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专题专栏 / 专题 / 建设美好新玉树 / 精神家园

玉树·涅槃重生——玉树灾后重建美术书法摄影展专版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4-04-14 09:30    编辑: 马秀

  影像见证玉树涅槃———访青海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蔡征

  地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腹地的青海玉树,是雪域高原的一方净土,也是中外摄影家心仪的创作天堂。四年前,在玉树“4·14”强烈地震中,百名摄影家用镜头记录了这方雪域高地在自然灾害面前瞬间的破碎,时至今日,他们又通过镜头,源源不断地给世人展现出玉树在重建过程中充满的人间大爱。

  近日,记者就“玉树·涅槃重生”——玉树灾后重建美术书法摄影展活动的筹备等情况,走访了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蔡征。他说,我们将再次用摄影的方式,共同见证新玉树及一个跨越发展的青藏高原旅游名城的诞生。

  蔡征介绍说,这次展览,由140多名摄影家推送了他们历时四年而精心创作的800余幅摄影作品,从而用影像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玉树重建的伟大成就。整个展览分“生态玉树”、 “大爱玉树”、“重建玉树”、“丰碑玉树”、“幸福家园”和“锦绣玉树”六个部分,展览全面展示了我省摄影创作队伍的整体实力和艺术创作能力。蔡征说,此次参展的作品,以饱满的激情、深刻的思想、敏锐的眼光、丰富的摄影语汇和高超的艺术技巧,记录和反映玉树的重建历程,讴歌各路援建大军的无私奉献,展现玉树四年来人民生活的变化,讲述重建中的感人故事,见证灾区涅槃后的崛起,见证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伟大国家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是一曲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凯歌。

  谈到此次摄影展的特点,蔡征说,“玉树·涅槃重生”摄影展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影像呈现,它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需要人们细细去解读的一个心灵过程——人性的展示、精彩的瞬间、感人的故事、宏大的新建场面,都需要去细细品味与解读。蔡征介绍说,这次摄影展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深入玉树创作的摄影师多达200余人,许多摄影师曾20余次前往玉树创作,与建设者同吃、同住、同劳动、同见证,收获了雪域背景下建设者们顶风雪、冒严寒的奋战场面,彰显出震撼人心的建设者画面。参加展览的摄影作品不仅仅关注结古镇历史性的变迁,也将突出展示摄影家们深入杂多、治多、称多等地重建现场所创作的弥足珍贵的影像资料。

  其二,崇尚精神,注重对重建之“魂”影像的展现。蔡征说,摄影家们用镜头来关注伟大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从而挖掘出一系列闪耀着人性光芒的影像资料,如“丰碑玉树”板块中,采集到玉树英雄系列人物、全国劳模风采、好大夫韩慧瑛、好院长才仁松保、最美消防战士杜仕海、可敬可爱的志愿者林家慧、林家欣姐妹俩、香港阿福、最美新娘李成环等,在重建全面完成的今天,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将他们的大爱精神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

  其三,用花絮来讲述别样的幸福。有些摄影家坚守四年跟随拍摄,运用平凡的讲述,展现玉树孤儿院学校孩子们脸上最美的笑容、学校的读书声、现代化的音乐教育、玉树歌舞的醉人之美、各援建企业的年轻人在玉树草原举办婚礼的场景……当玉树重建取得圆满收官的时候,摄影家们用镜头记录下了人们对玉树的永恒之爱。

  其四,三江源生态建设永远是摄影家关注的重点。在此次展览中,摄影家们用各自的摄影语言来展示江河源头生态的多元性与神奇性,生态画面的植入,旨在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与重视。

  蔡征说,我们通过精心策划而举办的这次集纪实、文献、学术和艺术性为一体的摄影展览,相信会给人们留下许多遐想。作为影像见证者,我们也深信,流光溢彩的三江源,将重新焕发神秘、神奇的夺目光彩。(兰新天)

  情系藏区写意玉树——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油画协会理事杨少彤

  转眼间,昔日废墟中的玉树,如今以勃勃雄姿向世人展现着自己的风采,新玉树、新家园、新希望。不论从村容村貌、民风民情,还是群众生活、经济发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全都记挂在画家杨少彤的心里。

  2013年4月,杨少彤自己深入玉树采风。他多次走进建筑工地,与建筑工人亲切交谈,了解援建工作进程,搜寻动人事迹。在牧民家,他聆听牧民们对新生活的赞美之言,感受民众对援建人员的感恩之情。驻足在温家宝总理曾经登临过的山头,他心潮澎湃,感慨万千,那一刻,他就想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下眼前屹立在雪域高原上的这颗明珠发出的璀璨光芒。

  经过两个星期的调查研究、深入走访,掌握了丰富的素材之后,他回到西宁的工作室,潜心创作。历经两个多月,他完成了巨幅画作《新玉树、新家园》。与先前在玉树地震一周年美术书法摄影展中展出的画作《碰头礼》比较,这幅作品构图新颖,色彩丰富,人物形象突出,身披哈达的建筑工人遥指远方,手持转经筒的老阿妈示意着美好的生活,年轻的妇女和孩子,又在突显出玉树的新生和新家园的和睦。为了更好地体现画作的主题,他让画中的人物站成一排,让人物站立在山头指点着周围,借助视觉的引导,可以将人物的不同面貌、表情、神态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创作的时候,他画了几十幅草图,通过不断地推敲,不断地组织、加工、调整,以便让画面更加丰满。为了在人物刻画上达到精准,他为此还就人物的站位请教牧民和寺院的高僧,避免出现一丝一毫的纰漏和错谬。在画面的每一个细节上,也要再三思索。他的创作,通常是先构思,再画草图,如果人物选型不过关,才会选择拍照片,仔细观察重新立意。从专业角度讲,他力求画作和谐自然,主题鲜明;从敬业态度讲,他严格要求自己,追求精益求精;从创作能力讲,这种重大主题的创作,显示了画家高度的概括能力。在这幅2.7米的画作中,杨少彤通过对人物神态的把控,以及冷暖色差的对比,把人们看到美好家园的喜悦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以油画的视觉语言形式,反映和弘扬了玉树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表达了对多年来奋斗在玉树重建第一线的全国援建工作者的崇敬,对新玉树的赞美之情和美好希望。

  面对崭新的玉树,他感叹道:“四年前,玉树还是一片废墟,灾难发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援建队伍奔赴玉树齐心协力重建玉树。四年后,我看到牧民住进了新的房屋,生活有了新的改善,作为见证者,我为眼前的壮阔场面所打动。”他说,作为一名艺术家,有责任将这种发自内心的震撼,用美术的形式表达出来,告诉给更多的人。(刁永萍)

  玉树新生的欢跃——访青海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年油画家傅永华

  一走进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年油画家傅永华的工作室,记者顿时被视觉特征鲜明、极具色块冲击力的一幅幅画作所包围。且不说案头数量巨大的写生、速写,一张张的资料图片,单就占据了大半个工作室的绘画作品,就已让记者不由地感佩这位毕业于江汉大学艺术系,自1990年起就开始美术创作的一个画家的创作激情。

  傅永华历时两个多月创作了油画《2013·藏历新歌》及《涅槃重生·家园》。其创作素材是大年初一省美协组织的由十多名画家组成的采风团,深入玉树结古镇进行实地素材收集后的结果。2013年的春节与藏历新年恰好只相差一天的时间,在连夜赶到玉树结古镇的第二天,画家们便拿着速写本和画夹,深入到当地群众的新居里、帐篷中、震后废墟纪念地进行写生、收集资料,亲身感受灾区人民在重建后对新生活所展现的喜悦心情。画家们不仅参加了当地藏族群众的转山活动,还与当地群众一起,欢庆藏历新年,载歌载舞的欢庆场面深深感染了傅永华。于是他便构思了画作《2013·藏历新歌》,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再现了重建后当地群众欢度藏历新年的喜庆场景。

  画面中藏族群众穿着节日的盛装,有拉手风琴的,有引吭高歌的,还有一支演奏乐队,整个画面,稀薄处半透明,浓稠处则多层次覆盖,形成了明暗、线条的具体而细致的凸现,生动地再现了节庆盛典。另一幅画作《涅槃重生·家园》则是借助写实的手法,通过三个相互贯通相连的画面,展示了玉树恢复重建伟大成就这一主题。左边画面是震后的废墟,中间画面是重建的过程,右边画面是基本建成的结古镇。画面上的塔吊,是作为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展示的。它象征着党和政府作为顶梁柱给予灾区的支援和支持。画面的下方有一群或疾飞或缓缓降落的小麻雀,它们则是作为一种旺盛生命力的象征,告知人们飞回家园的喜悦与安宁。

  傅永华在青海牧区生活了20多年,但此次去玉树采风,却是带着感冒去的。原以为没有多大问题,结果到了目的地,感冒开始加重。为了能如期完成采风任务,傅永华请求医生加大药剂量,以控制病情。因为他不想就此打道回府,放弃此番意义非同寻常的采风。在傅永华看来,作为一个画家,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更多的感性认识。户外采风于他来说是寻常的,“在高原上行走,天空很蓝很近,你的心就只能在地平线上。”高原蜿蜒至天际的荒旷,赋予了他无限的想象力。他常常背着行囊,走遍于高原山地的沟沟峁峁,他悉心地搜寻着大自然隐秘的脉动,任凭思绪在这片沃土之上跳跃。随之,一幅幅速写就像一首首交响乐,每一个构思都会成为一个音符,在荒凉、空灵之间集结成一个点,或一处色彩,并最终成为他突破自我局限的突破点,让无标题式的大自然感悟成为创作过程中的多种造型因素,成为他笔下从容的描绘。(王琼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