心才有动力,才能真脱贫,永脱贫。
在海晏县金滩乡海东村,提起赵海龙,村民们称赞他是能吃苦、勤奋好学的脱贫光荣户,乡、村干部评价他踏实、肯干、敢干。然而,2017年以前,赵海龙还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短短几年,在驻村队干部的帮扶下,赵海龙不仅靠发展养牛产业实现了脱贫,还主动带动其他贫困户一起发展养殖业,共同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我过去跑过运输打过工,一年下来也就七八千元的收入。那时孩子上学、日常生活都需要钱,真的是太困难了……”近日见到记者后赵海龙讲述了当初生活的不易。
2016年,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根据赵海龙家的实际情况制定脱贫“一户一策”时,建议他走养殖牦牛之路。
“办法虽好,但我上哪儿弄那么多钱呢?”正当赵海龙一筹莫展时,好消息来了,“530”小额贷款、互助资金等扶贫项目很快解决了他的启动资金。赵海龙第一批购进了15头牦牛,一年下来还清了所有贷款,盈余2万元。
虽说以前家里一直养牛,但赵海龙却对养牛技术还是一知半解。他从头学起,没事就到村里的养牛户家里“取经”,村里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他每次必到,认真做笔记,遇到什么问题,他虚心向养殖户请教,然后改进养殖方法。三年来,他在摸索中掌握了牛饲料的最佳配比,牛的常见病预防,甚至防疫、给母牛接生也能轻松应对,成了真正的养牛能手。
尝到养殖甜头的赵海龙逐年在扩大养殖规模,从15头发展到现在的63头。如今,赵海龙的家庭状况得到了极大改观,他腰杆子挺起来了,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之前那种因为自己是贫困户的自卑感一扫而光。“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但是不勤快,政策再好也没有用,往后我要加油干,努力让自己的日子越过越好。”赵海龙动情地说。
李鑫的父亲患有严重的肺病,母亲因为高血压、心脏病,住院成了常态。为给二老治病,他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还负债累累。妻子要照顾年幼的孩子,一家五口全靠李鑫一人维持生计。他说,最困难的时候,一年时间家里只吃过两次肉,日子非常苦。面对生活困境,李鑫也曾消沉过、颓废过,后来通过驻村工作队的多次沟通开导,他终于明白,“要想脱贫摘帽必须靠双手奋斗,还得有个敢闯的胆子,日子才能过红火。
说干就干。在乡村两级领导班子的支持和帮扶下,李鑫干起了运输业。2016年,他从朋友那儿买了一辆二手翻斗车,起初他在县域内托关系找货源,时间长了,运输车轮的足迹也延伸到其他县甚至更远,天道酬勤,当年纯收入达3万多元。2017年,他又添置了一辆微型双排货车。他说:“翻斗车主要在工地拉运,工程停了,它也就没用武之地——车虽闲置了但我不能停下啊,所以买辆小货车就近拉个货送个菜都能挣钱。”
“我已经考察过了,我们县上没有一辆机吊货车,大件货物要运到工地上还得从湟源或西宁找车。我想好了,用这几年的积蓄作首付,贷款购买一辆。这种车除了运费还有装卸费,要比普通车挣钱多,我估摸着一年下来挣个十五六万不是问题。”当谈及以后的打算时李鑫表现得尤为自信。
李鑫这种敢闯敢拼的勇气赢得的不仅是幸福的生活,更多的是脱贫后流露出的自豪。
69岁的李风秀老人原本可以和大多数老人一样,在家带带孩子、养养花颐养天年。但李风秀却是这样想的:“我操劳了一辈子,让我闲在家里闷得慌,趁我身子骨还硬朗打打零工帮衬一下儿子。”
李风秀家中有四口人,老伴残疾,儿子离异,孙子上学。“就我家的这种情况,生活的重担总不能让儿子一个人扛吧,我和老伴儿分担一点是一点。”在李风秀的影响下老伴儿王生保也干起了村里的保洁工作,一年也有7200元的收入。
三年前村干部郭雪梅在邻村种植了300亩树莓。田间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工,郭雪梅首先想到了同村的贫困户。消息一出,李风秀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面试”,她知道毕竟自己的岁数已经远远超出了打工的年龄,可是郭雪梅依然“录用”了李风秀,因为看重的是她的勤快。
这一干就是三年,每当开工的时候郭雪梅专挑一些轻活给老人做,而且付的工钱和年轻人一样。“雪梅一天给我开80元的工资,五个月时间我挣到了6000多,我打心眼儿里感谢她。”李风秀如是说。
“现在生活好了,我老两口商量着再坚持干几年,以后还要给儿子张罗个媳妇哩!”李风秀老人爽朗的笑声里流露出的是对家庭、对孩子满满的爱和责任。(杜照林)
第一书记心语
越贴近,心里越温暖
对于任何一个不曾来过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甘子河乡尕海村的人来说,即使我的描述再准确,语言再生动,似乎也都不能将我在这里担任“第一书记”期间带给我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
我叫杨昌加,是青海湖景区管理局下派到联点帮扶海晏县甘子河乡尕海村的“第一书记”,自向村民及贫困户介绍中央精准扶贫工作的政策,自己所有的生活轨迹都跟这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65户191人的村子联系在了一起。村民普遍思想观念滞后,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劳动技能发展慢,这些“贫根”、“困因”无时不刻牵动着我的心。
梳理适合尕海村脱贫致富的经营方式、生产模式是我的本职工作,截至目前,除了发放达6.7万元的面、米、油、等慰问品,我个人对2名贫困学生捐款2000元进行助学,同时联系北京大唐和风文化传媒公司向2名贫困学生每月资助300元至大学毕业。
扶贫重在扶智,打好尕海村脱贫攻坚战最根本的效应就是宣传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要将“要我脱贫”转化为“我要脱贫”。围绕乡村旅游扶贫政策,我们有针对性地组织举办了4期旅游培训班,赴环湖区、互助县等实地观摩考察,将尕海村纳入环湖人文旅游景观廊道规划的乡村旅游布局中,依托尕海古城和切阳什姐的故乡两个核心品牌,作为环湖旅游的服务驿站来定位和打造。
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通过协调发展资金20万元成立的“海晏尕海措温波文体旅游服务中心”,对16户家庭宾馆经营户进行了专项培训,发展路边炕头经济,并筹措6万元帮助制作3x6米广告牌(尕海古城介绍牌)、小型导示牌、两分类式垃圾箱、家庭宾馆门牌等。
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中,我们整合资金15万元在甘子河海滩地区建成普氏原羚饮水工程(机井3处)已投入使用;实施涉及46户牧户普氏原羚栖息地恢复降低围栏248公里,合计补偿86.8万元;实施涉及19户牧户普氏原羚栖息地恢复去除刺丝146.5公里,合计补偿21.975万元;实施栅格通道6处投资1.98万元;帮助解决尕海村46户贫困户、低保户自建房无力自筹资金69万元的困难。
管理局还资助村子开展重温入党誓词、“两学一做”知识讲座、慰问尕海村60岁以上老党员、学党章知识竞赛等活动等,不断地拉近与尕海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间的距离,促进了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一天,一天,又一天……看着村民们更加强烈的脱贫致富的干劲儿足,自己都会觉得是那样的充满力量,从内心里感到浓浓的暖意,怀揣的“第一书记”的梦想更加笃定起来。(海晏县甘子河乡尕海村的“第一书记”杨昌加自述 记者洪玉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