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专题专栏 / 专题 / 法治青海

把系统观念法治思维贯穿市域社会治理全过程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4-13 13:59    编辑: 马燕燕         

  市域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的具体实施,既是承省启县的治理枢纽,也是抓县带乡的治理引擎,具备的特殊定位、特殊作用和特殊优势,都要求我们必须把市域社会治理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一环和撬动地方治理的战略支点,以确保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居乐业为目标,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把系统观念、法治思维、强基导向贯穿到市域社会治理全过程,让群众有更多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坚持以系统观念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的运行体制机制不断向成熟完善转变

  市域社会治理是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系统观念为牵引带动,始终做到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将发挥制度优势作为提升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实现发展与安全、结构与质量、效能和效果相互统一。要完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健全完善党委领导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将社会治理置于市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把社会治理要求贯彻到行业、系统、领域的条和线上,依靠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把社会治理措施落实到人、地、物、事、组织的点和面上,以党的政治领导强化治理动力,以党的思想领导凝聚治理合力,以党的组织领导激发治理活力,形成推动治理的坚强保障。要完善联动融合、集约高效的负责体制。健全社会治理相关部门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联动的协调机制,完善市域各领域、各层面、各环节社会治理工作机制,科学界定各部门之间权责边界,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市域社会治理格局,实现社会治理资源整合、力量融合、功能聚合、手段综合,汇集起推动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整体合力。要完善程序科学、环节完整的协商体制。加强市域协商民主制度建设,构建群团组织助推体制,完善党建带群建制度机制,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改善民生贯穿于地方治理的全部工作中,丰富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的治理实践,让各类主体有序参与治理实践,推动形成协商主体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程序科学、制度健全的城乡社区协商局面。要完善开放多元、互利共赢的协同体制。创新基层自治的实现形式和载体,大力培育发展城乡基层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专业调处类等与社会治理事务相关的社会组织,引导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治理工作中,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引导形成对治理专业力量的有效补充。要完善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参与体制。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创新社会力量组织和发动方式,广泛动员城乡群众参与社会治理,依法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健全志愿服务激励保障机制,壮大群防群治队伍,构建基层“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更有力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

  二、坚持以法治思维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的预防预控能力不断向精准高效转变

  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支撑保障。新时期市域社会治理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遵循,立足“市域”这个特殊层级,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用法治思维防范风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要建“网”防“面”。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紧紧围绕防范化解政治安全风险、社会治安风险、公共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完善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机制,提升应对处置能力,织密织牢风险防控网络,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着力把重大风险防范在市域、控制在市域、化解在市域。要堵“源”控“点”。完善矛盾风险预测防范化解体系,准确把握矛盾风险产生的“原点”源头,牢牢抓住影响政治安全的重点地区、重点群体,影响社会治安的重点领域、重点问题,影响公共安全的重点行业、重点场所,影响网络安全的重点部位、重大隐患,影响和谐稳定的重点矛盾、重大纠纷,实现公共安全全覆盖、全链条、全要素管理。要以“制”强“治”。深入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网络空间综合治理等制度机制常态化,既把功夫花在日常工作上力求标本兼治、巩固成果,又要及时针对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判分析、建章立制,发挥好制度机制的治标治本作用,把治理融入到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当中,推动形成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

  三、坚持以强基导向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水平不断向坚实稳固转变

  市域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力量在基层,成效最终体现在基层。抓基层打基础。以市域社会治理试点为带动,发挥基层治理桥头堡功能,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投、力量下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把小矛盾小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把平安注入群众的衣食住行中。抓规范强服务。以提升市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便捷化、精准化为目标,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解决人民群众最盼、最急、最忧的突出问题。要积极回应群众关切问题,积极拓宽服务群众半径,加强和完善“综治中心+网格化+信息化”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抓示范强引领。以我省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的88项共性工作指引和21项区域特色工作指引为标准,聚焦目标赶进度、提质效,对标要求找差距、补短板,鼓励引导各地区有侧重有计划地探索总结典型经验做法,打造一批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市域社会治理样本。抓智治强支撑。要把信息化和智能化作为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的有效方法路径,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扩大数字化手段在各领域的推广应用,让城市更加智慧、生活更加便捷。坚持集约化理念,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智能化再造,构建精准高效的市域风险防控体系和服务供给体系,以信息技术助推市域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

  (作者:刘保成为青海省委政法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