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专题专栏 / 专题 / 生态青海

西宁市湟水河畔游来两只“普通秋沙鸭”

来源: 青海新闻网    发布时间: 2015-01-29 10:43    编辑: 蒋文彬         

普通秋沙鸭在水面上嬉戏  陈文渊/摄

两只白鹡鸰在水面上疾驰而过  陈文渊/摄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儿时的歌谣依稀萦绕耳畔,但碧水蓝天、鸭鸟戏水的画面在现代城市中却难得一见。然而今天,西宁市民张先生拨通了青海新闻网新闻热线,惊喜的向记者爆料称“湟水河畔飞来两只大鸟,是很少见的野鸟”,本网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见证。

  在现场记者见到了爆料的热心市民张先生,他激动地告诉记者:“在附近住了二十几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野生鸟类在湟水河里觅食”,看着不停在水面上下游窜的“小精灵”,张先生继续说:“这种鸟能在这里栖息,说明近些年西宁的水质和水生环境有所改善,否则这种鸟不可能在这里觅食。”

  记者仔细观察后发现,这种素未谋面的“小精灵”更像是鸭子,但又不同于普通的鸭子。它有着长长的喙,前段带钩,喙的整体为红色。头颈成黑色,肚腹又成白色,脚掌是典型的鸭掌型亦成红色。经过进一步求证,确认为“普通秋沙鸭”。另外,在同一时间和地点,记者还遭遇了两只活泼的“白鹡鸰”,这两种野生鸟类的出现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据悉,普通秋沙鸭喜欢栖息在湖泊浅水区域,这也是它们出现在临近湖岸水域的原因。这种鸟主要捕食小鱼,也捕食甲壳类动物如青虾、白虾等。它们捕食时常潜入水中,它们的眼睛可以在水中睁开,便于发现猎物。记者了解到,普通秋沙鸭是所有秋沙鸭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也是分布最广的一种。不过,因各种原因,普通秋沙鸭种群数量已大为减少,在不少地方已属“不常见鸟类”。

  另悉,白鹡鸰是鹡鸰科中鹡鸰属的小型鸣禽,因其羽毛白色居多而得名,并有白颤儿、白面鸟、白颊鹡鸰、眼纹鹡鸰、点水雀、张飞鸟等诸多的别名。白鹡鸰在我国分布很广,鹡鸰科里种群比较庞大,几乎遍布于全国各地,多为夏候鸟,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岛和台湾等南部沿海省区和海岛越冬地,为冬候鸟和部分留鸟。它们以昆虫为食,主要有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如象甲、蛴螬、叩头甲、米象、毛虫、蝗虫、蝉、螽斯、金龟子、蚂蚁、蜂类、步行虫、蛾、蝇、蚜虫、蛆、蛹和昆虫幼虫等。此外也吃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植物种子、浆果等植物性食物,是对农、林业生产很有益的鸟类。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三有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至于,这些鸟类为什么会出现在湟水河畔越冬,有什么现象可以示意的吗?是环境趋好?还是原本栖息环境破坏的以至于不得不来城市中觅食?有没有可能是人类的活动将这些“小生灵”融进了我们的城市生活呢?记者将带着这些网友关心的问题进一步展开求证,敬请广大爱鸟人士和热心网民持续关注本网消息。(陈文渊)


普通秋沙鸭偶尔一头扎进水中觅食  陈文渊/摄

普通秋沙鸭在水中拍打翅膀抖落翅羽中的河水  陈文渊/摄

普通秋沙鸭在水面上急速划过溅起水花  陈文渊/摄

普通秋沙鸭在湟水河中觅食  陈文渊/摄

两只白鹡鸰追逐嬉闹,由于视角原因另一只看起来似乎很小  陈文渊/摄

一只白鹡鸰飞过水面  陈文渊/摄

白鹡鸰展翅缓冲准备停在岸边觅食  陈文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