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族服务 / 民族团结 / 民族团结一家亲

【牢记总书记嘱托·“十四五”高开高走】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绽放得更加鲜艳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2-01-18 10:01    编辑: 成忱         

  大美青海,各族群众同心共奏团结进步伟大乐章;共同培育团结进步美丽之花;共走团结进步康庄大道。

  “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局和我省突出特点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殷殷嘱托。

  牢记嘱托,不负厚望。步入“十四五”,青海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全省之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描绘了一幅幅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生动画卷、谱写了一曲曲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赞歌。

“深耕细作”民族团结进步沃土。

民族团结进步政策宣传。

团结一家亲。

  青海各族儿女同心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月的青海大地,寒意正浓,但全省各族群众的心却是暖洋洋的──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的盘绣园内,土族“绣娘”们正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着自己的美丽人生;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牧民们围坐在新居火炉边说变化、话团结、感党恩;在多民族融居的西宁市城中区南川西路街道香格里拉社区里,各族群众正紧锣密鼓地筹备新年活动……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2021年6月23日,庆祝建党100周年暨“创新杯”民族团结书画大赛56米长卷亮相西宁,一幅幅作品表达出各民族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展示了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的美好画面。

  为激励先进、示范引领,汇聚起做好新时代青海民族工作的智慧和力量,2021年12月29日,经省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决定命名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22个单位为第三批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同时命名循化县第十世班禅大师纪念馆等7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为第三批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青海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创建工作中,青海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坚持把思想引领作为先导性、基础性工作,把民族团结纳入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高度重视和加强中华民族史研究,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海研究中心,依托省社科院、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成立3个省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努力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把握历史叙述权和话语权。针对党员干部、农牧民、务工人员、学生、宗教界等不同群体开展“滴灌”教育,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创立马背宣讲队、双语专家团、宗教人士宣讲组等特色宣讲队伍,引导各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价值追求。

  坚持融汇多方面元素,打造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稳步推进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设计制作各民族共享的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形象LOGO标识,在各市州建成8个主题教育展馆,打造主题纪念碑、雕塑、宣传长廊156个,着力引导各族群众增强“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意识。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在党的领导下,从热贡之地到青海湖畔,从三江源头到柴达木盆地,从草原牧场到河湟两岸,民族地区面貌日新月异,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各民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边麻沟村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一个少数民族聚集村,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众多游人,2021年,边麻沟“花海”景区收入突破900万元,接待游客70万人次,全村总收入达1400万元,村民们真正享受到了党的好政策带来的实惠。

  “如今我们草原牧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房屋,每户都有林管员、草管员,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看病也有了医保,这些都是党的好政策带来的,也是民族团结的结果。”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索乎日麻乡索乎日麻村党支部书记格日加高兴地说。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注重以小财政办大民生,将全省财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领域。一大批农牧民吃上了生态和特色旅游饭,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出台推动“拉面产业”发展、促进“青绣”产业升级的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拉面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超过180亿元,连续举办三届全省青绣大赛,30万农牧区妇女参与巧手脱贫,“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绣”成为彰显民族团结进步和时代主旋律的青海特色产业。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发展 共绘新时代民族团结壮美画卷

  西宁市城北区朝阳街道办事处祁连路西社区是个多民族聚居的辖区,2021年被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在这个社区,居民互帮互助蔚然成风,“红马甲”志愿服务队、社区商铺志愿服务队、义务巡逻志愿服务队、物业公司志愿服务队等不断涌现,“民族团结一家亲”成为生动画面。

  西宁市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发展,全方位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健康服务、民族团结进步+社区服务、民族团结进步+智慧城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综合改革、民族团结进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社会治理等品牌建设,努力在创建方式方法融合方面做出示范。

  “以前结婚为了大操大办,很多人家四处借钱,给家里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如今村规民约严禁铺张浪费、相互攀比,我们的压力大大减轻了。”塔秀乡塔秀村村民多杰扎西说。贵南县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经济建设、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深度融合,开展了民族团结+精神脱贫、党性教育、文旅活动、产业发展等行动,不断拓展创建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过去一年来,青海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打造“四地”建设等重大战略有机融合,以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为抓手,打造各民族共享的经济新业态。坚持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各地通过举办民族团结高层讲坛、微视频微电影展播、“民族团结感动人物”、民族团结歌曲传唱等活动。举办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团结杯生态文明摄影大赛等活动,对外展示我省山文化、水文化和优秀特色民族文化,讲好青海各民族团结和谐故事,着力建设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不断推动“五个示范省”建设。

  为让民族团结的花儿更鲜艳,民族团结的果实更甜蜜,青海各族干部群众将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谱写好民族大团结的美好“乐章”。

  视点短评

全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海实践

  在“十四五”开局、新征程启航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青海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特别是对民族团结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提出的重大要求,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党的百年历程证明,党的民族工作的成功经验,归根到底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走好这条道路的精神之魂与动力之源。青海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面积最大和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最高的省,也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的缩影地、试验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青海民族工作的灵魂和主线,中华民族共同体在青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坚实的现实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积淀。要不断健全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推动实践创新、强化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总结经验、先行先试、探索实践,扎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青海经验”。

  巍峨雪峰见证着青海大地的沧桑巨变;滚滚江河,诉说着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故事。今天,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青海各族儿女,团结一心,开拓奋进,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吹响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进军号角,在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青海篇章火热实践中贡献民族团结进步力量。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我们始终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着力加强党的领导、重视创新实践、丰富时代内涵、夯实基层基础,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继承和发扬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优良传统,更加自觉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推进新时代青海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奋力开创新时代青海民族工作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魏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