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专题专栏 / 专题 / 小财政大民生 / 教育培训

高原“医卫”勇扬帆—记厚积薄发中的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4-07-25 09:25    编辑: 马燕燕         

  巍巍昆仑山像一条巨龙,横亘于高原奔腾汹涌的江河之间、大漠之巅,气吞山河。雄卧于昆仑山腹地、湟水河南岸的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历经60余载岁月更迭、风雨洗礼,享誉青海。

  艰难磨砺,厚积薄发。在初夏时节,青海卫生职业教育集团成立的消息不胫而走,引发了人们对青海卫院的极大关注。

  青海卫院凝练的“勤奋笃行、明德至善”校训,造就的数以万计以“仁道”为医者之本的白衣天使,走进高山大川、雪域草原,在神圣的工作岗位上、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职业生涯中,耐寂寞、抗风沙、战严寒,履行着伟大的“仁道”天职。

  青海卫院熔铸的“内化于心、践行于行”卫院精神,彰显了卫院人宁做沙漠中抗击风沙的一堵墙、不做温室大棚中的一棵苗,宁做点燃患疾抗争者心中希望的那盏灯、不做照亮半边天的那颗星的高原“沙棘”品格,谱写出高原医疗卫生战线上一曲壮丽篇章。

  呕心沥血、耕耘奉献。积淀了丰厚学院文化底蕴的几代卫院人,传承、弘扬的中华医学精髓成效,光耀高原。

  而今,恰逢国家大兴职业教育之良机,沐浴了改革开放春风的青海卫院,凭借时代赋予其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的责任担当,奋发有为、砥砺前行,站在了新一轮大发展的起点上。

  固本强基扬新一轮发展风帆

  发展是学院永恒的主题。卫院自升格以来,着眼现实,立足未来,紧跟职业教育发展形势,搭建高等职业院校框架,狠抓师资队伍建设、调整专业结构,建立实训实习基地,为学院新一轮大发展夯实了基础。

  吐故纳新,调整专业结构,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卫院在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根据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不断调整专业设置,适应并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对卫生专业人才的需要。卫院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军护士培训学校,所设专业为护理。1950年,与地方合并建立了青海卫生学校,开始招收医士专业学生,在此基础上,学校将专业招生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以护理专业为主,兼招医士、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公共卫生、药学等专业的办学模式。2003年,学校升格为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后,按高等职业院校的框架结构,成立了护理系、临床医学系、药学系和相关医学系,进一步规范了专业设置。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育人精英团队。卫院大力支持年轻教师读研进修,从2004年至今,先后有100余名年轻教师考研读研,有34名年轻教师获得研究生资格,有50名教师先后到北京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进修学习,这些年轻教师现已成为学院骨干教师。卫院逐步建立了一支职业思想稳固、专业知识扎实、教育教学能力突出,能战斗、敢担当的团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深入开展教学竞赛活动,教学成绩显著。教学是育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实施者,其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敬业精神。卫院视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在提高教学质量上想办法,出实招,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学竞赛活动。教学竞赛以系部为单位、教研室为基准,其目的是让教师、学生评教,鼓励教师广泛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精心制作课件(ppt),把传统的口授耳听的教学模式转化为视觉和听觉感知的完美统一的现代教学模式。通过教学竞赛活动,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省内各项教学大赛活动中屡创佳绩。

  突出职业特性,大胆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新途径。卫院是行业职业院校,本着培养的人才与职业岗位无缝对接的目的,以融“教、学、做”为一体,大胆探索课程体系改革。卫院在深入社会用人单位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研讨、分析各专业岗位对岗位任职的基本要素、技能水平,明确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目标。达成了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建立与职业资格考试等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标准、形成合理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使专业课程设置与岗位需求相结合、理论、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相结合的共识。与之相适应,实行“院校合作、分段实施、双证并举”的“1.5+1.5”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省红十字医院、青海省康复医院合作,继续推进康复治疗技术专业“1+2”模式改革。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突出职业特色。根据《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实训基地建设与发展规划》规定:到2015年,在校生规模将达到4500人左右,实验室建设面积将达到9000平方米,生均仪器设备值将超4000元标准,建成50个左右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卫院在实验室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在争取央财、省财支持的前提下,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同时,积极与省、地(州)县级医院展开联系、调研、协商,以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背景,建立覆盖全省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为目标的实训实习基地。截止2013年9月,卫院在实验室建设中投入近1000万元,建立并强化了校内8个实验实训基地,建立了涵盖省、市、地(州)县级医院在内,包括三甲、二甲、三乙医院的51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加强实践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立卫生职业教育集团,促进卫生职业教育大发展。5月14日,青海卫生职业教育集团隆重成立,这是青海卫生职业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对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搭建平台,必将成为打造适合全省卫生职业教育专业品牌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对提高卫生职业教育质量、实现成员单位之间资源共享和人才需求零距离对接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笃信育人思政工作亮点纷呈

  卫院一贯十分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一大批政治信念坚定、思想觉悟高、热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青年教师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青具体负责、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全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亮点纷呈。

  亮点一:总结经验,开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要入耳、入心、入脑,这是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卫院思政工作者立足学院实际,深入班级,深入学生,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学生宿舍、班级,耐心细致的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经过长期的探索,思政工作者掌握了思政工作规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卫院在党委层面上形成了全院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把党课教育纳入思政理论课教学体系,形成干部教师联班联宿舍制度。

  亮点二:抓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卫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走进社区残疾人家庭、敬老院,帮助他们清洁卫生,与他们促膝谈心,把全院师生的温暖送给了残疾者和孤寡老人。同时,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体验生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们来到平安县、民和县农村,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农民秋收,让学生切身体会“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不仅是朗朗上口的诗句,更是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真实写照。

  亮点三: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培育学生关注、关心和参与公益事业的意识。与西宁市城中区疾控中心、城中区团委联合成立了“青海省第一支防治艾滋病高危干预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服务队高举“青春红丝带”旗帜,先后在社区、网吧、工地设立宣传教育站点,并深入站点广泛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同时,与省红十字会、血液中心强化联系,积极参与造血干细胞配对和献血活动,卫院学生已成为造血干细胞配对和义务献血的供给者。

  亮点四:借助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组织学生深入农牧区,开展地方病、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和送医送药活动。青海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省份,具有地域广、生活习惯各有特色的特点,地域环境、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均与地方病、传染病的发生、传播有关。卫院团委积极与地方所、健康教育所和相关医院联系,把防治传染病、地方病的知识打印成册,在争取防病治病的基本药物的前提下,组织学生深入农牧区,广泛宣传防病治病的知识、发放药品,为农牧民的健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亮点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卫院各项活动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特别是校园文化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七·一演唱会、国庆歌咏比赛、“一二九”演讲赛、大学生辩论赛及足球、篮球赛等系列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内容向学生多视角、多层面传授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才智,凝练了学生的人格,促进了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了平台。

  亮点六:以“提高服务质量,开拓就业市场”为目标,全员抓就业,全面抓就业,全程抓就业,全力抓就业。近三年,卫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高达97.5%。据权威机构麦可思公司第三方评价,卫院2012年各专业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为90%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4个百分点;专业相关度为90%,比全国(62%)高28个百分点。

  忆往昔,青海卫院辛勤耕耘,收获丰沛;展未来,青海卫院满怀豪情,宏图大展。

  一万年太久,青海卫院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