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专题专栏 / 专题 / 建设美好新玉树 / 重建动态

江源商贸重镇玉树重现昔日风光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5-12-18 11:51    编辑: 许娜         

  寒冬,走进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唐蕃古道小区,小区内的几家店铺与周围具有康巴风情的店铺迥然不同,但又让人眼前一亮,意想不到在这三江源头的康巴小镇上还能看到除康巴风情外的异国风情——尼泊尔商品一条街。

  尼泊尔商品进入玉树市全得益于玉树州委、州政府推进玉树市商贸产业发展。就在今年初,由玉树州牵头,借助2015年中尼建交60周年之际,进一步落实2014中国(青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经贸合作圆桌会议精神和配合我省“一路一带”建设要求,加强玉树与尼泊尔的经贸合作,共同探讨双方深化经贸合作方式、建立合作工作机制的途径和方式进行了考察访问。

  在考察访问中,玉树市与尼泊尔博卡拉市结成友好城市,并协定在玉树市重大节日及展交活动时邀请尼方相关人员来访或参展,并在民族手工业、种植业基地建设、文化旅游业、商贸物流建设、手工艺技术人员劳务输入、特需民族用品交易、餐饮、在玉树设立尼泊尔商品一条街等方面开展了深入交流,并达成合作协议。

  通过考察访问,就在今年玉树州举办的2015中国·青海国际冬虫夏草暨藏医药展交会上,邀请了尼泊尔商家参展,尼泊尔商家在玉树发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回国后便开始筹备企业入驻玉树市的工作。终于在九月份成功入驻玉树市,并免去了商铺租金,还配备了一名翻译人员,玉树市还投资50万元,对尼泊尔商品一条街进行美化亮化。

  此外,考察活动中,玉树市喷罗罗开发有限公司与尼泊尔垂沙科迪贸易公司签约300万美金进出口项目、玉树宾馆有限公司与尼泊尔商会投资5亿元建立循环产业园项目、玉树州雪域商贸责任有限公司与尼中商业联合会投资1亿元建立物流中心项目。

  玉树市结古镇自古以来就是唐蕃古道和茶马古道的商贸重镇,这里曾经是雪域藏乡和康巴民族文化商贸交流的窗口,是连接川藏滇地区经济贸易的纽带。震前,结古镇市场繁华,人气旺盛,在三岔路口经常是人来车往,各商铺内也是人来人往。

  随着灾后重建全面完成,城市面积扩大,玉树市商铺面积也增加到了60万平方米,有康巴商城、新玉树商贸广场、治曲商贸城等6个独立商业区,红卫滨水休闲区、唐蕃古道、巴塘当代滨河休闲区等4个商业核心片区,人均商铺占有面积达到了6平方米。

  今年,玉树州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推进商贸业发展。从四月份开始相继走进了北京、西安、成都、香格里拉,拉萨、海口、西宁等地,将富有玉树民风特色的工艺及土特产品带到了这些城市,市民们络绎不绝地采购虫草、蕨麻等土特产品,甚至是唐卡、藏刀等民间艺人制作的工艺品的景象常常在活动举办地上演。

  为了让玉树市商家、企业走出去学习,走出去互通有无,玉树州组织企业代表参加旅游博览会,在提升自我本领的同时,学习他人长处。“走出去”,让玉树商贸密切了与内地市场之间的联系。走出去推介,既是邀请,也是呼唤,呼唤更加繁荣的市场能够连接起五湖四海的宾朋,与美丽的高原明珠——玉树相约。

  另一方面,玉树商贸加大“请进来”力度。今年,玉树州为盘活玉树市商贸,制定了54项节庆活动,其中有20多项是在玉树市举办,其中有赛马节、2015中国·青海国际冬虫夏草暨藏医药展交会、2015长江玉树漂流赛、国际徒步节、国际大学生夏令营活动……其中不乏有国际性赛事。通过这一系列节庆活动,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体验玉树康巴风情,为玉树增添人气,繁荣经济,吸引企业投资。据统计,截至10月底,玉树州接待游客41万人,比去年全年多出了近10万人。

  为激励商家到玉树市投资商贸发展,玉树州还制定了扶持小微企业发展计划,只要是入驻玉树市的企业,第一年免去房屋租赁费100%,第二年免去50%,第三年免去30%,第四年开始由企业自主承担。此外,今年,玉树州投资2000万元,玉树市投入100万元,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使玉树市中小微企业从去年底的32家增加到了今年的100多家。

  玉树市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的同时,积极推动本地特色民族手工业产业和商贸流通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快速发展,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如民族服饰、金银铜器、唐卡绘画传承、石刻、陶器制品的精深加工;传统农畜产品及延伸研发产品,如乳制品深加工、农牧业新产品的研发深加工、畜产品深加工以及中藏药材研发及加工正走上加工销售一条龙的路子。

  德卓滩、赛依那两个产业聚集区的建成,无疑是为玉树市商贸产业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漫步结古街头,即便是寒冬和夜晚,看到更多的是市区的灯火通明,各大商场的人来人往。(张多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