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专题专栏 / 专题 / 建设美好新玉树 / 生态保护

天上玉树:生态报国 绿色感恩

来源: 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 2015-04-13 10:09    编辑: 陈悦         

  这便是见证:江山清绝,美轮美奂。奔流的巴塘河,把沉痛埋向历史深处,也把绿色江源的梦想激荡在雪域高原天空。

  这便是奇迹:筚路蓝缕,生机重现。千年的唐蕃古道,修复如初的古迹已经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倾诉着千年来的沧海桑田。

  初春的玉树春意盎然,新生的玉树新城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一个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特色突出、环境优美的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中心城市、青海牧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地区扑面而来。28.3万“新玉树”人民,满载着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累累硕果向我们感恩归来。

  有这样一些记忆,将把生态路上的艰辛刻录进历史的胶卷

  回眸玉树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历程,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举足轻重”,玉树人民追逐着“生态效益优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并行的脚步,不断前行,步步跃升。重建以来,一个个玉树人砥砺奋进,立足玉树独特的生态区位优势,始终牢记对全国生态安全肩负责任,用绿色感恩,用生态报国,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精心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起步虽晚,发展却不甘落后。承载着“中华水塔”重任的玉树,就从未放慢过发展的脚步。作为资源富集而生态脆弱的民族地区,集中了西部地区、高原地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所有特征,某种意义上讲,玉树就是青海的缩影。

  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加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单一,生态保护与建设,迫在眉睫。

  面对困难,玉树人拿出了不怕苦、不怕难的攻坚精神,恢复植被、建立自然保护区、各种环保项目纷纷上马,一时间,一场“将应急式的生态保护向常态化的保护机制升级”的无硝烟战役打响,鼓声如雷!

  如今,站在当代山举目四望,“地震纪念林”、“爱国林”、“武警林”、“援建林”……一片片树林生机盎然,仅玉树市绿化面积由震前的178公顷增加到432公顷,为这座牧区腹地新兴城市增添了一抹最新最美的色彩。

  有这样一些数字,将把生态的深刻变革定格在时代的书架

  多年来,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期工程总体规划的22个项目中,玉树共实施了16个,先后完成了生态移民投资28266.4万元,涉及项目户6535户33012人,建设住房392660平方米。完成退牧还草投资160545万元,涉及项目户58182户。

  据2012年检测显示:长江年均径流量为164.2亿立方米,年均增加39.9亿立方米。黄河年均径流量为207.6亿立方米,增加5.7亿立方米,澜沧江出省年均径流量为107亿立方米,保护区内冰川255条,冰雪储量为816亿立方米,水源涵养能力整体提高。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藏羚羊由保护前的20000只增加到目前的60000多只,恢复野牦牛5000多头,藏野驴8000头,藏原羚3500只,棕熊约120头,盘羊、岩羊、马麝、白唇鹿数量也不同程度增加。隆宝湖自然保护区黑颈鹤由原来的22只增加到目前的216只,斑头雁由原来的800只增加到目前的10000只,鸟类种群由原来的31种增加到目前的61种,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增加,成效一年比一年明显。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000亩,封育三江源区湿地11250亩,荒漠化较为严重的治多县净减少沙化面积670600亩;

  ……

  另外,全州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7.71亿元,占全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75亿元的50%。

  有这样一些声音,将进一步坚定数十万农牧民群众生态报国,绿色感恩的信心

  玉树要积极担当生态保护的责任,争取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中的示范区,自觉扮演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头戏”,在全省生态建设大格局中争取更大的地位和分量,这便是玉树生态保护与建设的目标。

  把生态立州作为谋划各项工作的主题和发展玉树的核心竞争力,这便是玉树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明确目标。

  改善三江源区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努力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这便是玉树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发展方向。

  三江源生态保护既是一场生态环境的保卫战,也是一场消除贫困的攻坚战。一项项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的应用,一个个生态成果的落地,广袤的江源土地实现了生态保护与建设一次又一次跨越。

  认真履行实施工程项目的主体责任是主题。玉树州委、州政府切实担负起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建设“生态玉树”的历史重任,充分发挥指导、组织、协调和督导职能,充分发挥各族群众的主体作用,切实加强草原、森林、荒漠、湿地与河湖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建立新型绿色绩效考评制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加以落实。

  全力做好重建生态修复和环境监管工作是保证。坚决执行《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环境保护工作大纲》,坚持“加强监管”与“治理修复”并重。实行生态修复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联防巡查机制。

  大力培育三江源生态文明理念是关键。玉树人民亘古就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朴素观念,大力培育具有浓郁特色的三江源生态文化,把生态价值观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宣传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化,培育生态伦理道德,组织实施生态文化进基层工程,努力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共建氛围。

  原地起跳、奋力摸高。积极探索适合玉树特点的生态工作机制,依法按规保护,有序引导社会公益组织、社会自然人等力量介入和参与。在认真落实业已实行的各项补偿政策的基础上,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法规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发展生态产业为导向的补偿机制,构建完善科学的综合决策机制、生态环境质量检测预警评估机制,积极引导生态移民大力发展商业、饮食、运输、民族传统加工业,培育壮大后续产业,努力实现“移得出、有事做、能致富、稳得住、不反弹”的目标。

  一次转折,一次蝶变。玉树在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路上探索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玉树模式”,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草原、牛羊,在感恩奋进的路上,新玉树从未停息、从未放弃。相反,正一步步向绿色要“发展红利”的方向迈开坚定的步伐。

  尕格的幸福生活

  “住着像画一样的新房子,过着城里人的生活,这放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这多亏了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全国人民对我们的无私奉献。”玉树市郊区藏娘达生态移民区移民户尕格满怀喜悦地说。

  去年,尕格一家四口搬进了移民区的新房子,房子虽然只有80平方米,但很温馨,两个孩子也在离家两公里的玉树市第四完全小学上学,每天放学都能回家。这要是放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尕格所在的谢新村没有小学,上学只能到50公里之外的小苏莽乡寄宿制学校上学,孩子每个月能回来一次就算是不错了。

  当我们问起如今的日子和小苏莽乡的时候相比较,哪个更好时,尕格斩钉截铁地说:“自从搬出来后,就业、医疗、教育都方便了许多,我们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有尕格这样想法的又岂会是他一个人,尕格只是这么多生态移民户的一个缩影,每户生态移民户都有自己幸福的生活,他们正努力向“搬得出、留得住、有活干、能致富”发展。

  新玉树的绿色梦想

  长久以来,在玉树当地流传着“种棵树比养个娃还难”的说法。玉树地处青南腹地,海拔高、空气含氧量低,很多树木不适宜在这里生长,只能种植云杉、圆柏、花灌木等耐寒树木,加之树苗要从800公里外的西宁运来,成本费用高,而这一切的困难都阻挡不了玉树的绿色梦想。如果说三江源头是中国的肺,那么绿色的树木就是玉树牧民群众的肺。因此,玉树不仅要有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河流、碧绿的草原、皑皑的雪山,更要有茂盛的树木。

  今天,站在扎曲河畔的山坡上向下望去,美丽的扎曲河畔,一幅巨大的中国地图郁郁葱葱,这幅地图是由2698棵常青的云杉组成。位于扎曲河畔的这片林地是“4·14纪念林”,2698棵常青的云杉是纪念地震中罹难的2698位同胞,这块林地共有35块小林地组成,每一块小林地代表一个省、自治区或直辖市,35块林地共同组成一幅中国地图,寓意着感谢全国人民对玉树的帮助和支持。

  玉树沐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沐浴在全国各族人民无疆大爱中,以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感恩报恩的姿态诠释出了“绿色感恩、生态报国”。 (洪玉杰 张多钧 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