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专题专栏 / 专题 / 建设美好新玉树 / 抗震救灾群英谱

担当——记玉树县拆迁征地领导小组组长张国强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3-05-06 09:11    编辑: 马秀

  清晨6点,玉树还未从沉睡中苏醒。在玉树县政府的一排板房前,司机拉巴才仁早早将一辆小型三菱越野车发动好,不一会儿,一位肤色黝黑,个子高高的中年男子手拿图纸匆忙跨上汽车,汽车七拐八扭来到当代建委会,工作人员已在这里等候,大家匆忙商议了几句,又急忙来到了新建好的居民院落前,此时天刚蒙蒙亮,他们已经开始了一户户的放线、测量……今年4月15日,玉树县结古镇民居院墙宅门风貌打造工作全面铺开,张国强此刻又接过了风貌打造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重任。建设总任务7603户,以建委会为主的10个重大工作区域已经划定,张国强再一次站到了恢复重建的最前沿。

  一

  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强震突然袭击了玉树大地。从废墟里爬出来,张国强急忙开始寻找他的同事,没有工具就用手刨,用力喊,愣是用一双手救出两位同事,随后又带领他们去挨家挨户的搜救,在组织抢险自救的同时,张国强在第一时间建议县委成立了抗震应急指挥部,为挽救更多的生命和财物赢得了时间。从这一刻起,张国强的身影始终出现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震后第二天是农历的三月初二,此时的玉树依然是春寒料峭,在救灾现场忙碌了一整夜的张国强按照组织分工,来到了受灾面积最大、人员伤亡最多的扎西科组织抗震救灾,在受灾群众安置点他迅速与武警部队一起展开拉网式搜救,一个个受伤的群众被送往医院救治,一箱箱世代积攒下的财物还给主人。头发、脸上、手上满是泥浆,衣服挂破了、皮鞋跑丢了,但张国强什么都顾不上了,时间就是一切,在宝贵的黄金72小时里,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得到了挽救。冷暖有人问,吃住有人管,生活有保障,群众的心安定下来了,然而张国强的心却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每到夜幕四合,扎西科片区沉沉睡去之后,张国强就蜷缩进汽车里,合上双眼,大脑却在飞速地运转——发放救灾物资、废墟清理、房屋受损登记……这些都直接关系到灾后重建能否顺利开工,要做好这项工作不仅要有体力上的付出,更要掌握工作的技巧和方法,整合各种现有资源,把五个指头攥成一个拳头,多年担任一系列基层党政领导职务,让张国强具备了在大灾面前勇于承担、敢于面对的魄力。别出心裁的“一人一卡”物资发放表,联合武警部队成立“军队清墟联合办公点”、组建工作组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提高了工作效率。每天天刚蒙蒙亮,张国强便带领工作组逐家逐户进行登记,徒步每趟下来都是十来公里的路程。仅仅一个多月,曾经的残垣断壁、破砖烂瓦不见了,6月底玉树州清理废墟现场观摩会在扎西科片区召开,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宽阔平整的土地,码放有序的建筑材料;8月3日,扎西科提前圆满完成了辖区内房屋普查登记工作,同时向片区群众进行了公示,确保了登记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每一个需要张国强的地方,都会出现他的身影。”解放村党支部书记拉巴扎西说。每一个夜晚,张国强帐篷里的蜡烛常常点到天亮,制定工作计划,组织召开群众会议,扎西科“帐篷社区”临时党支部、受灾群众安置点以及村、社“帐篷社区”工作站……所有的组织机构都设在这里,鲜红的党旗和五星红旗飘扬在这里,张国强用忙碌为群众擦去悲痛的泪水,用坚强抚慰群众受伤的心,用汗水为重建赢得时间。

  然而超负荷的运转,让本来就患有肝病、高血压的张国强很快消瘦下去,当他身体蜷缩成一团,额头和脖颈上直冒冷汗的时候,人们知道这个在现场指挥若定的人随时都有倒下去的危险。每天清晨,在张国强的帐篷门口,总会有人悄悄地放上炒面、酥油、酸奶,看着因疾病而疼痛昏倒在地的张国强,醒来后为了补充体力,硬是将方便面揉碎,伴着矿泉水咽下去的场面,群众都禁不住流泪,“让他吃上点吧!”群众的恳求,让人动容,而张国强更是强忍着注射干扰素带来的头晕、恶心、呕吐,大口地吃着炒面,他深知,重建大幕刚刚开启,他不能倒下。

  二

  2010年8月,张国强自告奋勇挑起了玉树县拆迁征地领导小组组长这副重担。抗震救灾一结束,国家的重建规划出台,最棘手的工作摆在面前——拆迁征地。

  “如果说灾后重建是一项硬任务,那拆迁征地就是硬中之硬。”在结古镇进行拆迁征地,犹如在刀刃上行走,而拆迁进度的快慢,将直接影响到重建规划的落地。这些,张国强内心比谁都清楚。然而,当玉树重建需要有人挺身而出时,张国强没有丝毫的犹豫。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张国强出生在称多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在玉树县工作了30多年的张国强深知,他即将面临此生最大的考验。随着拆迁征地的艰难推进,领导同事、亲朋好友眼中的那个人人敬重的好人,成了许多人恨得牙痒痒的“专管拆房子”的家伙。每日他带领玉树县纪委书记、县人大副主任、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公安局长近200余人组成的拆迁队伍,奔波在拆迁一线,在整个玉树灾后重建的大军中,这是一支特殊的力量,既是冲锋在前的先锋队,又是攻艰克难的尖刀班。“灾后重建、拆迁清墟须先行。”这是灾后重建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如果不能尽最大的努力、以最快的速度依法做好这项工作,灾后重建就难以顺利进行,群众还依然会留在帐篷里过冬、孩子们依然要在风沙中求学、病人们依然要在板房里求医问药……在征地拆迁的过程中,先拆除的是领导干部的房屋,之后是普通干部的房屋,最后才是普通群众的房屋,但是,当拆迁这样的事落到每一个人的头上时,阻力依然难以想象。

  张国强的一位亲戚的房产位于扎西大同片区,在依照法规对其房屋进行拆除时,这位亲戚对张国强吼道:真没想到你是来拆我房子的,你好意思拆,我还不好意思跟你闹呢!张国强的发小当周是结古镇某厂的负责人,因该厂影响到某大型商住楼的规划落地,需要拆除。在拆迁现场,当周指着张国强的鼻子狠狠地说:“我们从小一起长大,你竟这样绝情,难道你真的疯了?”面对这种局面,张国强和拆迁小组都秉持着一种信念:既然担当了拆迁征地工作的重任,就一定要有所付出,当崭新的玉树建成后,相信人们对他们的工作会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2011年、2013年,记者曾数次采访张国强,与张国强交往愈深,愈加感受到他的温和与沉静,然而在温和与沉静的背后,总能感受到在张国强内心蓄积着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凝结在他内心深处的浓浓的人情味,张国强深知许多群众一辈子的心血就凝结在这些住房里,房子不仅仅是他们的栖身之所,更是他们心灵的依托,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捧出一颗仁厚之心善待群众。正是凭借着这种宽厚的仁爱之心,张国强赢得了人们的理解和尊重。很多拆迁户从最初的坚决对抗到最后的自觉情愿,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一种感动。胜利路住户才仁多吉曾是张国强的同事,地震导致他右臂致残、小儿子遇难,负债上百万元盖起的房子也全部倒塌,再加上智障的大儿子,这个家瞬间就被毁了。才仁多吉多次以土地征迁后无法偿还债务为由拒绝拆迁,当张国强来到才仁多吉搭建的帐篷前时,看到的是一个满脸憔悴、满心忧伤的面孔。两人四目相对,止不住泪水长流,经过一番长谈之后,才仁多吉说:“今天既然你亲自来了,我怎么也得把房子拆了,为重建腾出地方”!两双满含着理解与支持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60多岁的更确巴毛,在民主北路有一幢三层楼房,影响到市政规划。这房屋是老人一生的心血,拆除那天,老人提出在自家的房前照张相片,快门按下的一刹那,老人失声痛哭……在场的人没有不流泪的。这不是张国强在拆迁现场第一次流泪,有多少次他都被群众这种识大体、顾大局、舍小家、为大家的义举所感动。拆迁小组感谢每一个为重建做出贡献的人,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玉树的拆迁征地才能够顺利进行。每到片区拆迁,张国强头一晚都彻夜难眠,从进场、拆除、到拉运,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环节想起,生怕有丝毫的遗漏,一夜就这样辗转反侧。2011年7月16日,州、县两级政府决定依法拆除在结古镇被称为黄金地段的胜利路,这里涉及了多家宾馆、商铺,征地拆迁难度之大、情况之复杂实属罕见,张国强他们事先几次勘查现场,分析预测种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制定出几套拆迁预案,同时还备好防护气垫、消防器材,清晨5点30分,当人们还在熟睡中时,拆迁小组就已经到了拆迁现场。许多群众经说服后都是顾全大局的,多好的群众啊,他时常被感动着。

  三

  拆迁中张国强始终坚持的一条原则就是群众利益最大化,尽最大可能尊重群众意愿。“玉树重建,市政道路先行。”经过3年重建,现在结古镇“四横十六纵”的城市主次干道全部实现通车,然而细心的人可以看到在胜利路与扎西科的一段路中间,本应平坦笔直的道路中间用三角形围栏围了起来,围栏里面有松树、柏树、丁香等四五十个树种。原来这里曾是一座漂亮的四合院,院里苍松翠柏、鸟语花香。当时在拆迁现场老干部来西平静地对张国强说:“只要留下这些树,我别无所求。”这些树木不仅凝聚了来西家几代人的心血,更是玉树发展的历史见证,保护这些树木他义不容辞。接下来的日子,张国强和北京市政的负责人费时半个多月与州县林业部门联系,最终经过优化设计方案,这些树木牢牢扎根在了玉树的土地上。拓展扎西科路段时,考虑到原规划占地过多,群众意见较大,张国强他们通过多次考察现场后向援建方建议:在工程允许的范围内,优化设计方案,尽量减少征地。经过双方的努力,援建方采取加高挡土墙、采挖山包等措施节省了宅基地,为规划的及时落地,创造了条件。2010年10月,打通北环路的重任落在了张国强和拆迁小组的肩上,时间只有两个月。其中的一条道路需要在北部山区的居民区里硬生生打出,当1000多密如蜘蛛网的住户展现在张国强他们面前时,无人不倒吸一口冷气,就连北京援建指挥部的负责人也认为两个月内打通北环路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顶着10级大风和刺骨的冰雪,在土方作业的漫天灰尘里,张国强他们每天东家进西家出,一天下来,嘴巴、鼻孔、耳朵里全是黄土……做住户的工作,千方百计解决住户的实际困难。同年12月底,北环路宣告通车!奇迹就这样发生了。援建人员忘不了,每天清晨六七点,当玉树还未从沉睡中苏醒,他们就奔驰在去“抢”张国强的路上,市政道路建设、居民住房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拆迁,离不开张国强,毫不夸张地说,玉树拆迁征地的工作有多重,张国强肩上的担子就有多重。“张主任就是一头老黄牛,什么时候有事都可以给他打电话,他是随叫随到。”在央企流传着这样的话。在张国强的带领下,拆迁办的工作人员不分昼夜,不分节假日,不分休息日,倾尽全力投入到拆迁重建工作中。在这个特殊的环境和时间段上,这个特殊的群体,因为伤痛更加坚强,因为艰难更加团结,因为感恩更加奋进。忘我的工作,让拆迁征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截至2012年5月,道路征地拆迁工作全面完成,大型项目落地,结古地区8448户的拆危清墟工作接近尾声。

  四

  2013年4月8日中午,在海拔近4000米的当代山山顶,金色的阳光洒遍玉树的每一个角落,俯瞰结古镇灾后重建全貌,昔日的废墟上新房拔地而起,道路四通八达,富有民族特色的藏族博物馆、格萨尔广场等点缀其中。玉树大地正褪去伤痕累累的躯壳,重新散发出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遥望这一切,张国强的心中充满勇气和信心,充满温暖和希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他始终以敬畏之心善待权利,以勤勉之心担当责任,困难面前不退缩、挫折面前不放弃、压力面前不屈服!3年来,继玉树县结古镇灾后重建拆迁征地领导小组组长之后,张国强又相继担任了结古镇灾后重建住房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及回迁安置领导小组组长,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2012年张国强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被评为玉树州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2012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全省玉树灾后重建先进个人……荣誉见证了张国强3年来所走过的非凡之路。为了重建,妻子患病他没有回去,儿子参加工作面试他也没有陪在身边。十年前,为了照顾两个读书的儿子,妻子放弃了喜爱的工作,提前从玉树退休回到了西宁。自2010年以来,每年他都被同事强行送回西宁治病,除了挺直的鼻梁,妻儿从这个脸色腊黄、眼窝塌陷、胳膊只有儿童般细瘦的人身上,已看不到惜日那个相貌俊朗,身材挺拔的人的身影了。大学毕业的儿子放心不下父亲,假期来到玉树,可是整整一个星期,父子俩竟没有在一起吃过一顿饭;妻子来到玉树,却只能在深夜见到他,看着妻子为他精心准备的食物,他却累得端不起碗……临别妻子无言地望着他流泪的场景一直深深刺痛着他的心。3年来,张国强把药当饭吃、把打针当水喝。上千个日日夜夜病魔与疲惫像一对孪生紧紧伴随着他,有谁能够知道,此时他所能承受的体能和精神压力已到了极限。本报曾刊登过一段记录张国强在拆迁现场的文字,至今读来仍令人心碎:“当有人把唾沫吐到他们脸上,用最恶毒的言辞诅咒他们时,他感觉自己就站在地狱的门口。”阳光总在风雨后,3年重建,玉树浴火重生。回首以往走过的路,张国强心境坦然。“冰冻牛尾”,藏族群众用来招待最尊贵的客人。4月4日,当张国强来到尕嘎家时,尕嘎和妻子捧出最珍贵的食物,用最真挚的情感款待他们的朋友。“第一次见面我就感觉张国强与别人不一样,他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共产党员。”企业家尕嘎这样评价张国强。尕嘎震前在繁华地段有两个宾馆、一个餐厅、一个家政服务公司,总资产达1800多万元,拆迁征地,尕嘎想不通,张国强来了。“他从不说要怎么拆,到家里八九次,每次都是从政策层面给我们描绘新玉树建成之后,我们的生活将发生哪些变化。”尕嘎提出的建议,张国强实地去了解,尕嘎的困难,张国强帮助解决。经过张国强多次协调,尕嘎的宾馆和公司被安置到产业区,没了后顾之忧,仅用四五天尕嘎家就完成了拆迁。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朋友,历经了抗震救灾、拆危清墟、恢复重建的张国强不仅与当地群众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还与驻地官兵、援建人员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至今在张国强的衣柜里还整齐地摆放着一套军装,在扎西科片区抗震救灾时,眼看张国强的衣服被挂破、被泥水浸湿,武警官兵为他穿上了这套戎装。这套军装不仅温暖了他的躯体,更见证了在大灾面前,人民子弟兵和广大群众结下的深厚的鱼水情。40多个日夜,张国强和武警官兵肩并肩、手拉手,最终不辱使命,圆满完成了人员搜救和废墟清理。这段难忘的记忆如今已被他珍藏到记忆深处。紧紧握住张国强的手久久不愿松开,3年来,北京市政路桥控股玉树援建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薛二平不仅与张国强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还对张国强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没有群众对张国强的认可和信任,玉树的征地拆迁不可能进行得这样顺利、这样快。”共同的责任、信念让援建人员与张国强结下了深厚的情缘。2013年4月5日,在政协玉树州第十三届二次会议上,张国强当选玉树州政协副主席一职,职务的晋升不仅代表着组织和群众对张国强的信任,同时也意味着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一个人一生当中难得遇到这么大的事情,这一切对我也是一种历练和考验。”因为有着对玉树深沉的爱,他才不眠不休,因为有着对玉树强烈的责任感,他才不离不弃,因为有着对玉树未来更深的企盼,他才无怨无悔!(作者:何 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