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互动交流 / 在线访谈 / 往期回顾

在推进输出地建设高质量发展中彰显人大担当
——青海省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我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情况”纪实

来源: 青海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 2022-10-09 08:47    编辑: 张启杰         
   近年来,“生态青海、绿色农牧”成为青海省全域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之路上的“金字招牌”,“绿色”也随之真正成为我省农牧业发展的最亮眼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和考察青海时提出的“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重大要求,是对青海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的战略定位,为青海擘画了新蓝图,提供了新遵循。

  重任在肩,青海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目标如何?——为督促省政府和各部门理清思路,完善举措,进一步加快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高质量发展,9月27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对我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询问。8位与会常委会组成人员和省人大代表聚焦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痛点堵点难点提出询问。省农业农村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乡村振兴局等部门负责同志认真应询、一一回应。

  询问实录:

  突围解困政策护航

  “请问,在推动输出地建设进程中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下一步省政府将如何解决?另外,审计署在经济责任审计时就我省耕地质量监测方面提出的网络不健全、耕地质量监测点数量较少等问题,省政府采取了哪些整改措施?目前这项工作推进情况如何?”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农牧委员会主任委员邢小方率先发问。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青川应询说,关于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方面,一是产业化进程不够快,二是主体培育不够足,三是品牌打造不够亮,下一步,将认真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产业融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牧民更好增收。二是强化质量监管,提升绿色有机环境,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和追溯体系,建立完善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体系,完善农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制度,推进监管、检测、执法“三同步”。三是强化主体培育,推进稳量补链扩输,实施主体培育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完整产业链、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领头雁”。健全销售网络,促进市场流通,提升产品升值空间。四是强化宣传推介,集聚品牌发展合力,力争到2025年,培育公用品牌30个,企业品牌100个,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30个。提升品牌知名度,擦亮青字号招牌。

  关于耕地质量监测相关问题整改,李青川答复说:“我们高度重视审计反馈问题的整改,坚持举一反三、统筹整改。下一步,一是加强对各市州县耕地质量监测工作的指导服务、培训宣传,逐步提高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耕地质量监测工作能力。二是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工作,开展盐碱地普查,编制全省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分类改造盐碱地。三是编制实施2021年—2030年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486万亩(32.4万公顷),2030年建成549万亩(36.6万公顷),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14万亩(7.6万公顷),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围绕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在农业产业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下一步将出台哪些政策?具体采取哪些措施?”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马家芬紧接着提问。

  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张纳军应询说,省发展改革委坚决按照总书记的重大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一是抓顶层设计上,围绕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三大体系建设这条主线,紧盯补链延链强链融链这个关键,着力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下一步重点是积极争取从国家层面出台支持六个现代化新青海建设的相关文件,把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作为其中的重要板块,明确一揽子举措,积极推动青海工作融入国家战略。二是抓项目实施上,加大种业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等既有渠道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加快实施一批高标准农田、冷链物流及电网延伸、农村公路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项目,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环境生态项目建设,全力推动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等产业发展项目示范引领,不断夯实输出地建设基础。三是抓机制建设上,加强“上下联动”,立足于把输出地建设作为国家各部委与省内各部门的共同行动,紧扣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谋划一批项目,争取更多纳入国家盘子。强化“左右协同”,加强协作配合,形成部门协同、全面衔接、同向发力、高效顺畅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深化“东西协作”,立足发改部门职责,加强援青省市与对口市州、相关企业间的工作调度,促进在人才培养、科技支撑、产业合作、产品输出等方面的合作交流。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王舰询问:“在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用地需求方面还有什么政策举措来破解用地难题?”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罗保卫应询:首先,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为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业发展做好支撑。在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专章规划“支撑绿色有机农畜产业发展,优化农牧空间”相关内容;按照“粮食优先”的原则,将河湟谷地、环青海湖和柴达木盆地东部划入农牧产品主产区,逐步形成农牧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城市化发展区三类空间格局,保障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的各类用地需求。其次是强化措施,全力保障全省设施农业用地需求。一是制定印发了《青海省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若干措施的通知》,解决了我省设施农业建设用地落实占补平衡难的问题,保障了设施农业用地的需求。二是开通设施农业特殊通道。提出利用耕地冬歇期间,采取综合利用耕地方式进行畜禽圈养(育肥)、枸杞晾晒等经营行为。此种做法解决了我省特别是东部农业区家庭式牛羊养殖(育肥)用地需求,改良了耕地土壤质量,提高了耕地利用效率。最后,是积极做好建设项目用地指标支持。一是为发展县域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会同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统筹布局了农村产业,合理安排农村产业用地,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中预留不超过5%的建设用地机动指标。二是依据“要素跟着项目走”,省级足额保障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进行农畜产品加工项目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同时国家每年下达脱贫县计划指标每县600亩(40公顷),专项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用地需要。下一步,省自然资源厅将督促各市州、县尽快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统筹考虑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发展需求,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性和作用,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提供规划要素和空间保障。指导各地加快对农牧业企业设施用地手续的办理,统一编制年度耕地“进出平衡”总体方案,通过耕地“进出平衡”,优化全省耕地布局,为打造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做好支撑。

  资金支持补齐短板

  “省政府在解决资金短缺这个问题上有什么考虑?另外,在财政资金引导金融、保险资金和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输出地建设方面,省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还有什么新举措?”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陈志询问。

  省财政厅厅长冯志刚应询说:关于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考虑,首先,进一步明确省与市(州)县的事权,鼓励市县通过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等方式,加大投入力度;其次,整合乡村振兴、农牧业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各项资金资源,共同发力;再次,优化财政补助方式,以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关于引导社会资本的措施,我们近年来积极开展了一些探索,一是注资10亿元成立省农担公司,为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担保,省财政给予全额担保费用补助和一定的利息补贴。二是不断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财政补贴资金年均增长20%以上,累计投入31.8亿元,已涵盖了19个品种,有力帮助化解农牧业灾害损失、保障农牧民收益。三是创新支持企业方式,改变省级专项资金直投模式,于2020年设立了“青海省中小微企业首贷、信用贷风险补偿资金池”,用于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供转续贷融资便利,切实增强中小微企业发展活力。关于下一步的新举措,省财政厅将继续落实好资金保障责任,一是突出支持重点。会同相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有针对性地提高政策效益和可持续性,调动农牧民的积极性。二是着力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尽快在政府投资基金体系下设立专门支持“输出地”的子基金,继续支持用好农牧业信贷担保、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等平台,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三是加强资金监管。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细化完善资金使用管理监督和考评问效制度体系,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加大对各地的激励和约束力度,切实管好用好财政资金,确保用在打造“输出地”的刀刃上和紧要处,用出实实在在的成效。

  “调研中发现,我省在实施‘青货出青’仓储冷链物流体系、电商营运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省政府在这方面将采取哪些具体的促进措施?”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朱春云询问。

  省商务厅厅长朱龙翔答复:从我省农畜产品流通环节看,正如代表所说,仓储冷链物流体系、电商营运是制约“青货出青”的短板弱项。在仓储冷链物流方面:一是设施数量总体不足、布局不合理。二是专业化、信息化程度低。三是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以上问题都是相互关联的,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树立系统思维,发挥市场和政府两个作用、两个积极性,但最根本的是要发挥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作用,同时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主要是解决市场失效、缺位问题,解决妨碍市场资源和要素流动的障碍。

  下一步,省商务厅将加强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支持冷库、冷藏车等硬件建设,二是支持专业化的冷链物流企业做大做强,三是营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环境,努力打破市场分割,引导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促进并规范冷链物流行业发展。将针对我省电商发展的特殊省情,着力补齐电商基础建设短板,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加强生产销售两端衔接服务,推进农牧区电商运营能力水平提升,具体采取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引导企业电商化转型,二是提升企业电商营销能力,三是健全电商物流配送网络,四是提高农产品电商化水平,着力提升农畜产品质量和标准化生产能力,持续优化农产品电商化供应链协作,提升农产品上行效率。

  发挥优势增收致富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何刚询问:“省政府在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结合输出地建设,发展优势特色农牧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特别是增加脱贫人口收入方面具体有哪些对策?下一步还将采取哪些新的措施?”

  省乡村振兴局局长谢宝恩应询说:下一步,我们持续把脱贫地区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强化工作举措,推动农牧业产业增质增效、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一是强化衔接资金保障,二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完善顶层设计,突出衔接资金支持产业发展重点,调整优化生产结构,扩大种植养殖规模。支持县域农畜产品原料加工、产地冷藏保鲜等产业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牧业产业提档升级,促进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地方农畜产品、特色手工制品品牌打造和产销对接,推动15个国家重点帮扶县产业发展从巩固提升向“产业+人才+科技”振兴转变。三是健全产业联农带农。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牧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把衔接资金项目形成的资产确权到村、到户,进一步增加脱贫户和监测户收入和村集体收益,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四是拓展帮扶车间发展模式。开展帮扶车间“提质、增效、扩面”行动,引导全省已认定的282家帮扶车间与农牧业合作社“抱团取暖”,精准对接消费市场,加强上下游产业链培育,助推全省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打响“青”字品牌。五是深化东西部协作工作机制。继续加强与江苏省在农牧业产业链和供应链上的有效对接,重点支持农畜产品种植基地、特色优良品种繁育、优势品种提纯复装、农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等特色农牧业产业发展壮大,引导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青海省建设生产加工基地。鼓励省内企业加大产品销往江苏力度,通过参与江苏农展会、无锡农博会等大型展会,提升品牌影响力,实现好产品卖出好价格,力争年销售额达到30亿元以上。

  省人大代表、农牧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海询问:“请问,省政府下一步在培育壮大种子龙头企业,健全完善种业育繁推体系上是如何考虑的?”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青川答复表示,下一步,将着力抓好三项具体工作:一是着力扶大种业企业。出台《青海省关于扶优做强种业企业政策措施》,在优惠政策、项目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支持,扶优扶强,扶大扶好,打造3-5家科技创新力、产业带动力和综合竞争力强的种业领军企业,尽快异军突起。二是着力集聚联合发展。发挥种业联盟和行业协会作用,引导种子企业规范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尽快组建种业集团,率先打造牦牛、青稞、油菜的种业集群,逐步形成由龙头企业、特色企业、专业化平台企业协同发展的种业振兴企业集群。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形成良种引领,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产业。三是着力打造三个体系。建好种质资源保护体系。省级建立核心保种场(库、圃),市(州)、县(市、区)建立特色资源的保护场(库、圃),乡(镇)、村(社)确保有优质资源。建好农作物和畜禽良繁体系。依托省内外科研单位,加大育种研究,开展育种联合攻关,强化农科教、产学研结合,打造种业科技园,争取建立重点产业的国家试验室和生物育种,建立良种场+良种繁育基地+大田推广的农作物良繁体系;畜禽良繁体系主要在省、市(州)建立核心育种场,县(区)建立种畜场、家畜改良点,乡(镇)建立繁育基地,村(社)建立核心群,引导农牧户建设标准化的养殖基地。建好市场监督管理体系。落实好《种子法》《畜牧法》,加大种子执法力度,净化种业市场,严厉打击种业违法犯罪行为。

  创新举措科技引领

  “在进一步强化科技引领、激发专业人员积极性,切实加大农牧业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推动输出地建设方面,将出台什么扶持政策,采取哪些举措?”省人大代表、农牧委员会委员朱安香询问。

  省科技厅厅长莫重明应询:下一步首先强化农牧业科技创新引领。围绕牦牛、藏羊、八眉猪、虹鳟鱼、马铃薯、油菜、青稞、枸杞、露地蔬菜等畜禽及作物品种的创制选育和高效轻简化生产、高值化加工等,安排省级科技专项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和集成转化,不断明晰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科技创新路径。二是搭建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为提高牦牛产业发展的综合能力、加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着力打造国家牦牛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高原种质资源库,组织省内外创新团队,以产学研合作方式搭建技术研究、联合研发、协同创新的产业创新平台。三是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创新项目支持和考核评价办法,推动我省优势产业创新发展。聚焦我省马铃薯、春油菜、藏羊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科技需求,组织王汉中、杜德志、王舰、侯生珍等省内外专家开展“高效春油菜杂交种选育及其种子生产与应用”“高原马铃薯育种能力创新体系及种业生产能力提升”“藏羊产业提质增效标准化生产体系构建”等帅才科学家负责制项目试点工作,引进培育高水平团队,壮大我省创新人才资源,进一步激发科研主体创新活力。四是健全农牧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针对我省基层科技力量缺乏和科技管理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整合省、市州、县科研力量,设立“科技特派员”专项和“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县”专项,同时有效衔接国家有关部门在青海部署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区)、县域创新试点县和省级乡村振兴科技示范县建设,着力构建国、省、市州、县四级科研力量的全省基层农牧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助力地方产业发展,让更多成熟、实用的农牧业技术成果在一线转化推广,形成实效。

  ……

  三个多小时过去了,一个个尖锐又“直接”的询问问题,既是委员之问、代表之问,也是人民之问,民心之问。省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对大家的意见虚心听取,积极回应,在应答中直面问题,深入剖析问题症结,回答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举措,这些举措都是实招,切合实际,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必将对输出地建设产生很好的推动作用。

  “省人大常委会党组提高政治站位,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大要求,围绕省委中心任务,把开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专题询问列入了今年重点监督工作任务。从今天的现场效果来看,我们前期大量的准备和调研工作没白做!成效很显著!”省人大农牧委员会负责人告诉记者。

  作为一种权威且极有效力的监督形式,专题询问不仅要有问有答,更要有“质”、有“效”。会后,省人大常委会将向省政府印发审议意见,督促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审议意见,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抓好整改落实,并按时向省人大常委会书面反馈整改落实情况。与此同时,省人大农牧委也将继续加强跟踪监督,防止答问和落实“两张皮”,确保专题询问中提出的应询承诺事项真正落到实处。(作者: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