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专题专栏 / 专题 / 小财政大民生 / 收入分配

特色“劳务品牌”成为农牧民增收有力抓手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7-12-13 09:53    编辑: 许娜         

  “从今年开店营业至今,店里每天能卖出200多碗拉面,营业额在4600元左右,发展挺稳定的。总的感觉,认可、喜欢我们拉面的人挺多的。今年,海尼尔餐厅在马来西亚当地的名为《Saji》杂志上发表了介绍青海拉面相关内容的文章,这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我们的‘青海拉面’。最近,马来西亚电视台的美食节目还来我们店里专门录了一期节目,将在12月24日播出,我们都挺自豪的。我们要做好每一碗面,让更多的人知道和喜欢咱们的拉面……‘青海拉面’走向全国的同时也在走向世界。”远在马来西亚的贾海武通过微信的语音功能跟记者分享他的收获……

  4月28日,青海省海东市第一家拉面连锁经营旗舰店——海尼尔拉面馆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开业,标志着海东的拉面连锁经营店正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发展劳务经济、打造劳务品牌,这是近年来我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脱贫攻坚的部署要求,拓展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促进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抓手。“青海拉面”就是特色“劳务品牌”建设中的佼佼者。

  近日,记者从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获悉,2015年至今,全省农牧区劳动力累计转移344万人次,劳务收入195亿多元,人均年劳务收入5675.6元,劳务经济已经成为广大农牧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措施。

  借乘特色“劳务品牌”

  拓宽“外输型”劳务经济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20万来自青海海东的穆斯林群众走出贫困山区,走南闯北,用一碗清真拉面脱贫致富,开创了富有特色的“拉面经济”。作为拉面经济的成功实践者马黑买、贾海武等从最初的个体经营户到拥有连锁品牌的“拉面”产业,他们的创业之路不仅是人才引领产业互促共赢、快速发展的体现,更是吸引乡土人才创新创业的“活教材”。

  “打造‘劳务品牌’是经济新业态发展的趋势,针对我省一些地区农垦条件差,在改变生活条件中,我们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并通过市场培育、政府引导,以‘授之以渔’的方式,去帮助农牧民创业就业,实现脱贫增收。”省就业服务局副局长张俊表示。

  据了解,全省各地依托自身地缘人文传统优势,积极打造“化隆牛肉面”、“乐都高原电建”等“外输型”传统劳务品牌,成为青海省带动农牧区劳动力向省外转移就业的中坚力量。为充分发挥拉面经济带动就业创业的示范引领作用,今年3月青海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青海拉面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加速推进“青海拉面”扩面、提档、升级。截至目前,我省群众已在全国280多个城市开办经营拉面店3.12万家,从业人员达到18.58万人,经营性收入近200亿元,纯利润达60多亿元,年实现工资性收入约55.74亿元。

  海东市在做强拉面经济方面,加快品牌化特色化连锁化经营。按照“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市场”的发展思路,全面加快拉面经济品牌打造和提档升级。同时,大力推广拉面经济“带薪在岗实训+创业”新模式。截至10月底,海东市群众在外开办经营的拉面店已达2.62万家,从业人员16.9万人,拉面经济经营性收入95亿元,实现利润30.7亿元,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41亿元。“拉面经济”产业已发展成为海东市农民群众的“脱贫经济”和“致富经济”。

  此外,据省就业服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海东市乐都区积极打造“乐都高原电建”劳务品牌,不断加强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培养了一批电工、电焊工、泥瓦工、架子工等具有特种作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劳务经纪人。目前,全区从事高原电建的71名劳务经纪人带动区内14个乡镇5000多人长期在新疆、甘肃、山东、辽宁等地从事电网线路架设工作,年均实现劳务性收入3.52亿元。

  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内增型”劳务经济

  方圆53.33公顷的坡地上,黄色的三色金、玫红色的垂吊牵牛、紫红色的荷兰菊、金黄色的黑心菊沿着山坡层层叠叠地蔓延而上,不远处的鲁冰花、金盏菊正在怒放……这是今年9月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自治乡边麻沟村花海农庄的美景。

  短短两年时间,大通县边麻沟这个地处偏僻、过去多年无人问津的小山村,打造出了特色农村休闲观光游及其他配套设施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带动周边百姓增收。

  2015年,大通县从改善全县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增加经济收入着手,考虑到边麻沟村森林资源丰富,并争取到了省上的旅游扶贫项目,该村两委班子通过考察,决定将土地流转与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乡村旅游业。2016年7月,边麻沟花海景区正式开业。开业3个月,门票收入就达到140万元。随着“花海农庄”的开业,带动起村里人围绕“花海”打造致富“田”。有的村民开起了农家乐,还盖起了两层的新楼房。

  通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扶持、建立行业协会等方式,不断引导和帮助广大农牧区群众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文化优势创新创业。目前,以“大通生态旅游”、“波航休闲农庄”、“黄南热贡艺术”为代表的生态游、文化游及艺术品加工制作已成为青海省农牧区带动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内增型”劳务品牌,成功带动当地就业,推进产业富农。

  如今,“大通生态旅游”以西宁市1小时旅游经济圈为背景,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休闲观光,经济效益逐年增加,今年共接纳游客达到60万人次,投入到服务行业中的饭馆、宾馆、骑马队、小摊点等劳动力达到1.5万人次,经济总收入达1.5亿元;黄南藏族自治州将发展热贡文化产业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通过“传、帮、带”,培养了大量唐卡、堆绣、木雕、石刻、“六月会”等非遗人才。2016年,全州从事热贡艺术创作、生产、销售、表演的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全州文化经营主体达到5007家,文化产业销售收入6.5亿元,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已成为黄南州经济增长、群众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

  不仅如此,我省积极加强区域合作,壮大“传统型”劳务经济。记者从省就业服务局还了解到,青海省通过组织实施“海西枸杞采摘”活动,年均转移劳动力7.8万余人次,占全省劳动力转移就业的7.4%。同时,省内其他地区积极与海西州搭建劳务对接平台,组织当地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前往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从事枸杞采摘务工,今年“海西采摘枸杞”活动共使用省内外采摘劳务工9.1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06亿元,人均收入6700元,对全省农牧民转移就业形成了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

  引才举措

  提升劳务经济服务水平

  要发展地方的劳务经济,必须打造出响当当的劳务品牌。近年来,我省相关部门准确定位,找准市场需要,掌握用人单位的需要,将特色劳务品牌这篇文章做足做活……

  近年来,我省持续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全省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和民营企业招聘周暨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等各类公共就业专项服务活动,积极搭建转移平台,及时发布岗位信息,公共就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今年,全省各地举办各类专场招聘活动229场,累计组织7297家各类企业入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6万个。

  同时,不断拓展完善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政策,将促进高校生和城镇困难人员的各项就业扶持政策进一步拓展到贫困劳动力,今年全省共组织贫困地区劳动转移就业3.7万人次。并且积极发挥全省8000余名劳务经济人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强化劳务经纪人队伍建设和业务素质建设,全面兑现劳务经纪人奖补资金,持续激发经纪人的从业热情,2016—2017年通过劳务经纪人直接或间接组织输出的人数,占到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的60%以上,劳务经纪人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随着对劳务人员的技能培训意识的提高,我省进一步加大了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转移就业能力。突出重点群体实施新生代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升、藏区城乡劳动力技能促进就业培训、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新市民培训等项目年均培训8.3万人次,培训合格率达到90%,参训人员80%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当期就业率超过70%,培训就业后月人均收入高出普通农牧民300元以上。

  此外,结合贫困劳动力创业培训需求和区域经济特色,开展符合不同群体需求的创业培训,通过拉面、农家乐、电子商务等技能与创业培训的融合,帮助贫困人员提高就业创业和经营能力。今年以来,全省各级人社部门共开展精准扶贫技能培训6949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5000人次的139%。(宋翠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