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家庭
越过清清黄河、看遍梨花堆雪……春日的贵德大地,繁花似锦,万木争荣,从草原田野到村落学校,到处飞扬着欢乐的赞歌,到处绽放着民族团结进步的花朵。在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之上,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心手相牵,用团结之力、奋斗之智,织幸福美景,护诗意田园,共同奏响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乐章。
心心相印构建和谐家园
伴随着锐意前行的脚步,民族团结进步的芬芳一路播撒。
贵德县素有“先有三屯后有贵德”之说,位于河东乡境内的王屯村是贵德县最大的一个行政村,作为屯边屯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在王屯村素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全村共有10个社572户,其中少数民族35户136人,占全村人口的6.1%,是汉、藏、土等多民族聚居区。虽然各有各的语言和习俗,但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王屯村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局面。
据河东乡的李海霞介绍,每年王屯村都会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与传统节庆活动结合起来,各民族家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家齐聚在一起,同品百家饭,共叙一家亲。通过举办社火表演、“花儿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营造邻里和谐、各民族团结的氛围,各民族村民在欢声笑语之中,记住浓浓的乡愁,更品味着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真情。
同属河东乡的哇里村也在民族团结进步的沃土上“根相连、手相牵”。由于哇里村的草山与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贾加乡相邻,不免遇到“他乡羊来吃自家草”的情况,面对这样一个不可控因素,多年来哇里村却从未发生一起草山矛盾纠纷。
说起村里浓厚的人情味儿,哇里村党支部书记完玛多杰打开了话匣:“有时候临乡的羊跑到我们村的草场地界,村里的藏族阿妈还会帮忙赶羊食草。这些小事情在我们村的群众眼里都是微不足道的。乡亲们一直以来就亲如一家,不管来自哪个村,我们都不分彼此!”
为了加强毗邻地区睦邻友好合作,贵德县积极主动与尖扎、同仁等县联系召开草山边界纠纷协调会议,签订睦邻友好协议书,共同维护边界地区稳定。同时,各乡镇主动作为、加强联系,通过联姻结亲、加强互访、开展联谊等方式,有效维护了边界地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将民族团结进步的芬芳播撒进了千家万户。
人人同行荡起团结之桨
点点滴滴,涓涓细流,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舞台之上,每个人都应是汇聚民族团结的筑梦力量,齐奏协力奔小康的共进曲。
在贵德县河阴镇古城社区居民委员会,有一张特殊的“移动办公桌”。据社区负责人文化伟介绍,为了给行动不便的居民提供便民服务,河阴镇古城社区将办公桌移动到各小区现场办公,使各民族居民享受零距离贴心服务。同时为了让各民族同胞感受到一家亲的温暖,辖区先后有近78名在职党员为各民族困难户送去慰问金8000多元,在居委会的带动下,社区还成立了60人的“红歌合唱团”,大家都希望能通过传唱红歌,唱出民族团结,唱出民心向党。
这样的团结进步缩影不止一处,美好的故事还在不断延展。
2017年的秋季是一个多雨的季节,远居河阴镇城关村15公里以外定居点的回族老人马庭桂,因住房破旧加之连日阴雨的侵袭,房屋已经严重走型无法住人。当河阴镇城关村党支部书记杨永安接到老人的求救电话后,二话不说便驱车赶赴现场,将老人安置好后,还组织群众对马庭桂老人的危房进行了加固处理。而在雨季过后,杨永安依旧惦记着老人的住房问题,在他的多方协调下,争取到了政府的统建房项目,给马庭桂老人的房屋进行了危房改造,并定期到家中进行工程监督,还拿出慰问金和生活用品给老人送去,不仅改善了老人的住房困难、也解除了后顾之忧,让马庭桂老人感受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温暖。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只有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才能了解群众的期盼,才能解决群众的困难,才能筑牢各民族同胞的团结进步之路。”在杨永安的心里,人人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才能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进。
贵德县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一进”为抓手,举全县之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各项工作,在全县广泛开展了最美家庭、贵德好人、好婆婆好媳妇、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促进形成了邻里友爱、家庭和睦、遵纪守法、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共同谱写了民族团结、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生动画卷,走出了一条具有贵德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之路。
助力幼苗汇聚友爱力量
孩子是中华民族的未来,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培养孩子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是至关重要。在贵德县阿咪诺宝双语幼儿园中,民族团结的思想早已根植在颗颗“幼苗”的心中。
创办于2017年6月的阿咪诺宝双语幼儿园是经贵德县教育局批准开办的县城第一所双语公建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共有汉族、藏族等各民族幼儿260人,开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幼儿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以乡土为根,以幼儿为本,以规律为先”的双语教学模式,将“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种子,播撒进了孩子们的心田。
为了让各民族幼儿“玩在一起、学在一起、成长在一起”幼儿园将学习普通话与园内环境创设结合起来,将各民族相亲相爱的图片悬挂在走廊上,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同时结合儿童的习惯,在活动室里设置“民族团结从我做起”区角,在行、读、画中激发幼儿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情感。
“学前教育不单要培养幼儿,更要注重家庭教育,因此我们开展了各族幼儿融情教育活动,组织汉族幼儿到少数民族幼儿家中做客,学做藏族传统手工,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让他们通过家庭教育,了解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希望通过民族大家庭的温暖与民族团结的熏陶,幼儿园里的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阿咪诺宝双语幼儿园园长卓麻才郎说。
校园是民族团结进步的摇篮,一直以来,贵德县教育局坚定不移构建和谐教育,以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学校”为载体,促进了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使学生成为了民族团结的传播者、实践者,更让团结友爱的力量汇聚在了每一株幼苗心上。
人人同行,心心相印。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如阳光、空气一般融进贵德百姓的生活中,流淌在各民族群众的血液里。一幕幕、一桩桩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而书写的故事,也在贵德这块热土上传扬。展望未来,任重道远,站在奋进的路上,贵德11万各族儿女将同心同德、凝心聚力,谱写心手相牵、亲如一家的时代赞歌。(王珺)
身边的感动
小区里的“同心圆”
“汉族也好,藏族也好,撒拉族也好,谁家有困难,我们到谁家,谁家有困难,大家都帮忙。”在西宁市城中区上滨河路社区,随处可见民族团结的标语以及奔波于邻舍间的党员志愿者们,他们积极为社区民族团结新举措做宣传。
如何发挥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和凝聚力,实现民族文化与党建深度融合?近年来,上滨河路社区党委立足辖区少数民族多、多民族混居矛盾多等实际问题,依托城市基层“幸福党建”联盟,在泰和园小区示范打造“建滨河民族团结之舟、扬文明和谐幸福之帆”党建项目,大胆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创新基层党建新路子。
“现在党小组经常来院里搞活动,还到家里陪我们说话聊天,帮我们干活,我觉得这样很温暖,也希望能参与进来,让大家越来越好。”57岁的辖区居民苗贵琳作为一名老党员,以主动加入的方式支持“党员进楼院”活动。
民族团结重在交心。为了做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社区党委积极动员24名党员融入楼院党小组,落实“三联三帮”工作机制,以宣讲党的惠民政策、民族宗教政策,宣传“三个离不开”思想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定期组织召开党小组会议、共过主题党日、上门义诊等形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引导小区各民族居民在学习生活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
“睦邻屋是咱们居民和社区党委的‘连心桥’,在这里,我们商量自己的事情、解决自己的问题。”家住6号楼的陈有贵是“睦邻小屋”的忠实“粉丝”,每次“睦邻小屋”开会议事,他总是发言最积极的一个。
“新春送祝福、喜迎藏历新年、居民趣味运动会,这都是我最喜欢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让我进一步了解了其他民族的风俗,还让我跟小区里王晓萌、卓玛等成了好朋友。”初二年级的回族小姑娘马小梅的感受,也正是居住在院内的187户613名少数居户的感受。
在发挥党员作用、民主议事阵地打造的基础上,社区党委在楼院里建起了“滨河欢乐大舞台”,结合各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积极展现各民族风采,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让小区居民切实感受到了身处“大家庭”的温暖。
“我们将以推进小区各民族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为落脚点,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有效营造人人参与自治、人人服务社区的生动局面。”
上滨河路社区党委书记洪娟表示,今后,社区党委还将通过挑选各民族文字书籍布置书吧、展示各民族特色手工艺品、搭建“求职导航速递平台”等方式,不断深化党建项目内涵,画好民族团结“同心圆”。(陈曦)
荣誉榜
合作社里的团结致富路
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多哇镇的大街小巷和公路两旁,有关民族团结的标语、宣传画随处可见。
近年来,多哇镇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坚持抓项目、育产业,加快推进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镇呈现出社会稳定、积极发展的良好态势。
说起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带来的变化,多哇镇交隆务村的多杰才让深有感触。
多年前,多杰才让的儿子得了脑膜炎,为了给儿子治病,多杰才让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成了低保兜底户。正当他无助之时,村里的合作社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不仅让他入股分红,每年还捐助他家1万元,用于给儿子看病和还账,一家人的生活开始有了盼头。
“牛羊交给合作社后,儿媳成了合作社里的挤奶工,收入稳定,现在家里没有太大的困难,小的问题也在逐步解决,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多杰才让对合作社充满了感激。
加快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建设专业合作社,有助于实现群众增收致富,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在农牧区,这已成为一个不争的实事,而在此之前,大家就守着各自的牛羊和草场单打独斗,如同一盘散沙。
村支部书记才其加说,合作社成立初期,群众思想偏激,观念落后,抵触情绪比较强烈,有畜户与无畜户之间存在着利益分歧,牛羊、草场整合难度相当大,再加上因为虫草资源引发的矛盾纠纷,对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造成极大的困扰。
作为该村联点单位,县畜牧兽医工作站站长扎西对此记忆犹新。他说,有一次,大家正在为成立合作社的事开会,有一位群众情绪激动,拍着桌子表示反对,场面险些失控。
随后,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讲明入股或退股都是自愿,但大多数村民仍然抱着观望的态度。为此,村“两委”分批次组织群众去天峻、泽库等地观摩学习畜牧业合作社发展模式,实地了解具体情况,让群众眼见为实。
耳濡目染下,村民逐渐对合作社有了新的认识,从排斥到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进来。目前,多哇镇交隆务村畜牧业合作社已经由单一养殖发展成为集牛羊肉、曲拉、蕨麻、酥油等畜产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模式,其产业链不断延伸并发展壮大。
合作社会计加羊华旦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以来,不管社员遇到什么困难,合作社都会给予他们极大的关心和帮助,社员们在统一生产,统一管理中提升科学养殖和经营水平,逐步构筑起了团结、信任、合作的亲密关系。
“大部分劳动力解放出来了,大家挖虫草、跑运输、开饭馆、开小卖部,以及外出务工,收入非常可观,极大地改善了生活质量。”
加羊华旦说,目前全村201户925人实现全部入股,2018年,合作社增加收入169万元,分红资金16万元,现在社员年人均收入达到近5000元。
交隆务村人拧成一股绳,团结和睦谋发展的美好现状,得益于黄南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成果。
据多哇镇党委书记朱晓龙介绍,在创建工作中,多哇镇因地制宜,搭建多种活动载体广泛深入开展宣传,积极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倍加珍惜团结、自觉维护团结、不断加强团结。
“下一步,我们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跟各项工作结合起来,集中力量在产业调整、劳务输出、畜牧业养殖等方面高标准谋划、精准发力,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使创建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成果。”朱晓龙说道。(刘伟 韩丽)
心声
时刻将民族团结记在心间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都是一家人,不分你和我。”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广阔无垠的大地上,生活着藏族、汉族、回族、蒙古族、土族等28个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海南州各民族群众结下了“亲如一家人”的情谊。
生活在多民族地区,尤其需要将民族团结的信念时刻怀揣在心。无论是社区居民的真诚相助,还是村社邻里的和谐共处,只要人人同行,心心相印,再平凡的举动都能交织成民族团结友爱的桥梁。
人人成为民族团结的实践者、行动者、构建者,有了心与心的联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就能油然而生成心底的自觉和担当。做团结要交心,要做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干部群众要甘愿成为传播文化的信鸽、传递友谊的纽带,语言沟通的桥梁、促使每个人都能在民族交往中以心相交、守望相助。
各民族同心同德、血脉相连的团结牢不可破,感党恩、跟党走的意志坚不可摧,努力创造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手足相亲、精神相依。只要让民族事业持续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才能为多民族地区带来巨大的“政策红利”“发展红利”“改革红利”和“稳定红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地区是首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地区是重点;确保边疆巩固安宁,民族地区是关键;奋力实现伟大“中国梦”,民族地区责无旁贷。因此我们要付出真情、献上真心,让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传统代代相传。(王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