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内容:
尊敬的郝鹏省长:
现将海西州及青海省目前在职称评审、聘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作一反映,这不仅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也事关全州和全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健康成长,恳求能得到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与关注。
由于前些年职称评审的不严格、不规范,导致目前很多单位出现人员超岗聘用现象,即使现在有空岗,也得等超岗人员逐步消化完才能有聘用机会。自2011年以来,海西州对已评上职称的同志一直没有聘用。同时,对人员超岗的单位几乎是全部取消评审资格,一律不予考虑申报。这样的政策和做法,从职称评审和聘用上是更加严格、更加规范了,有效的控制了超岗现象,但是这样一刀切、把门关死的做法也有其不合理之处,对人才队伍建设很不利。
目前的矛盾和问题是:1、职称评聘工作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一些表现优秀、能力突出的人员职评无望的问题日益突出,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和工作上的压力。因没有岗位可能直到退休都无法参评中级或高级,势必影响他们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2、职称虽然评上了,但何时能聘上,能兑现相应的职称工资还是一个大大的未知数。逐步消化超岗聘用人员、继续排队还不知排到何年何月。也不知这是青海的土政策还是全国如此,这叫什么政策?既不聘何必评,画一个大饼让人高兴?有的同志能不能在退休前争取到待遇和职称挂钩,是他们目前最大的心愿。大部分同志已经人到中年,没有想过争什么,可是不能连辛辛苦苦工作的资格证明也作废了吧?这不让人寒心吗?3、由于一聘定终身,疏于聘后管理。有些职称“伪高级”们,虽然不超岗或超岗,但都兑现了工资待遇。至于是否具备了应有的专业素质,是否名副其实,是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只有群众和单位的领导最清楚。按照现在的政策,虽然有的同志名不副实,但是一旦有空岗,他理所当然继续朝前走,而一些优秀的同志却被残酷的剥夺了机会,加剧了职称评聘的不公,甚至是“逼良为娼”。
对于目前职称评聘中的不公平、不合理现象,基层的同志感到无助,也无奈。只能是苦苦煎熬,等着老天开眼吧。为此,建议:1、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从严要求,严格标准和程序,对条件不够格、不过硬的人员不开方便之门。同时,对本来就已经具备了申报上一级职称条件的同志,要适当给予名额和机会,不要剥夺他们参与职称评审的权利和资格。2、对既然已评上了的同志就应该兑现应有的待遇。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对这一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谁来管?争取个人的合理权益何其之难?建议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可就此作深入调研。 3、建设新青海,急需是人才。只有有效破解目前我省职称评聘工作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才能真正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才能认真落实加快推进人才强省战略的主要任务,也才能让各类人才各得其所、各展所长。
不便具名——目前政策的众多受害者之一。
回复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回复时间:2014-06-25
网友您好,现就您反应的问题答复如下:
一、职称评聘和岗位设置有机结合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新要求。2011年,根据国家有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省人社厅进一步完善职称评审政策和岗位管理制度,要求全省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和岗位设置有机结合,并结合全省评聘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当控制申报推荐数量的具体措施,确定了申报推荐比例。这项政策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与岗位聘用的有机结合的新要求,有利于促进我省人才队伍发展规模和人才队伍素质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形成结构合理、梯次科学的人才队伍,提高我省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和整体素质。
二、适当控制申报推荐数量后,专业技术人员仍然具有职称评聘的机会。我省实行评聘有机结合政策后,为解决好部分地区、个别单位可能存在的特殊问题,规定对个别拔尖专业技术人才,因专业能力强、业绩特别突出,对单位事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需超比例申报的,可由单位提出申请并附业绩等相关材料,按人事管理权限逐级审核批准后申报。同时,对按照国家和我省有关政策规定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在申报时不受岗位数、岗位级别的限制。2011年以来,海西州开展职称工作时,在正常申报推荐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专门政策,对拔尖专业技术人才给予特别推荐,对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给予政策倾斜,增加了专业技术人员申报职称的机会。据统计,海西州在2011年至2013年取得职称资格人员中,有三分之二以上人员被聘任。
三、分类指导,破解难题,稳妥处理矛盾问题,是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的重要任务。由于2011年以前我省职称工作实行评聘分开,造成当前职称评聘矛盾。今后,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坚持分类指导。由于我省各地区岗位设置评聘矛盾程度不同,财政状况不同,因而不搞“一刀切”,要求而各地区加强分类指导,结合本地区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有效稳妥解决实际问题。二是积极探索,实行动态管理。鼓励各地区结合实际,切实建立完善公开竞争、择优上岗、动态聘用等聘后管理机制,有效稳妥解决实际问题,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2014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