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赢得发展主动权的关键所在。青海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提出的“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审视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找准推动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3月29日,青海即将在北京举办青海绿色算力产业发展推介会,向全球推介青海“绿色算力产业”,面对青海绿色算力产业发展现状,如何把握机遇,审视自身,走好绿色算力路?记者专访了国内著名网络安全专家、青海省绿色算力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陆宝华。
记者:青海发展绿色算力产业有哪些优势?
陆宝华:青海发展绿色算力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青海高海拔、高纬度,气候冷凉、干燥,极利于算力机房的散热。在青海,对于8kW、12kW这样的机柜,完全可以在自然通风的情况下正常工作,中国电信(国家)数字青海绿色大数据中心的机房内PUE值(总的电力消耗与用于算力的电力消耗之比)可以做到1.13以下,这在全国其他地方是难以想象的,根据目前统计数据,我国其他地方的机房PUE值基本都在1.3以上。基于此,青海可以使用通用设备构建算力中心,建设投资会比其他地方低20%。
青海绿色算力电能消耗少得益于青海的自然禀赋,而青海的自然禀赋,又为绿色算力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大利好。青海“水丰、光富、风好、地广”,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位居全国第五,太阳能年总辐射量位居全国第二,是我国第四大风场,可用于新能源开发的荒漠化土地超过10万平方公里,2023年,全省清洁能源装机突破5100万千瓦,清洁能源实现快速发展。同时,黄河在青海境内有2700米的落差,可以建设多个梯级电站,这些梯级电站,又是良好的抽水蓄能电站。由于风电、光伏是由自然决定的,是不稳定电源,需要稳定的电源进行调峰平谷,青海以原有水力发电优势,全力做好水光互补。目前,青海已经在海南藏族自治州龙羊峡与塔拉滩实现了这一尝试,这样风电、光电也就成了优质的可用电源。再加上抽水蓄能、聚热能、化学储能、空气储能等新手段,可以为算力中心提供完全的无碳排放的电力(清洁能源)。
此外,目前在我国西部,青海的网络环境是具有明显优势的,西宁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已正式开通,青海已跻身全国互联网顶层架构节点行列,将对优化国家算力资源供给布局产生积极影响,对推动青海融入“东数西算”国家布局、建设“数字青海”具有里程碑意义。并且,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三大运营商在青海已形成一个整体,可以在绿色算力产业的发展之路上协同发力,携手共进。青海的电价、土地、劳动力资源成本也具有绝对优势。
记者:青海发展绿色算力产业在全国而言有无竞争力?
陆宝华:这是肯定的,人工智能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人工智能需要大的算力支撑,而算力需要大量的电力来支撑。
对于一个1000PFLOPS的算力中心,如果完全采用我国自产的芯片,用电功率在8000kW到16000kW之间,如取一个中间偏下的值即10000kW计算,一个算力中心开机后,需要24小时连续运转,这样单日用电量就是24万千瓦时,一年用电量就是8760万千瓦时。发一千瓦时电,按照标准270克煤炭消耗量来算,一年消耗煤就是23660吨标煤,碳的排放就是64000吨,这其中还不包括其他污染物的排放。
在我国,东部产生大量数据亟需计算,西部拥有广阔的电力资源,特别是在青海,可利用水能实现水光互补“调峰平谷”,完全可以将“瓦特”用于“比特”。同时,青海在产业发展、数据中心建设、绿色算力建设等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性和扶持性政策。不仅推动了省属国有企业对绿色算力产业的投资,还加强了存量数据中心的绿色化改造,重点打造了集智算、通算和服务平台为一体的新型绿色算力设施。
如今,在“双碳”目标驱动下,还在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战略的实施,青海就是一把解决此问题的“金钥匙”。
同时,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模型训练,对网络的延迟是宽容的,除了人工智能之外,所有不需要直接操作数据库的计算,都可以转移到西部地区的算力中心。综合来看,青海应该是“东数西算(包括:训、推、储、染等)”的最优资源。
记者:青海想要抓住此次绿色算力的发展机遇,需要做哪方面的努力?
陆宝华:算力是数字化改革的基石,也是数字经济的重要业态和组成,是支撑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底座”。在青海发展绿色算力,是一个不小的课题,如何把绿电加到算力中心,需要研究的课题还很多,比如,如何确定使用的都是绿电?如何来定义绿电?如何实现计算需求与不同算力之间的匹配?如何建构安全可靠的数据保障体系?如何为国产芯片当好“磨刀石”……这就要在实践中不断发现、研究和解决,其中最紧要的一点就是人才。
毋庸讳言,青海在人才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东部地区相比,人才的数量和水平都相对匮乏,如何尽快补齐短板是关键点。这就需要多条腿走路,为人才的培养和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有可喜局面,青海大学已和清华大学结成帮扶对子,同时得到无锡超算中心的支持,这些都为青海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团队建设、科研水平、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取得快速发展和提升提供了基本条件。
今后,青海要利用好省外资源,特别是一些985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好相应机制,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利用“外脑”尽快带出一批本土人才,当然,也要关注本地人才,给他们成长的空间与资源。
人才培养和成长,最好的方法是给活干,如果没活干,再聪明的人,也很难成才。希望青海的学子们,特别是年轻的学子,要立足于家乡,扎根家乡,对先进的技术、理论、思想、理念,要有主动去研究、去跟踪的敏感度,同时也要坚定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