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四年,我省探索建立了从学前一年至中职三年的教育经费保障和异地办学奖补机制,生均公用经费和学生生活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同时我省成为全国第二个中职全日制在校生免费教育的省份……回看我省教育四年各项惠民、利民政策,人民群众不禁会发出“上学不掏钱”“最坚固、最结实、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的感叹。
数据链接
教育是民生之基。累计投入教育资金580亿元,年均增长17.2%,是“十一五”时期的2.1倍。探索建立了从学前一年到中职三年的教育经费保障和异地办学奖补机制,生均公用经费和学生生活补助标准不断提高。大规模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校舍安全、标准化、信息化和“全面改薄”工程,农牧区学校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四年,我省全面实现了“两基”攻坚目标,成为全国第二个实施中职全日制在校生免费教育的省份,高等教育也呈现学科优化、水平提升的新气象,更多莘莘学子梦想得以成真,在我省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跨省就读故事】“教育惠民暖心窝!”
一条清澈的小溪围绕着洁白的帐篷,远处如毯的草原上,牛羊安静地啃着青草。2014年8月3日,记者见到暑假回玉树草原的拉毛却吉,当时她正带着弟弟妹妹在溪流边嬉戏,清脆的笑声传出很远很远……
拉毛却吉是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人,一年前她和两百多名同学一起到我省异地青海高中班——沈阳翔宇中学就读。2015年1月,记者在西宁火车站再次见到放寒假回家的拉毛却吉。她说,记得刚到沈阳,远离家乡和亲人,加上气候不适应,家乡的政府不仅为他们请了家乡的厨师,还不远万里运去了家乡的食材,为他们做上了可口的家乡饭菜。不仅如此,每周还可以打亲情电话,和爸爸妈妈及亲人在电话里聊天。有条件的学生还可以视频呢。那里的学生和老师对他们都很好,有时还把他们请到家里做客,为他们购买小礼品。
她说在外地不仅学到了知识、长了见识,而且国家每年还给他们报销5500元的费用。自己只需承担每年两次的往返路费和生活费就可以了。“党和政府的教育惠民政策真的很好,我们感到很满意。”拉毛却吉说。
变的是政策不变的是民生
2011年4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出台《三江源地区异地办学奖补机制实施办法》。决定从2011年秋季开始,在三江源地区实施教育异地办学经费保障奖补机制。补偿标准异地高中班每生每年5500元,异地中职班每生每年6500元。
2014年,我省由教育部门统一组织,到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省市,跨省就读高中和中职,当年学生总数达3100人。
【1+9+3的故事】“上学不掏钱,还有补助!”
长发飘逸,眼睛大而灵动,一笑脸颊露出两个小酒窝。去年在全省中职生技术大赛上,卓玛给人的印象很深刻。
卓玛家住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草原深处。说起最感动她的一件事时,这个懂事的小姑娘会说是免费教育。她说上学前班的弟弟可以得到1200元的补助,加上其他的费用,一年下来就是3700元。妹妹每学年的生活补助能拿到800元,自己读中职,政府每学年补助2700元的学费、住宿费和取暖费等,还有1500元的生活补助。一家三个学生,上学都不掏钱。
卓玛说,由于爷爷奶奶年迈多病,经常要看病吃药。在县城租房子的房费、一家七口的吃穿及日常开支等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让本不富裕的家庭感觉不堪重负。因此,政府资助可以说是及时雨。家里的大人们平常总会唠叨“感谢政府感谢党”。
变的是政策不变的是民生
2011年,我省启动实施三江源地区“1+9+3”教育经费保障补偿机制、覆盖六州的异地办学奖补机制、学前一年和中职教育资助政策等。
2012年,我省在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基础上,启动实施了“营养改善计划”。仅当年就有40万名学生受益。我省从2012年春季学期起,将布局调整扩大寄宿制学生规模增加的6.6万名农村寄宿生纳入生活补助范围。并按现行的寄宿生生活补助范围,提高全省农村(含县城)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六州小学和初中学生每人每年提高200元;西宁、海东地区小学每人每年提高200元,初中学生每人每年提高250元,用于营养改善。六州藏区同时落实“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每生每年再增加生活补助100元。
2013年,我省对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幼儿园学前一年(大班)在园儿童,本着保基本的原则,由政府提供保育教育费资助。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城镇幼儿园不低于800元,农牧区(乡镇)幼儿园不低于1200元。
2014年秋季学期起,我省继续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年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40元,达到年生均小学600元-800元、初中800元-1000元,在提高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基础上,为解决寄宿制学校运转困难,还进一步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标准。
【免费中职生的故事】“学到技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2014年10月中旬,在西宁市举办的中职生职业技术大赛上,“心灵美”萝卜在王斌手里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朵“玫瑰”呈现于眼前。在面点环节,他所做的花式面包让人看后不由得直咽口水。
王斌是来自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一名普通学生,家中日常的收入主要靠妈妈打工。2013年,王斌走向了职校,期望在那里能学到一门技术。在西宁市世纪职业技术学校,王斌和老师交流中了解到烹饪专业挺不错,便报了烹饪专业,却没想到有了意外的惊喜——上学不但免学费和教材费,每年还有助学金。他详细算了一笔账:每年学费2000元,三年就是6000元。每年400元的教材费,三年1200元。每年1500元的助学金,两年3000元。三项加起来可免除学费10200元。这是妈妈打工一年半才能挣到的。
变的是政策不变的是民生
2012年秋季学期起,我省对中职全日制在校生一、二、三年级所有农村(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每生每年2000元,教材每生每年400元,助学金每生每年(仅一、二年级)1500元。
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中央与地方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我省资助面为在校生总数的30%;建立学费减免等制度。国家助学金的资助标准每生每年1500元,中央彩票公益金的资助标准每生每年1000元。
2014年,我省完善高校助(奖)学金基金,还资助政策延伸至研究生,启动并实施助学金和奖学金政策,资助标准分别为6000元和10000元。(陈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