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专题专栏 / 专题 / 建设美好新玉树 / 精神家园

新玉树为“三区”战略增添最美亮色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4-04-14 09:30    编辑: 马秀

  一

  今天,重新走过那片曾令人无比揪心的土地时,我们深深地被玉树重建奇迹震撼了。奇迹的背后,昭示着什么?

  是血浓于水、守望相助的民族情怀;是举国携手、风雨同舟的中国力量;是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灾后重建精神……

  时间为我们呈现了结果,人们却往往忽略了过程。只有回望“静水长流”的重建之路,才能真正走进这条路的本质和核心。四年筚路蓝缕,四年披荆斩棘,四年战天斗地。当我们把这一奇迹放在“三区”战略(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生态文明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的大背景下审视,我们逐渐发现,正是在“三区”战略的指导下,数万援建大军和玉树干部群众绘出了新玉树江山清绝,美轮美奂的胜景。

  二

  “三区”战略是在立足青海资源、生态、稳定三大战略地位,综合分析我省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提出的,无论建设还是发展,都要在这一战略思路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立足本地特色,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实现跨越发展。

  玉树作为资源富集而生态脆弱的民族地区,集中了西部地区、高原地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的所有特征,某种意义上讲,玉树就是青海的缩影。因之,玉树重建的伟大实践,也要接受“三区”战略的指导,“三区”恢弘的顶层设计为玉树重建明确了方向,指出了具体路径。反过来,玉树重建的实践过程承载起了循环发展、生态文明、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并在实践中验证、丰富和发展着这一战略理念。

  三

  今天,再次走进玉树,我们看到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结出的累累硕果:

  一座座蔬菜大棚如朵朵格桑花盛开在巴塘河两畔,形成了十余里的“白色长廊”;

  放眼玉树,一批节能暖棚、畜用暖棚和规模养殖小区相继建成,每个村都组建了生态畜牧业合作社;

  唐蕃古道上,修复如初的古迹已经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向慕名而来的游客倾诉着千年来的沧海桑田……

  灾后重建,不是简单复制,而是更高水平的建设、更高起点的发展。玉树怎样原地起跳、奋力摸高?

  省委书记骆惠宁指出,“循环经济是实现清洁化、低碳化、绿色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发展循环经济,最典型的意义就是要在资源富集、生态脆弱地区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在玉树这样一个旅游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生态环境脆弱的地方,不正是需要循环经济来助力玉树重建和发展吗?

  坚持清洁化。在重建过程中,建设部门向城乡居民宣传使用抗震、节能、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的新型材料,使民居建设体现现代、环保、绿色、实用的要求。

  坚持低碳化。在重建过程中,玉树提出了“一区四带”的旅游业发展蓝图。依据自身的地域、文化、建筑特征,结合各建设点的地貌和民风民俗,注重塑造多样化的居民住房建设风貌,城镇实现一区一景、农村实现一村一景,重点打造结古镇及镇区周边、通天河两岸、国道214沿线的住房建设特色风貌。

  坚持绿色化。在重建过程中,玉树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形成高原特色农牧业生产和生物资源开发保护体系。

  将生态畜牧业和旅游观光业相结合,构建了既发展生产,提高农牧民生活品质,又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新样板。

  四

  今天,再次走进玉树,我们看到了定格的几个生态文明镜头:

  玉树屹青公司的采石场,原本裸露的矿体已被回填,8万多棵沙棘苗初展新绿。玉树原本有256家砂石厂,而今关掉了220家;

  自家小院里,70多岁的扎西老人在量距离,挖土坑:“有了树,家里绿了,家乡才美!”院外,“地震纪念林”、“爱国林”、“援建林”、“党员林”……一片片树林星罗棋布,玉树市绿化面积由震前的178公顷增加到432公顷;

  玉树第一批污水处理厂的技术员,23岁的彭德在认真学习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微生物学知识……

  生态保护,对地处三江源中心的玉树有着特殊的意义。保护玉树生态,就是保护中华水塔。这决定了玉树重建,必须要走出一条生态重建的特色路径。

  循着这条路径,省指挥部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的原则,细化生态修复规划,制定生态环境修复方案和问责办法,实行“一证一点”管理制度,明确“一点一策、一企一案”和“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健全完善了生态修复管理办法。

  循着这条路径,玉树认真落实有关水资源利用、草地建设、湿地森林保护的各项补偿政策、建立健全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发展生态产业的补偿机制,做好缓冲区农牧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循着这条路径,玉树提前一年完成灾区18条泥石流沟和4段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全面完成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土地整治、灾害防治和规范地材开采等93项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展示了绿色玉树的新形象。

  五

  今天,再次走进玉树,我们看到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和美景象:

  代格里村,援建者将周边环境、民族风格、农村生活习惯相融合,既有现代气息,又有藏族传统风格,创造出了一个田园生活与现代文明交相辉应的新家园;

  4个国家级文物保护项目和56个省级文物保护修缮项目全部通过验收,93座受损宗教活动场所、僧舍和寺院公共用房全部得到重建或维修;

  援建大军陆续撤离,纯朴的藏族群众自发涌来,捧一碗奶茶、送一桶酸奶、献一条哈达、唱一曲赞歌,以最朴素的形式来表达对建设者的感激之情……

  骆惠宁书记指出,“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是实现‘两个共同’目标、确保长治久安的固本之举”,“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把改善民生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民族团结进步、为提高幸福指数提供核心支撑。”

  在重建过程中,玉树结合自身实际,创新载体,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建设。科学分析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认真总结维稳工作的经验教训,健全维稳长效机制,坚持发展维稳、和谐维稳、法制维稳。深化平安玉树、平安寺院建设,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注重社会管理创新,深入开展大接访、大排查、大化解、大调处,不断强化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使新玉树呈现出民族团结进步的新气象。

  六

  四年过去了,灵动的扎曲河、奔腾的巴塘河,把灾难与痛苦沉积在历史河床的深处,也把气壮山河的声响激荡在岁月的天空。玉树,这个曾让亿万国人血脉同搏的名字,重现生机。

  初春的一天,当结古镇15岁的昂毛同小伙伴们叽叽喳喳地穿过偌大的广场,走进现代化的学校,打开电脑;

  当新寨村的索南多吉站在自家的温室大棚前,看着拖拉机里装满的鲜菜,脸上露出了笑容;

  当扎西大同村的昂旦老人安静地坐在新居的沙发上,旁边的羊肉锅“噗噗”冒着热气,香味四溢……

  对于什么是新玉树,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回答。但是,不同的答案背后,是同样的笑脸、同样的温暖、同样的幸福……

  勃勃生机的背后,是玉树抽芽吐绿的基因与脉络,是积淀四年的宝贵经验。回顾整个重建过程,显然,正是“三区”战略,为玉树铺就了一条重生之路。整个重建过程就是“三区”战略在玉树的具体化、本地化过程。在“三区”战略的指引下,玉树全面完成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实现了居民拥有新家园、生态迈上新台阶、设施得到新改善、城乡呈现新面貌、社会和谐新局面的重建目标,使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新玉树建设的巨大成就,既承载了“三区”理念,也验证了“三区”战略,是“三区”战略符合青海实际的生动诠释。新玉树用自己的伟大实践为“三区”战略增添了一抹最新最美的亮色。

  七

  不仅如此,新玉树的建设实践,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三区”战略的内涵;新玉树的建设过程,就是“三区”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和深化细化过程;新玉树的建设理念,也为全省各地、尤其是广大藏区贯彻落实和奋力推进“三区”战略提供了样本和范式。

  应该看到,尽管包括广大藏区在内的青海各地有着相对不同的比较优势,但建设全面小康、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这个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各地的发展目标、发展环境、发展方式、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是相似的。这就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打造“三区”、建设全面小康,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奋力拼搏,我们就一定能创造出更多的玉树奇迹,就一定能续写出更精彩的青海传奇。(许存师    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