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青洽会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展区,青海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现场不仅呈现美丽的雪山圣湖、壮美草原,还有湟源排灯、河湟剪纸、河湟皮影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活态展演,“文化之光”板块中展示的《大河之源》《青春铸剑221》等文创产业发展成效尤其瞩目。
如今的青海,在生态保护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成效如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有哪些创新举措?青海的“诗与远方”有着怎样的发展空间?就此,记者采访了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发展处处长刘雪青。
“今年青洽会上呈现的不仅是大美青海的视觉盛宴,更是一整套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协同共生的‘青海方案’。一批彰显高原特色的生态景区、精品线路与风景道,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刘雪青告诉记者,青海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着力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生态旅游发展蹄疾步稳,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提速提效。
以青海湖为例,青海建立旅游项目生态环境保护“准生证、出生证、健康证”“三证”机制,制定旅游景区生态容量测算方法,建立覆盖所有A级旅游景区的生态环保红线约束机制,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生态旅游互促共进、相得益彰;与文化和旅游部成立共同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领导小组,联合印发行动方案,出台7项地方标准,优化推出8条文化生态旅游带,着力构建“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
“随着青海生态旅游的国际传播力、地域文化感召力、生态形象亲和力与日俱增,大美青海成为更多人心中向往的‘诗和远方’。2024年,全省累计接待游客5378.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16.59亿元,均同比增长20%以上。”刘雪青说。
如今,青海将创建青海湖示范区作为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破题之举。
“青海湖各种鸟类超过60万只,青海湖裸鲤恢复至12万多吨,谱写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我们将充分发挥青海湖‘王牌’景区的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实现以点带面、点面共进。”
刘雪青告诉记者,通过景区提档升级、“一环”沿线建设、环湖观景点基础提升、旅游专用公路建设、生态停车场扩容等项目,青海湖旅游产品业态持续丰富,更多环湖群众通过土地流转、旅游务工、“牛马业态”等端稳“旅游碗”,吃上“生态饭”,破解了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最大难题”。
此外,青海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创排文化精品剧目,将文化场馆、非遗工坊、文保单位、革命遗址、考古基地等文化资源融入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等,让“小文创”持续释放出促进消费增长、推动文旅发展的“大能量”,让青海以生态为笔、文化为墨,在世界文旅版图上挥洒愈加夺目的光彩。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