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专题专栏 / 专题 / 建设美好新玉树 / 生态保护

激流勇进 再创辉煌——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综述(下)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3-09-16 15:22    编辑: 王易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内容庞杂而繁琐的系统工程,对我省乃至全国来说,都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胆尝试。在一无经验可循二无样板示范的情况下,我省各级三江源工程相关部门,本着对人民和历史负责的态度,在探索中推进,在推进中学习,在学习中总结,尽最大努力,让三江源工程成为国家放心、人民满意的历史丰碑工程。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走过了极不平凡的8年历程,建设成果丰硕、保护成效显著。认真回顾总结,青海在这项工作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弥足珍贵。

  观念创新是保护生态的第一牵引力

  青海作为西部一个欠发达省份,如何组织实施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这一国家重大工程,怎样处理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区域发展这一时代命题,努力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是摆在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各族干部群众面前的重大历史任务。从提出和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到把“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庄严写进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从取消对三江源区的GDP考核,到“宁可牺牲GDP,也绝不牺牲生态、牺牲环境”;从保护生态不是包袱而是机遇,到形成“四区两带一线”的生态保护网,再到“从更高层次上推进三江源保护,实现历史新跨越”,无不是观念更新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正是因为观念的不断创新,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观”在青海三江大地蔚然成风,“保护优先”使青海对“绿色崛起”之路信心满满,“生态自觉”也成为全省上下的共同行动。

  依法保护是构建“生态屏障”的重要保证

  青海的生态安全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生态安全,必须在立法层面和制度建设上更好地“保驾护航”。为了加块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青海省政府在颁布《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管理暂行办法》等8个管理办法和细则的基础上,又把制度化管理具体到一个个建设项目上,省三江源办和省级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先后制定了三江源项目档案管理规范、专项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生态移民土地购置费管理办法、退牧还草资金监管办法、退牧还草工程管理办法、减畜禁牧实施办法、禁牧草场管护办法、鼠害防治工程管理办法、生态移民社区管理办法、退牧还草工程粮食补助兑现办法、封山育林作业设计编写规范和三江源生态监测技术规范一系列办法和规定,全方位、广覆盖、细规范,做到依法保护。同时,《青海省生态保护条例》也正在加紧制定,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强化综合管理是落实目标任务的有效途径

  管理出效益。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点多线长、涉及的单位和地区多、实施工作强度和难度大,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和综合管理只能加强。青海多策并举,多管齐下,深挖管理潜力,形成管理合力。每年年初,省政府都要召开实施工作会议,部署工作,明确要求,分别与项目实施部门和地区签订目标责任书,把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具体人;年底召开总结分析会,厘清经验,查找问题,表彰先进。超前做深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加强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省、州三江源办联合监察、审计、稽察等部门进行联合检查和专项检查,邀请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人士实地考察和巡查,接受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监督,使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始终置于全社会广泛的监督之下。建立健全月度通报制度,及时掌控项目建设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不落实的人和事”,着力把各种隐忧消除在萌芽状态。同时突出资金管理和使用,严防职务犯罪和“豆腐渣”工程,从招投标到项目竣工验收始终公开透明,做到在“阳光下运行”。坚持领导干部在一线指导调研,机关干部在一线跟踪实干,各项工作在一线真正落实,从而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确保了项目建设质量,提高了项目建设效益。

  创新体制机制是推进绿色崛起的有力措施

  推进绿色文明崛起,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是青海探索出一条生态脆弱的民族地区成功实现科学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启动实施和生动实践,更加坚定了青海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自信、观念自信和实践自信,让体制机制创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从建立绿色绩效考评机制,到先行先试启动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从编制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规划,到建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从“协议保护”模式的普及推广,到设立三江源生态保护公益岗位;从三江源碳灰交易试点,到三江源水权交易研究,建立了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加速推动青海将生态优势转化成生态竞争力,使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提升。

  强科技重人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强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青海始终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贯穿到加快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全过程,坚持科技先行,积极探索符合功能区定位的发展模式和科学手段。省三江源办、省科学技术厅等部门立足实际,找准方向和突破口,风物长宜放眼量,组织科研团队开展科技攻关活动,先后完成了“三江源区退化草地恢复机理及持续利用模式研究与示范”等14项科研课题,其中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效推广96项科技成果,提高了科学修复和治理生态环境的水平;扩繁扩育出中华羊茅、青海冷地早熟禾两种新型牧草新品种,彻底解决了三江源区下繁草草种严重不足的现状,解决了青海扁茎早熟禾、草地早熟禾两个牧草原种品种的栽培技术,产生了巨大的绿色效益。省三江源办还建立了三江源项目专家库,把管理型、技术型、专业型和劳动技能型人才培训和培养经常抓、年年抓、反复抓,累计培训党政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6287人(次),农牧民46641人(次),建立科技示范户1638户,为推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态自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坚实基础

  劳动创造历史,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生态保护毫不例外,群众性的生态自觉是根基、是基石。在推进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青海坚持用民生需求来“倒逼”生态建设,用民生改善程度来衡量建设成果,使群众性的生态保护意识得到激发,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全民自觉行为。群众性生态自觉风尚的形成和光大,源于青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如普及推广生态保护知识、深入宣传生态文明和提高三江源区生态移民燃料补助标准、在信贷、技术培训诸多方面为生态移民群众增收致富提供服务与支持,以及设立3000万元三江源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基金、建设16个后续产业发展“笼头”项目等,不断拓展生态惠民面,让群众得到实惠看到希望。

  回首实践历程,成效十分明显,经验弥足珍贵。展望美好未来,党的十八大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也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切实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保护环境资源、建设生态家园,是青海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重要责任、重大贡献,是幸福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

  “乘风破浪会有时。”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必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百尺竿头立潮涌,雄姿勃发续辉煌,再建秀美唱大风。 (湘君 万宁争 套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