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专题专栏 / 专题 / 建设美好新玉树 / 抗震救灾群英谱

《扎根基层 服务群众》系列之五 吴国禄:用大爱守望美丽玉树

来源: 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 2013-10-11 09:22    编辑: 王易

  秋日的玉树,山峦、树木染上了一片金黄色,使新家园愈加的美丽。

  9月20日,作为玉树灾后恢复重建重要组成部分——总投资3亿元的玉树灾后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历时三年的艰苦施工,全面完成并顺利通过验收。刚刚治理过的孟宗沟等18条泥石流沟中巍然耸立着一道道混凝土大坝。结古寺、禅古新村等4段不稳定斜坡上长长的锚索护坡,牢牢锁住地质灾魔,为新玉树美丽的家园加固。

  一位汉子站在结古寺院山顶,鸟瞰着这一切,眼里涌出激动的泪花。任务完成了,就要回到日思夜想的西宁的家了,他却是这么的不舍。因为这里有他的奉献和付出,有他的收获和喜悦。

  他就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党委书记、局长吴国禄。

  站在山顶,三年中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仿佛历历在目——

  (一)

  玉树发生地震后,作为青海地质灾害防治尖兵——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的领头人,吴国禄主动请缨,火速带领20多人的地质灾害排查应急突击队伍,带着救灾物资,立即前往灾区开展地质灾害排查工作。

  震后,800多公里的路程许多路段因垮塌、塌方等原因而通行艰难,经过十多个小时的跋涉,吴国禄和队友当夜10时到达玉树结古镇,成为震后最早到达玉树灾区的队伍之一。

  他们不顾长途的劳累,分成南、西、东三个调查组,冒着落石、滑坡、崩塌等危险,不顾自身安危,马上开展救援和地质灾害应急排查。

  当晚,向南的一组,在结古镇南西航水电站附近的山体上发现一巨大滑坡体,受地震影响,有随时下滑的可能。附近有受灾群众、救援队伍200多人扎帐篷居住。

  看到这种情形,吴国禄带领调查组向群众宣传动员搬迁。当时余震不断,看到情况万分紧急,他向省救灾指挥部紧急进行汇报,指挥部当即安排相关部门和玉树县国土资源局的干部与调查组一对群众进行劝阻,组织搬离。由于群众人员众多,至次日凌晨3时才搬迁完,吴国禄和调查组人员这才放心,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休息。

  此后的两个多月中,吴国禄始终坚守在灾区第一线。白天,他带领技术人员在崇山峻岭间进行监测;夜晚,在寒风中,他又带领同志们仔细验算山体已经变形的数据,通常到深夜。

  第二天天刚亮,他们又背上行囊徒步行进在人迹罕至的山沟里。夜以继日的高强度劳动,加之风吹日晒雨淋,使吴国禄和他的队员们又瘦又黑,但他们的工作很快有了收获,监测小分队在最快的时间里圆满完成了省指挥部下达的灾区地质灾害应急排查工作,调查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路线2440公里,地质灾害调查点94处,地质灾害隐患点排查104处,建立监测预警点6处,涉及灾区当地百姓人数达24870人,以最大的努力防治地质灾害对灾民的威胁。他们还完成了28个村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野外调查工作,并写出相关评估报告28份,为重建选址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同时向青海省玉树抗震救灾指挥部提交了《青海玉树地震灾区应急排查技术要求》、《恢复重建场地适宜性评估工作要求》等建议书。

  人毕竟是血肉之躯,每天几个小时的睡眠,对人的体力及意志力都是极大的考验,疲惫和劳累几乎要击倒这个坚强的汉子。然而每当看到昔日美丽的玉树而今面目全非,支离破碎,看着藏族同胞痛苦的眼睛时,吴国禄内心被一股巨大的力量驱使着:那就是为灾区的百姓多尽一份力,早日建成新家园,就能多减轻群众心中一份痛楚。他强忍着疲惫和劳累,继续忙碌着。

  (二)

  作为一个自收自支类似企业性质的地质单位,地震后吴国禄无暇念及单位的经济效益,100多人的队伍和数千万元的汽车、钻机等设备几乎全部相继被运到了救灾救援现场。

  发生大地震的当日早上,吴国禄分出两个组,一个组为物资采购组,专人、专车在西宁随时听候玉树一线指挥部的调遣,及时采购物品运送到灾区指挥部;另一个组作为先遣队,由二十多个人、十多台车组成,于当日晚到达灾区,为国土系统大部队的到来选址、选场,“安营扎寨”,做好一切前期准备工作,使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大部队一到达灾区便迅速、有序地投入到救灾抢险工作中,同时解决了全国各地国土资源系统近200人支援队伍的吃、住等生活问题,使国土资源队伍和驻地成为最有秩序、最有条不紊的指挥场所。其中,青海省环境地质局无偿投入的资金费用达数百万元,也成为国土资源系统投入车辆、人员、设备最多的单位。

  玉树强烈地震使重灾区结古镇和周边乡镇、村社供水系统及原水源地受到严重损毁,造成受灾群众饮水困难。吴国禄立即从海西、西宁的野外施工场地,无暇顾及项目停钻的损失,紧急抽调打井队伍,奔赴灾区找水打井。

  他亲自踏勘现场确定找水打井的位置,克服高血压及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一直坚守在打井第一线,全力以赴组织钻进,经过夜以继日的奋战,2010年4月23日,抗震救灾第一口地下水井抽水成功,一股清澈的水流从钻孔喷涌而出,水雾在阳光下映成一道美丽的彩虹。现场的群众和钻机工人欢呼起来,争相拥到抽水孔处,用手捧起水,尽情品尝,不约而同地赞叹:“好甜。好甜!”是的,灾区的人民地震以来许多天没喝上过这么甘甜、洁净的水了。

  不知谁率先用掬起井水洗起了脸,许多天来因缺水而没有洗漱的人们,争相开始洗脸,在现场采访的中央电视台记者也不例外。附近寺院的僧侣、村民都闻讯而来,拿着水桶、水盆接水。他们纷纷对打井人员竖起大拇指,表示赞扬和感谢。这第一口井可满足1.5万灾民的饮水难问题。吴国禄在当场表示,要快打井、多打井,尽快让更多的受灾群众早日喝上洁净、安全、完全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地下水。第一口地下井涌出的清水,正如甘露滋润着灾区人民干渴的心,让人们心中萌生了重建美丽新家园的希望。随后几天,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等领导,亲临现场看望慰问了找水打井突击队,并充分肯定了找水打井工作取得的成绩。

  此后,吴国禄抽调数十台钻机、近百名专业技术人员在整个玉树地区开展找水打井的会战,先后共成井26眼,总出水量达每日3万立方米,保障了灾民安置点、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生活生产用水。

  随后,在吴国禄的指挥下,该局牵头在结古镇周边地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地段全面启动了监测预警工作。吴国禄率领队伍对重点地段的滑坡、泥石流和地震裂缝进行持续监测,遇到阴雨天,则实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并在地质灾害危险区设立汉藏两种文字的警示牌73块,成功避让了多次险情。还与省气象部门及时沟通,在玉树灾区建立了气象预警平台,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

  为防止进入汛期雨水顺裂缝流入引发山体滑坡,吴国禄率领应急队及时开展了地质灾害隐患点裂缝填充夯实和危石清理工作,完成山体裂缝夯填313条,共3596立方米,近8000米的工作量,清理危石15000方,共设立藏汉双语警示牌20余块。

  震后救援救灾及重建中,吴国禄带领他的队伍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承担项目中垫资达3337万元。

  (三)

  地震后,山体松动,大片房屋损毁,所有房屋成为危房。为数万受灾群众及时选择安全的安置点成为当务之急。吴国禄带队开展了结古镇受灾群众临时安置场地选址工作,共派出8个工作小组,迅速开展了现场调查,在充分分析震后地质灾害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将位于结古镇西、扎曲河两侧、蔬菜基地、跑马场、粮食储备库东区、劳教所以西等多块区域作为受灾群众临时安置场地的建议。

  灾后重建更需要做出科学的地质环境安全评价。吴国禄会同国土资源部派来的10名地质灾害、地应力研究专家,共同对震后地质灾害进行了应急排查,追索破裂带,查看地震震中,并从地质力学、大地构造等角度研究了这次地震发震的机理及破坏情况。

  灾后重建新建园迅速提上议事日程,科学选址、评估地质环境危险性、基础设施工程地质勘查是头等大事。吴国禄率领由青海省地质环境地质局牵头整合的省内技术力量最强的五家勘察单位,组织钻机116台(套),专业技术人员680多人,在短短20多天时间内,完成钻孔1118个,进尺2.3万米,圆满完成基础设施工程地质勘察野外调查任务,提交玉树地震重建区工程地质勘查成果报告,为玉树城市规划和重建区提供了准确的工程地质资料。

  2011年,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全面启动玉树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成立了玉树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前线指挥部,吴国禄被任命为国土资源系统地质灾害防治现场指挥长,具体负责玉树地质灾害治理的组织、监督及协调外部环境等工作。

  此后的两年中,吴国禄长期坚守在玉树现场施工指挥部,风雨无阻,每天都奔走在每个工地之间,指挥协调、检查进度质量。他既是管理员,又是联络员;既是技术员,又是安全员;既是监督员,又是协调员;既是质量员,又是巡检员。

  为了在主汛期以前能保质保量完成沟内的拦挡工程和排导工程,吴国禄提出了一个雷打不动的“规定”,他要求工作组每天早上必须进行10分钟的项目例会,简要安排一天的主要工作计划后,必须到达各施工点督促检查,遇到问题现场解决,晚上进行工作总结和分析问题;每月10日、20日、30日召开全体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例会,通报存在的质量问题,拿出整改措施,不断调整工作思路。每月9日、19日、29日组织召开监理工作现场会,认真总结,提出相关措施整改。

  在指挥部,他是最没有时间观念的人,因为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节假日。然而正是他这种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深深感染着和他并肩作战的队友,大家被他这种舍己为民的大爱所感动,所有人都迸发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与信心。在一个个考验面前,每一个一线施人员都交出了满意的答卷。2011年10月,通过指挥部全体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配合,18条泥石流沟治理主体工程终于顺利完成。2012年7月中旬他继续开始组织4处不稳定斜坡的治理工程的施工建设。

  在施工过程中,吴国禄非常注意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倡导绿色文明施工。每当一个工程结束时,他都要求项目组在撤离施工场地时必须要做好施工区环境恢复工作,如对弃土进行外运,河道进行清理,修建的临时道路及场地恢复原貌。对于群众占地补偿工作严格按标准及时兑现,当地群众非常满意。(康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