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的夏天,在黄河之畔的贵德县,一群人行走在山间洼地。太阳烧烤着大地,他们戴的草帽根本无法遮挡强烈紫外线的照射,一个个满头大汗,皮肤黝黑。
然而,残酷的自然环境并没有降低大家的兴趣,他们依旧在这里刨刨,那里挖挖,时不时还停下来,站在一个高台上,环顾四周的地貌。
他们究竟是些什么人,在挖些什么呢?
原来,他们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古学者,在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的协助下,参与挖掘工作。可是,连日来他们收获并不大。
青海,在考古学上的意义不大?也许是残酷的自然环境,也许是收获不大等原因,大家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了这样一个念头。
可是,随后的发掘成功,彻底击碎了大家的这一想法。
当工作人员在贵德县吾路口发掘时,竟然意外地发现了新生代乳齿象化石。个体完好,有门牙一对,长1.83米,带有臼齿的下颌骨一侧,一个前蹄和两个后蹄的大部分骨骼,一部分脊椎骨等。这一化石,以其同一个体化石标本构成之多而具有珍稀价值,不仅仅在国内属于首具,而且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
这一发掘,当时对中国的考古界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动。全世界的考古学者,将关注的眼光投向了青海这片神秘的地方。
因为,乳齿象是地球上的珍贵物种,它们曾经生活在水草肥美的大平原上,但随着历史的变迁,慢慢消失了踪迹。这一珍贵物种的发现,对青藏高原的演变有着强有力的证据。我们能否想象,远古时代的贵德县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
带着这样的想象,我们眼前会出现一幅当年剑齿象生活场景的画面。
黄河在高山大川间缓缓流过,一处洼地间草木葳蕤。这里水草肥美、雨量丰富,蓝天白云间各种鸟儿自由飞翔,剑齿象族群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这里……
不知道乳齿象经历了什么,在一夜之间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也不知道这些生灵究竟遇到了何种恶劣自然的考验,最终长眠地下。这一切,都是一个谜团,等待考古学者做出科学的解释。
但是,也许真是由于科学家没有得出结论,我们才可以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曾经在地球上生活的这些重达十几吨的普通冰河纪巨兽———乳齿象、猛犸和巨型树獭,这样表皮粗糙的草食动物,曾与人类一起分享这个星球。
也许是人类对这些巨型动物的猎杀,也许是自然环境的变化,这些巨型动物渐渐失去了它的优势。
科学家的推断中说,大约五百万年以前,地球上出现了一次真正的气候危机,万物都变得异常炎热而干燥,富饶的草原开始凋谢。在那以后不久,地球似乎进入了气候剧变的周期。气候温暖而干燥,随后气温开始直线下降。
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贵德乳齿象最终从黄河岸边渐渐消失了。
对于贵德县发现的这具乳齿象化石,人们会有猜测———会不会这头孤独的乳齿象,正是无法忍受低海拔地区环境的改变,和众多同类一起迁徙,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强壮的它终于沿着黄河来到了上游。然而,它最终也没有摆脱被自然淘汰的命运。
对于这样的推断,我们也无法找出判断是否正确的依据。
当我们翻阅厚厚的《海南州志》时,从中找到关于乳齿象发掘过程文字的记载。虽然只有简单的几句,但我们能体会到这一成果,曾经让无数考古工作者为之欣喜若狂。
根据科学家考证,乳齿象化石记录的是一种长鼻类哺乳动物。最早的、明显具有长鼻类特点的哺乳动物是发现于非洲北部的莫湖兽。经过古乳齿象的初期过渡阶段后,发展到乳齿象类。它们曾经像恐龙一样,在某个时期是黄河地区的霸主。
请看这样一则信息:1986年,在我国陕西省的汉江边上,发现了一具近似完整的乳齿象骨架。人们发现,虽然同为乳齿象,但这种仅生活在中国的种类与其他乳齿象有很大区别。它个头中等,头的下颌都较短,上门牙细而直。
可见,和在非洲、欧洲等地发现的乳齿象化石来看,亚洲地区的它们已经发生了变异。贵德县的乳齿象也许正是由于变异,而发生了迁徙的生物行为。
然而,我们不管怎么推断,都坚信一个既定的事实:动物往往会选择适宜自己生存的场所。
贵德县,这个今天青海的小江南,也许真就是江南,更是乳齿象曾经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