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政务公开 / 新闻动态 / 近期关注

“假如再给我三年时间”——记江苏省援青干部吴志华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9-06-19 08:47    编辑: 成忱         

  假如援青可以重来一次,如何做得更好一些?回顾三年的援青时光,哪些工作没做到位,哪些工作还没做完,今后还要怎样做……

  这是平日里江苏省援青指挥部总在讨论的问题。

  回望三年的匆匆岁月,在援青干部看来,倍加珍惜为时不多的援青岁月,倍加珍惜组织的呵护,倍加珍惜藏区人民的真情厚意,倍加珍惜“援青干部形象”是回报组织和“苏青”两地人民的最好方式。

  三年、1095天,如沙漠的鎏金匆匆即逝。而对援青干部来说,这是他们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三年来,他们奔赴在海南藏族自治州教育、医疗、产业等一线,在有限的时间内为当地群众办了许许多多的满意事,实在事。

  那么,援青这些年究竟做了哪些工作,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哪些获得感呢?这是贵德县委常委、副县长、海南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吴志华在即将离开海南州时,一直思考的问题。

  吴志华是第三批江苏省对口支援海南州援青干部,2016年7月,从江苏南通来到海南州,从那一天起,他就把自己当作了海南州的一份子。

  一笔笔援建资金、一个个援建项目、一家家帮扶企业……不仅有“授之以渔”的探索,更有“扶上马,送一程”的担当,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称赞。

  扶志,扶智!

  组织一批从没出过远门的农牧民到江苏务工,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这是吴志华的初衷。

  海南州剩余劳动力多,产业结构单一,限制了群众的增收道路,经过反复思考,吴志华探索出了一条劳务输出的新路子,开创了海南州对口支援劳务协作的先河。

  2018年4月10日,在江苏南通如皋市长江镇海通海洋工程装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来自海南州共和县倒淌河镇拉乙亥麻村的李先才让手拿电焊机在师傅马钰荣手把手的教导下专心地焊接钢铁。从来没出过家门的他和同行的56个村民一样,做梦也没想到会来到千里之外的江苏打工。

  虽然离家千里,但他们也感受到了来自异乡的温暖,家里的老人由村委会照顾,小孩则被安排在了离工厂不远的幼儿园,每天专车接送。原本感觉困难重重的务工,在援青指挥部的帮扶下,成了村民们争相走出家门的致富途径,今年春节过后,又有一批村民踏上了这趟务工之旅。

  “不做事,永远没风险。”正如吴志华所说,迈出外出务工这一步,对农牧民来说,是影响他们整个人生的选择,只要走出去,路就不怕变窄。

  根据本地区实际,吴志华一直在思考,怎样在耕地不增加,人口不减少,产业结构难调整的情况下让群众增收。经过多次调研,他找到了让企业发挥带头作用的路径,让农牧民变员工,这样不仅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还有了长期稳定的来源,岂不是一举两得。

  蔡成福是贵德县河东乡贡巴村的贫困户,2018年7月,在吴志华的带领下,他和河东乡4个贫困村的27个村民来到了共和县下塔迈村采摘枸杞,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平均每人竟能拿到一万元的工资,这笔钱的数目相当于以前半年的收入。

  “作为一名援青干部,始终不能忘记为了谁而工作,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服务好群众。”这是吴志华做援青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赋予援青工作的价值所在。

  “只要是农闲时节,就要想办法让村民多一份收入。”为此,吴志华多方协调,给有优势资源村社的贫困户发放了1000个蜂箱,并从工作经费中挤出部分资金,由青藏华蜂负责培训,带领群众一起养蜂,一方面拓宽了企业生产基地,另一方面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2017年10月,贵德县84名工人到南通务工;2018年3月,贵德县60名劳务工人赴南通企业务工、共和县拉乙亥麻村51名劳务工人赴南通市长江镇造船企业务工;2018年8月,贵德县河东乡组织27名贫困群众,赴海南州江苏工业园区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枸杞采摘工作……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援青干部的不懈努力和对藏区群众的真挚情怀。“谋工作不是谋眼前,谋的是长远,让老百姓学到更多技能,才能实现真正的致富奔小康。”援青路上,吴志华所做的工作已将这句话体现得淋漓尽致。

  据统计,三年来,江苏省仅对海南州贵德县投入援助资金近2亿,实施项目达33项。贵德县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有效增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人民生活水平节节攀升。

  抢抓机遇,注重造血!

  在远景能源海南州有限公司,5个已组装完成的风电机舱在车间内摆放整齐,眼前这几台需要“仰视”的不规则箱体,远远超出了我们平常站在风力发电机下面看到的大小。据远景能源负责人介绍,这些风电机舱都是他们按照订单任务量产出的产品,即将发往市场。

  远景能源是全球领先的智慧能源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作为东西部产业合作示范项目之一,于2017年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海南州,经过两年紧锣密鼓的建设后,于2018年11月27日实现量产,第一台风电机舱和轮毂顺利下线,首批风机整机设备也已经发到了市场,从青海湖畔放眼世界,这里成为了远景集团建设的全球第5个智能风机装备制造基地。

  从光伏到风机制造产业,远景能源海南州有限公司是目前海南州首个高端制造业项目和迄今为止最大的制造业项目。

  特殊的区位造就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进而孕育出以绿色为主基调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过去以资源开发为重点到如今新能源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潜藏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成为了远景投资海南的重要发展机遇。

  来海南州之前,吴志华是南通如皋市长江镇党委书记,也是如皋港区党工委书记,有着丰富的招商经验。据江苏援青指挥部负责人介绍:“州委虚怀若谷、不拘一格用人才,大胆启用吴志华担任海南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主要负责人。”自从担任了这一职务,吴志华就在怎样引进更多的企业,带动当地群众的就业和经济发展上不断探索研究。

  “充分调动各方资源,抢抓机遇,注重造血。”吴志华说,要通过企业的带动,形成实实在在的岗位和税收,给当地群众一个满意的交代。

  对此,从项目洽谈、引资、建设、到投产使用,他一刻也没有松懈,让一个个项目在海南落地生根,远景能源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未来的展望,吴志华说,他们将根据发展实际带动一批铸件、塔筒、轴承、叶片等上游供应商同步落户海南州,形成完整的风电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群众成为真正的技术性工人。

  两年多的时间,工业园区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2018年,园区完成工业产值54.36亿元,同比增长4.3%;园区税收逐年增长,2016年为零,2017年2.4万元,2018年696万元,预计2019年将增加到8000万元。

  眼下,海南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已成为全州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在起伏的群山间、在病人的床榻前、在蜿蜒的道路上、在飘雪的村落中,援青干部用一个个坚定有力的步调负重前行。三年援青工作即将结束,可吴志华还在为服务海南州四处奔波。对于他来说,这短暂的三年援青生涯,收获的不仅是和当地干部群众之间的深厚友谊,更让他收获了不断成长、不断前进的宝贵经验……(王珺 陶亚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