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专题专栏 / 专题 / 小财政大民生 / 教育培训

推进职教内涵建设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记西宁市湟中职业技术学校

来源: 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 2015-07-21 11:11    编辑: 蒋文彬         

  西宁市湟中职业技术学校始建于1982年,位于县城鲁沙尔镇,具备县境三面环绕西宁市,毗邻市生物产业、南川工业园区,县内有甘河、上新庄工业园区和旅游圣地塔尔寺的三大区位优势。目前占地面积84467.1平方米,建筑面积71624平方米,在校生3908名,教职工230名。开设有民间传统工艺、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加工技术等11个专业(群),开办有汽修厂、五金加工厂、装潢部、工艺美术公司等经营性实训实体,经30多年发展已成为一所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实力突出、骨干效应彰显的富有影响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基地。

  2004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2年9月,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三部委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立项建设学校;2013年4月,学校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唐卡、堆绣、木雕被教育部等部门确定为“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推进

  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教材与技能对接的全面推进。从社会调查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分解和提炼从事具体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依此为据来设计具体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突出实践教学比重,通过对真实岗位的分析,确定相应的技能或能力模块,形成了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特长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体系。全面实施了理实一体化教学,并充分发挥校办工厂优势,各专业积极探索提炼出了适合本专业的教学模式。人才培养强调多元性、适应性,满足企业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深度实现了“校企一体、师徒一体、师生一体、学训一体”。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结合企业调研,大力推行学分制管理,制定了与企业岗位要求相一致的多元评价体系。

  二、课程资源建设扎实有效

  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以典型活动为载体,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在行业专家的指导参与下,发挥专家及专业教师的主体作用,开发校本教材29门,出版20门,全校9个专业和4门文化基础课程加入全国数字化资源共享联盟,其中3个专业参与共建研发,配置教学仿真软件10个,自主开发微课、教学视频、试题库等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系列精品课程资源。投资200多万元改扩建部分实训室,改善了实训环境。

  三、教师队伍结构趋于合理

  学校制定师资队伍建设方案,规范和细化教师管理制度,通过采取更新职业教育观念、参与教科研工作、师带徒、鼓励教师取得技能证书、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派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实施校本培训、开展技能比武、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与培训等措施培养优秀教育人才,加强队伍建设。学校现有专业带头人15名,骨干教师32人,行业企业兼职教师17名,“双师型”教师195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了85%以上。扎实造就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四、校企合作机制不断深化

  学校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等制度,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材和课程资源开发;建立了专家工作室,指导专业教师参与企业产品研发;积极推行订单式培养,与20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组建订单班10个,新建校外实训基地6个,实现了“产学研训”的有机结合。

  五、社会服务得以拓展

  学校发挥重点专业优势,为促进区域人才培养,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开展“雨露计划”、“三江源农牧民”和“民族艺术”等社会培训,为当地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学校与青海省“三江源”办公室达成长期培训协议,民间传统工艺和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教师承担企业和社会来料加工,开展对外技术服务,为地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两年来,共开展各类社会培训2250人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60人次,对外技能鉴定7500人次。

  六、德育内涵日渐丰富

  学校上下形成职责明确、渠道畅通、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新格局。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就业质量和就业率稳步提高,学校社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近两年生源范围扩大至全省。

  扎实开展德育课程建设,先后开发出《春声》、《民族魂、家园情》和《职业素养和就业指导》等德育补充教材;改建心理咨询室、校园电视台、广播站、民乐室等德育功能室,社团活动丰富多彩。

  近两年,7名教师获县级以上优秀班主任称号;学校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确定为十二五科研项目课题《职业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及技术应用研究》实验基地,先后获得县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共青团工作目标考核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七、办学效益日益彰显

  学校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重点专业按方案重点建设,非重点专业积极跟进建设,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一系列改革,使教学资源得到丰富,实训环境得到改善,建成教学视频录播室,校园网络得到改善,搭建数字化校园平台,建立教学资源库,实现了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同时,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全校开展“四风”、“三基”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形成《学校行政制度汇编》、《学生管理制度汇编》、《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学校内涵得到提升。

  示范校建设期间,学校在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等方面积极探索,办学水平、教学效果和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向当地企业输送毕业生2000多名,就业率达98%,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达90%。在省级技能大赛上获得各级奖项20个,在国家级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8个,二等奖9个,三等奖7个,育人效果显著,服务区域功能和示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彰显。

  传承优秀民间艺术培养实用艺术人才

  西宁市湟中职业技术学校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始建于2002年,现有唐卡、木雕、漆画、平面设计、装裱、堆绣、镶丝、基础画室等13个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2438.2平方米,设备总值240.8万元,能满足200人同时实训;依照“发展专业办产业、依托产业促专业”的办学思路,2007年创办工艺美术公司和藏文化艺术展示中心,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逐步打造了集教学、实训、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对当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2011年,该基地被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实训基地。2013年,该专业被确定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重点专业。建立的校外实训基地基本涵盖了市县工艺企业,在学生实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专业教师受到塔尔寺艺僧、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师及民间艺人的指导和帮助,结合行业典型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现已开发出《唐卡工艺》、《堆绣工艺》、《掐丝工艺》、《古建筑彩绘》、《木雕技术》、《漆画工艺》、《藏饰效果图设计》等7门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课程标准及与之配套的教学视频。

  通过推进国家中职示范校项目建设,该专业已经造就了一支业务精干、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教学团队。现有专业教师23名,兼职教师8名。有5人具有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有26人次先后在国家、省级等技能比赛中指导学生获奖30个,2015年7月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创新成果交流赛中指导学生又获得2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教学质量提升显著。

  该专业秉承学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积极参与行业、企业、区域服务。除培养全日制学历教育外,累计完成技能培训近2000名。积极开展农村妇女和残疾人唐卡堆绣技能培训班,使360多名农妇、70多名残疾人成为公司的在册做工人员,得以脱贫或自力更生;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持,为学校赢得上百万元的经济收益。

  经过多年发展,西宁市湟中职业技术学校民间传统工艺专业已成为西宁市乃至全省独具特色的品牌专业。(吴永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