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专题专栏 / 专题 / 建设美好新玉树 / 生态保护

生态保护见成效 民族团结谱新篇——省三江源办公室开展民族团结工作纪实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3-09-13 15:48    编辑: 王易

  举世瞩目的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省三江源办公室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以工程建设为平台,以实现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实现保护和恢复生态功能,促进该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农牧民达到小康生活”三大目标为己任,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总体部署,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时刻维护群众利益,下大力建设“思想解放、努力向上、团结干事”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工作团队,不断增强工作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三江源区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功能恢复,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江源办的工作是面向基层、面向青海藏区、面向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综合性工作,项目区内藏族人口近60万,还有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因此,他们始终认为,只有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认真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才能更好地依靠各族群众履行好使命,干好工作,推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不断取得新突破和新成效。

  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他们靠严格要求和有效的管理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把民族团结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要求每个工作人员对基层来的同志不分民族、不论职位大小,都要笑脸相迎,热情相敬,秉公相处,门口相送,使民族团结工作成为一种应尽的责任,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到基层牧区检查工作时,把了解掌握项目实施部门和实施单位的情况与各族群众关系情况及化解民事纠纷、走访群众、慰问和帮助困难户的情况作为一个考核的“硬指标”。规定组织实施工程建设必须为各族群众谋利,必须依靠各族群众的广泛参与,必须接受各族群众的共同监督,使三江源系统的各项工作始终充满勃勃生机,进一步密切与各族群众之间的关系,树立民族团结的良好形象。

  近年来,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全面完成治理黑土滩19.6万亩、草原鼠害防治11745万亩、封山育林182.7万亩、沙化土地防治22.41万亩等,这都是因为有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才取得了如此丰硕的成果,截止到2009年底,项目区共有60多万人次参与工程建设,为项目推进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使千里草原绿色尽染、春意盎然,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水源涵养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封山育林、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草)等,这些都是三江源生态保护的重要举措,广大农牧民为了保护生态割舍着常人难以割舍的草原情结,牺牲着常人难以牺牲的个人利益,搬迁后生产和生活面临着诸多考验。各级三江源办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深入到牧区和牧民中,调查研究,积极探索,给群众增收致富当参谋、作助手,逐步形成了强化劳动技能培训、着力打造输出型和外向型劳动人才的再就业体系,强化以种(养)业和商品加工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着力提升多种经营实体水平的发展体系,为转产牧民群众增收致富找到了“金钥匙”。黄南、果洛、海南藏族自治州和格尔木市三江源办,把生态移民的后续产业发展挂在心上,多头想办法,多方找门路,使民族工艺品加工、蔬菜种植、奶制品加工等一批短平快的项目成了牧民增收的有效渠道。

  三江源工程实施以来,各级三江源办结合牧区实际和牧民特点,分期分批开展了汽车与摩托车修理、驾驶、牛羊育肥、藏毯编织、餐饮烹饪、农机具维修、庭院经济、奶牛养殖、石雕工艺品、土建技术、民族歌舞、电工和钳工等专项培训,累计培训农牧民14323人(次),转产农牧民5468人(次),建立科技示范户452户,使现代科技知识在牧民群众中得到有效推广应用,使农牧民的劳动技能得到强化提高,就业门路也越来越广,成为增收致富的有力支撑。称多县组织28名藏族青年奔赴全国规模最大的制鞋企业集团——青岛双星海业鞋业有限公司务工,当年挣回33万多元,人均增收11000多元,实现了从牧民到岗位技工的嬗变,带动和促进了劳务输出。同德县2009年就有268人(次)闯市场,依靠外出务工创收74.7万元。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培训,也使众多的“牧羊娃”变成了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成为各地民间文艺团体和旅游景点纷纷争要的“香饽饽”,民间文艺演出和文化创收400万元。

  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任重道远,项目区群众奔小康的宏伟目标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强大动力。随着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的建立和第二轮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省三江源办的全体人员将与三江源区的各族群众和全国人民一道,以赤子般的深情在三江源地区继续谱写一曲曲生态保护、民族团结进步和富裕、文明、和谐新牧区的崭新乐章。 (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