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互动交流  /  在线访谈  /  往期回顾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海实践·权威访谈】
青海如何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4-05-29 10:20    编辑:鲁东         
QQ图片20240529064025海南藏族自治州光伏海洋。张鹏 摄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阐明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深刻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青海深处内陆,深知抓住打造新质生产力这一历史机遇是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塑造地区新优势的重要机遇。那么,青海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无基础?新征程上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更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记者邀请青海权威部门相关负责人对此进行解答。

  特邀嘉宾

  青海省科学技术厅规划与资源配置管理处处长 王洁渊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费杜秋

  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工业投资管理处副处长 吴东良

  青海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信息发展处副处长 高磊

QQ图片20240529064031青海中复神鹰企业碳纤维生产中。李娜 魏雅琪 摄

  记者:青海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哪些基础条件?

  费杜秋:青海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在产业“四地”建设蓝图的指引下,全省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在生态定量中积极找寻绿色发展的增量,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坚实的基础。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支撑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在不断完善。近年来,我省聚焦科学前沿和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深入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累计制修订科研项目管理政策文件50余项,开展科技创新赋能行动,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制定印发《青海省十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建设工作方案》,吸引国家科技数据灾备中心落户青海,国家级科技平台数量从2018年的32家增加到2023年的63家。紧扣产业“四地”建设布局创新链,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应用技术取得新突破。

  二是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能级在不断壮大。近年来,我省举全省之力打造“高地”建设“四地”,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展良好。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逐步成型,以钾盐为核心的化肥工业加速构建。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从无到有、不断扩大,实现了由传统“水火互济”向“水火风光”多能互补的电源结构转变。出台绿色算力基地建设方案、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和推进大数据产业向绿色算力转型发展实施意见,率先发布5项绿色算力地方标准,高规格推介绿色算力产业,高原资源能源优势正在向产业发展优势转化。

  三是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环境在不断优化。我省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坚持国家所需、青海所能,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在“一带一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中不断展现新作为,一批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的制度性设计和关键性举措相继出台,推动我省经济发展在量和质上不断突破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

QQ图片20240529064038察尔汗盐湖广袤的盐田。张鹏 摄

  记者:作为经济领域研究人员,你认为我省把握好这些基础条件,应从哪些方面着重发力,培育新质生产力?

  费杜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工程。我省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系统观念、因地制宜,紧紧围绕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在构建以产业“四地”为引领的绿色低碳循环现代产业体系上持续用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一是要深入推进产业技术创新。立足产业“四地”发展基础,强化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高水平科研院所、创新型领军企业共同参与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创新体制优化重构,推动更多创新资源和要素加快向企业流动。

  二是要加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构建具有青海特色的产业体系为重点,开展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同时,也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未来产业,加快引培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加强关键技术突破应用,打造支撑带动性强的产业集群。

  三是要加快推进数字技术赋能。抢抓国内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的窗口期,围绕打造“绿色算力”青海品牌,加快建设高效低碳、集约循环的绿色数据算力设施,推动清洁能源与算力深度融合,加快建设超算核心集群,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国家布局。

  四是要持续加强重点领域改革。坚持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大市场体系,完善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体系,健全金融支持体系,最大限度激发经营主体特别是民营经济的科技创新活力。坚持以塑造适配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为目标,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五是要加大力度建设人才队伍。建立教育、科技、人才有效贯通、融合发展机制,构建人才、项目、产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借助科技援青、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合作等机制,依托重大重点项目,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来青。加快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努力让各类企业成为人才集聚的主阵地。

QQ图片20240529064044青豫±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 青南换流站。张鹏 摄

  记者:青海科技领域就培育新质生产力出台了哪些政策或举措?其发力点在哪?目标取得怎样的成效?

  王洁渊:近期,青海科技领域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暂行)》《青海省促进技术转移奖补资金实施细则》《青海省科技小巨人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等政策措施。

  其中,《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暂行)》从增加科技成果有效供给、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动力、理顺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成果转化统筹协调四个方面提出22条工作举措,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全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研成果加快培育为推动青海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在出台《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措施(暂行)》的基础上,结合近两年来开展促进技术转移奖补资金工作经验,对《青海省促进技术转移奖补资金实施细则》进行了修订,旨在通过青海省促进技术转移奖补资金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促进技术交易和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省科技厅立足全省资源禀赋,持续推进项目形成机制改革,创新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组织方式,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开展“揭榜挂帅”“帅才科学家负责制”“赛马制”等项目试点,借助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解决青海问题,为高效汇聚全国优质创新资源攻克产业行业关键技术难题、解决民生领域科学问题开拓了新路径、提供了新支撑、建立了新模式。

  记者: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哪些新要求?青海新质人才需要怎样发力?

  王洁渊:培育新质生产力,对于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相对科技创新人才来说,新质生产力人才的要求更高、范围更广。要培育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人才就必须在产、学、研、用方面形成全链条。

  在人才方面应从以下几方面发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加强人才梯度培育体系建设,建好科技领军人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学科带头人、青年科技人才等科技人才队伍。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对于从事基础科研的人员,建立长周期支持和考核机制。探索开展企业科技专员行动,根据企业需求选派科研人员前往企业,摸清企业技术需求,协助企业制定技术发展战略、开展产学研合作等重点工作,促进科技人才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合理流动,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同时,在人才引进方面发力。一方面,要重视全职人才的引进,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全职引进;另一方面,要重视柔性引进人才,完善柔性引才政策,持续深化省政府科技顾问制度,探索青海籍专家服务家乡行动,引导我省产业发展急需领域青海籍知名专家来青助推产业发展。

  记者:新质生产力下,青海传统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把握发展新机遇?

  高磊:我省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出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重点任务》《青海省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青海省软件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规划,为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加快实体经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做好顶层设计。

  同时,我省围绕传统产业应用需求,构建融合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全省建成5G基站12273个,实现全省市(州)、区(县)主城区5G网络全覆盖,具备千兆网络服务能力的10G PON端口数达11.03万个。三家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骨干网、城域网、LTE网络、数据中心全面完成IPv6改造。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41.33万公里,省际出口带宽达到9.78Tbps。去年,西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已建成试运行。通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我省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我省还围绕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加快新模式新业态培育。重点打造西部矿业、盐湖股份等企业5G+智慧矿山、5G+智慧工厂等应用场景,驱动产业升级;支持企业开展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推动打造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积极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全省40余家企业获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证书。

  下一步,省工信厅将以两化深度融合助推新型工业化发展,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继续夯实融合发展基础设施、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水平、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健全融合发展支撑体系,为本地传统产业锻造转型遇先机。

  记者:就我省工业领域来说,如何培育新质生产力?

  吴东良:就工业经济而言,我省统筹施策保持工业规模稳定、锻造特色产业优势,确保产业链安全可靠,供应链循环畅通。聚力打造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有色冶金、大数据等5大重点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高级化。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技术攻关突破和产业化应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

  着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新型工业化科技支撑,健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产业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滚动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工程,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转化一批成果。

  着力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坚持把工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厚植新兴产业发展优势,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施技术改造升级工程,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氢储能、固态电池等未来产业,培育产业新赛道,构筑产业竞争新优势。

  着力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坚持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实施工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专项行动,推动企业生产装备网络化、关键工序数控化、经营管理信息化改造升级,培育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打造一批数字化转型“小灯塔”企业。全力提升工控系统安全态势感知、防护和应急处置能力。

  着力推进工业绿色发展。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贯彻国家“双碳”战略,推动工业领域“碳达峰”方案实施,促进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持续推进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打造绿色低碳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深入开展工业能效、水效提升行动,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节能、节水技术,推进资源综合利用、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擦亮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

  着力增强企业竞争力。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生态主导力的领航企业。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之路,梯次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深入开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携手行动”,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