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强烈地震,从此,孙金顺便于这里结下了不懈之缘,而他的名字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开的那么美丽。
在青海雪域高原,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高楼林立,街道整洁,树木葱郁,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做玉树。如今的玉树已从地震的灾难中站立起来,焕发出勃勃生机。然而,亲身经历在废墟上重建玉树的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孙金顺,却永远不会忘记高原上的日日夜夜。他和同事们冒着高原反应的危险、忍受寒冷恶劣的气候、克服运输不便的困难、解决语言不通的障碍、消除民族文化的隔阂,以顽强的铁军精神,不计个人得失,沐风栉雨,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一切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一砖一瓦的垒盖,在雪域高原上筑起了一座美丽的新玉树。
2010,艰辛的探索之路
2010年6月,孙金顺和三个同伴作为先遣队,率先踏足玉树,实地考察玉树受灾情况以及为中建重建指挥部确定援建任务提供信息参考。
报名参加玉树援建前,孙金顺对即将遇到的困难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然而,当他看到倒塌破损的房屋、崎岖不平的道路以及真切感受到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疼虚弱,他便意识到,接下来开展工作的难度,恐怕远远超出自己的预料。
忍受着缺氧带来的头疼失眠、高原夜间的寒冷、帐篷旅馆里闻之欲呕的味道,孙金顺迷迷糊糊熬过一夜,第二天就开始了工作。
首先要尽快了解玉树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孙金顺在大街上拦下一辆出租车,让司机师傅拉着自己深入山区分布散乱的村社。
崎岖狭窄的山路,随时可能发生的塌方,让孙金顺的考察之路并不顺利,甚至处处都有生命危险。
玉树地处高原,三江源头通天河在大山之间蜿蜒,山路附在半山腰上,一边是陡峭的悬崖,一边是不稳定的砂石山,下面是汹涌的河水。
在6月份多雨的季节,山体不稳,时常有塌方发生,而且还经常面临河水暴涨,将低矮处的山路淹没的难题。在山路上行驶,从山上滚落石头更是家常便饭。有时路不通,还要绕行上百公里的山路,才能到达只有十几户的村社;有时遇到塌方,因为没有转车的地方,只能慢慢倒车,花费几小时在崎岖的山路上倒行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才能转到其他路口。
曾经有一次,他们正在山路上行驶,突然“砰”的一声响,一块石头砸在了车顶上,孙金顺和青梅才仁吓了一跳,车子一晃,差点拐到悬崖下面。“幸好当时是在一个比较宽的地方,不然估计我们俩都要掉进通天河里喂鱼了。”孙金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心有余悸。
孙金顺说:“这样危险的经历,不算多,也不算少。”淡淡的语气里,不知道隐藏了多少命悬一线的危险时刻。
经过考察,孙金顺把了解到的情况上报中建玉树灾后重建前线指挥部,经指挥部研究决定,青岛公司玉树援建项目部承担了玉树县县城及安冲乡地震灾后重建任务,包括学校、医院、城镇及农牧民住房、基础公建等项目。
援建项目确定以后,为了尽快让老百姓住进新房,2010年7月底安冲乡农牧民住房项目正式开工启动。2010年10月,玉树县安冲乡英群社10户农牧民住房竣工交付使用,成为全玉树州最早交付使用的民房。
虽然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玉树援建”速度,但还有更大更多的困难在等着孙金顺。
2011,与时间赛跑
2011年正月十五刚过,孙金顺就辞别家人来到玉树。正月的玉树正是冷的时候,气温最低时能达到零下十七八度。而且草木枯黄,空气中氧气含量达到了最低值,高原反应十分强烈。
“2011年的主要任务在住房和学校,这两个哪个也不能耽搁,房子越早盖起来,老百姓越早搬进新房,孩子越早进入新校园。”孙金顺说,虽然2010年英群社农牧民住房已经交付使用,但安冲乡农牧民住房和寄宿制小学仍然是2011年上半年抢工的重点工程。
安冲乡地处偏远,道路难行,给援建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在安冲乡的那段日子里,孙金顺吃的从来是夹生饭,米饭嚼在嘴里嘎嘣脆。喝的水直接从旁边的一条河里取,和秃鹫、旱獭、牦牛等动物共饮一河水,煮到80多度就算是开水了,根本达不到消毒的效果。晚上睡觉的时候都是伴着狼的嚎叫和牦牛被猎杀的惨叫声,很多时候,狼不断围着帐篷转,孙金顺和援建将士床头都准备着钢管,怕狼不知道什么时候冲进来。早晨起来,看到被吃剩下的牦牛,血淋淋的情景让孙金顺的头皮阵阵发凉。
“吃不熟的食物,不能理发洗澡,这一切我们都能克服。但最让人心里发苦的是安冲乡没有信号。”孙金顺说,因为没有信号,和家人联系不上,连给家人报个平安都是奢望。为了让员工与家人联系,孙金顺每个月都组织两次“亲人电话”行动。驱车两个小时到信号塔附近,然后爬到山顶上,给家人打电话诉思念报平安。信号不稳定,打电话的时候还要不断走动,寻找信号比较强的地方。
生活虽然艰苦,但对孙金顺来说,他最关心的还是工程进度问题。
安冲乡的路非常难走,大型材料运输车根本进不来,但工程又不能等着路修好。为了保证材料按时进场,孙金顺专门雇了七八辆牛车,24小时不停的守候在山路狭窄的地方,用牛拉人扛的原始方式,将材料一批一批运到工程现场。
安冲乡农牧民住房项目共有3村7社,分布十分散乱,孙金顺不顾自身安危,7个社每天都要跑一边,每天的里程数达到了300多公里。抢工那段时间里,孙金顺不知道走破了多少双鞋。体重从170斤很快降到了不到130斤。
每到一个建设点,孙金顺总是不厌其烦跟现场管理人员和劳务工人强调这样一句话:抢工,抢工,不仅仅是把工程抢出来,更要保证工程的质量不出问题。
在安冲乡寄宿制小学抢工的日子里,孙金顺采取了三班倒制度,管理人员和劳务队伍分成三班,人歇工程进度不停。整个现场人员被孙金顺打造成一架充满巨大力量的机器,以一往无前的气势在短短三个月之内把一所崭新的校园建设起来。
2010年8月1日,一个孙金顺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在安冲乡寄宿制小学的校园里,举行了盛大的师生入园仪式。安冲乡寄宿制小学成为了全玉树州第一所交付使用的学校项目。
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孙金顺的眼睛湿湿的,过去日子里所受的苦难,为了这一刻都是值得的。
2011年11月,安冲乡农牧民住房项目正式竣工。
2011年下半年,民北城镇住房居住组团和玉树县第一完全小学项目正式进入抢工期。
2011年底,民北城镇住房居住组团项目竣工,部分灾民搬进新居。
2011年是与时间赛跑的一年,也是援建三年里孙金顺最苦最累的一年。然而,苦累并不可怕,因为,孙金顺面临的挑战还远远没有结束。
2012,创新是工程的生命线
如果说2011年的援建工作是多兵力分散作战,那么,2012年摆在孙金顺面前的援建工作,便是小规模精英作战。而其主要战场,就在玉树州康巴艺术中心项目。
玉树州康巴艺术中心项目由国家工程院院士崔恺大师设计,作为玉树州十大灾后重建标志性建筑之一,共有10个单体,目标直奔国家鲁班奖。其设计之复杂、施工难度之大,在青海省也属罕见。
接到立项通知之后,孙金顺会同项目管理人员,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从国内寻找有大工程施工经验的劳务队伍,然后用最短的时间拿到设计蓝图,组织人员熟悉图纸,拿出施工方案。
最先摆在孙金顺面前的就是剧院深达11米的基坑,因为地址条件为砂石土,而且离河只有30米,透水率很高。这种程度的深基坑在玉树来说,不管震前还是震后都是首次出现,被援建将士戏称为“玉树第一坑”,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孙金顺经过慎重考虑,决定采用降水井和止水帷幕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基坑开挖到结束,仅用了50天的时间。
孙金顺凭借过硬的技术水平、严谨的工作思路、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援建将士共同克服了施工的第一个技术难题。随后,他们又相继攻克了剧院从基底到屋顶净高38米的高支模、大跨度井字密肋梁、严冬零下十几度屋面混凝土的浇筑等施工难题,于2012年冬休期来临前全面完成主体封顶。
剧院屋面混凝土浇筑的时候,已经是2012年11月份,中午温度达到十几度,到了晚上就能降到零下十三四度,昼夜温差高达近三十度。
为了达到混凝土的养护温度,使混凝土凝固符合标准,孙金顺因地制宜,想出了各种有效办法。在浇筑完的混凝土上加盖棉毡,用挤塑板进行覆盖,外围采用模板、彩条布进行封闭,加盖两层薄膜,在剧院内生起40多个火炉,从内部提升温度,层层措施保障了混凝土凝固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
康巴艺术中心工程量和施工难度都较大,而玉树的有效施工期又比较短,为了完成2012年年度计划任务,孙金顺在施工工序上也做了有效的调整。
在改变施工工序的同时,孙金顺狠抓质量安全,制定相应的奖罚措施,并严格落实。如此以来,不但节省了时间,调动人力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
最后,经过甲方、业主单位的检查回馈,康巴艺术中心的质量完全符合标准。
孙金顺常说,援建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是必须保质保量保时间完成的,但高原援建又是一次宝贵的机会,我们可以大胆的尝试一些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对于我们积累高原施工经验有非常大的帮助。
正是孙金顺这种勇于尝试敢于探索的精神,才能让他在援建事业中取得一次次不平凡的业绩。
2013,决战收官
2013年是玉树灾后重建的收官之年,虽然民房、医院等民生项目已通过验收并交付使用,但孙金顺仍然没有懈怠。他对自己说,我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常年在玉树工作,高原反应对孙金顺的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心脏肥大、高血压、高尿酸血症、红细胞增多症……医生告诉他,他已经不适合在高原工作,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但孙金顺又怎么能够放下,眼见玉树援建工作到了收官之年,工作到了收尾阶段,无论是工作环境还是流程他最熟悉,换任何一个人来,他都放心不下。“我要站好玉树援建的最后一班岗,善始善终。”孙金顺说。
公司考虑到孙金顺的身体状况,决定让他在西宁主持工作,但他放心不下,每个月总要到玉树三四次,一待就是三四天,每天都往工地跑。
眼见援建任务即将结束,问起孙金顺有什么想说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说道:“希望援建任务完美收官,希望玉树人民幸福快乐,希望弟兄们平平安安。”到这里,孙金顺停了一下,继续说道:“希望能多陪陪家人。”
这个在工作上坚强如铁的安徽汉子,在最后一刻,终于说出了心中的愧疚。
从2010年6月第一批参加玉树援建到现在,孙金顺始终战斗在玉树重建的第一线,可以说,他是玉树从废墟中崛起的创造者和见证者。创造一个平均海拔3700米的新玉树,其中的艰、难、困、苦、险,更是远远超出常人的想象。正是在这种极端艰辛危险的条件下,孙金顺带领青岛公司广大援建将士,把困难当成动力,取得了援建任务的一个又一个胜利,正因为他突出的工作业绩,孙金顺屡获殊荣,2012年荣获青海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2013年更是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在广大援建者中,孙金顺是普通的一员,但他却在雪域高原上筑起了一座无私奉献的丰碑,这座丰碑将产生巨大的正能量,激励更多的人向他学习,不断前进。 ( 刘志强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