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专题专栏 / 专题 / 小财政大民生 / 公共文化

公共文化“阳光”照亮全省各族群众心田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7-10-13 10:10    编辑: 许娜         

  视点短评

  让老百姓“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发展文化事业,满足民众需求,是文化建设的动力源泉,也是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以保障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宗旨,扎实工作,不懈努力,在全省形成了文化设施较为完备、文化队伍素质逐步提高、重点工程快速推进、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服务方式不断创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抓好文化建设,必须强调民生理念,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把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放在与就业、教育、卫生等同样重要的位置,让老百姓“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始终要把开拓创新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竭动力。目前,全省各地在理念思路、服务方式、机制体制方面不断探索,大胆尝试,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互助土族自治县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鼓励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艺人、文化艺术爱好者组建民营文化艺术团队,拓宽文化志愿服务,深入乡镇“种文化”等来自于基层实践的创新做法,在全省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同时要把城乡统筹贯穿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整个过程。我省在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把城乡统筹、全面均等的原则放在重要位置,对于广大农牧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倾注了最多的心血。通过建设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进村入户”、流动文化设备配备等工程,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步发展,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服务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根本目标。我省无论是设施建设还是活动开展,文艺创作还是队伍配备,无一不是围绕着“服务群众”这一目标推出文化惠民实事。今年,我省将继续全力推进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重点做好建设当中的督促检查;认真实施好2017年“文化进村入户”工程,为全省600个村配备电视音响、演出服装、演出乐器等文化器材;继续做好“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为我省群众提供更加丰富精彩的精神文化食粮。

  我们相信,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青海大地,一定能够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领域取得更大成就,为欠发达地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更多更好的经验。

  故事传真

  创新服务模式让群众文化“活”了

  青海高原的秋天夹杂着些许寒意。一大早,伴着袅袅炊烟,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的董文臻老人便起来打扫庭院。他边扫边哼唱着秦腔,一时兴起竟放下扫帚,在院子里来了个有模有样的秦腔亮相动作。

  今年72岁的董文臻不仅是一名普通的农民,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互助县秦腔业余剧团的秦腔演员!

  这个夏天,县里组织了多场秦腔展演活动,董文臻着实过了一把唱戏的瘾。“你没见当时那个阵势,那么大的台子,那么好的行头,台下的观众是满满当当啊!”说起演出的情景,董文臻不禁眉飞色舞起来。他从13岁起自学扬琴,进入村里的文工队,边种地边演出,边劳动边四处拜师学艺。

  2013年,互助县文化馆招募和选派了72名基层文化志愿者,组建了一支综合性县级文化服务主体队伍,实现了县、乡、村三级联动服务。他们分成文化工作小组,分散到了全县8镇11乡,开展文化帮扶工作。董文臻就是在文化志愿者的帮助下,到了互助县秦腔业余剧团,进行专业培训和学习,实现了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到一个“角儿”的华丽转变。

  在文化体制改革中,互助县文化馆积极用改革推动发展,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全力打造服务基层群众、点亮群众文化生活的新样板,让群众文化“活起来”。

  鼓励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艺人、文化艺术爱好者组建民营文化艺术团队,文化部门保证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投入。团队收入通过参加民间庙会、乡镇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采取“谁邀请,谁支付”的方式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获得,形成了“闲暇季节排练、农忙干农活、务工季外出务工,有演出任务时随叫随到”团队服务模式。县农民秦腔业余剧团开启“养团不养人”工作模式,每年由县文化馆组织开展四次集中培训,统一安排演出,农民团队不仅接地气,演出内容也受大众喜爱,剧团还将演出延伸到省内其他地区和乡镇。目前,剧团演员年人均演出收入基本达到7000元至8000元,既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带来了可观收入。

  针对乡镇普遍缺少文化服务人才、文化建设“小马拉大车”的管理和服务困境,县文化馆拓宽文化志愿服务,深入乡镇“种文化”。互助县文化馆发动文化人才参与乡镇文化站扶持与辅导,大力培育特色乡镇文化品牌,积极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一人一技”,先后培育特色社火队132支,百狮舞、安昭等节目已成为乡镇特色文化的代表。同时,文化志愿者还为县城旅游景区演艺团队和各类民间艺术团队免费培训和教授舞蹈,使演出节目质量有了明显提升。

  如今,和董文臻一样的农民秦腔演员已经成为剧团的中坚力量,充实了县级团队的人才队伍。村里的舞台少不了他们,县上的演出活动他们也频频亮相。(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