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族服务 / 民族团结 / 民族团结一家亲

唱民族团结赞歌 迈科学跨越步伐 谱富民强区篇章
——写在乐都区创建全国民族进步示范区之际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7-01 10:50    编辑: 成忱         

  在广袤无垠、雄伟辽阔的青藏高原,在奔腾湍急、孕育大地的湟水河畔,镶嵌着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就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的海东市乐都区。

  在方圆3050平方公里的乐都大地上,共同生活着汉、藏、土、回、蒙古等多民族,在这里,民族团结是文明基因也是文化自觉,是历史底蕴也是未来之钥。建设团结和谐的美好乐都,成为当地32个民族共同的心愿与行动。

  自2013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以来,乐都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讲话精神,高擎民族团结进步的火炬,先行于我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道路上,创建工作成效显著:

  2014年,下营藏族乡被国务院授予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6年,乐都区被青海省创建办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2019年,乐都区古城大街小学被国家民委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截至目前,乐都区已命名区级示范点130家,市级示范点23家,区级先进单位430个,市级先进单位101个。

  乐都区为筑就“青藏高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高地”,正奋力向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迈进,在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全区各族群众共同谱写一曲民族团结的光辉篇章。

  高位谋划 奠定民族团结工作基调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以来,乐都区、乡、村层层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为创建工作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强化“一把手”责任,压紧压实乡、村两级和行业部门、企事业单位创建工作责任,严格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四亲自”工作制度,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解决、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大事项亲自督办,带头谋划推动创建工作机制;将创建工作20万元经费纳入财政预算,2013年至今累积发放创建专项补助资金1000多万元,保障创建工作顺利推进。将创建工作与其他中心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年初领导小组组长与各成员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创建工作纳入区委督查室重点督查内容。

  高擎旗帜 引领民族团结前进方向

  始终把宣传教育引导作为先导,乐都区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全民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国民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全过程,列入区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党校教学、中小学教育等各方面。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年举办2-3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大型学习会,使培训教育覆盖各级领导干部、公职人员、广大师生及社会群众,不断提升全区各族群众的民族团结意识;充分利用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宣讲契机,通过集中宣讲、进村入户等方式,让民族团结进步知识、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使“三个离不开”“五个维护”的思想深入人心,进一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抓住9月份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契机,开展创建“十进”、区机关集中宣传日、文艺节目汇演、制作发放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品、民族团结知识竞赛、微视频征集、民族政策法规知识竞赛、藏族锅庄舞大赛、书画展览、少数民族竞技体育项目展演等活动,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营造人人自觉维护民族团结、人人争做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良好社会氛围。

  高度创新 夯实民族团结治理之基

  基层治理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乐都区创新举措,通过加快社会治安防控立体化建设,推进打防管控一体化、网上网下一体化,打造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升级版;投资近千万元,建成398个治安监控点、153个高清监控摄像头、28个城际热点系统,实现城区视频监控全覆盖,有效提升了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健全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结合3月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月”活动,深入排查并及时调处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使得近年来矛盾化解率均在92%以上;持续深入推进平安乐都建设,全区平安乡镇、平安村(社区)、平安寺院、平安校园、平安商(市)场、平安企业创建率达100%,平安家庭创建率达98%以上,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立和完善服务网络,区、乡镇均设便民服务大厅(站),所有村(社区)设便民服务代办站(点)。全区网格化管理覆盖面达到100%,实现了管理服务“一张网”全覆盖,实现全区社会治安状况良好,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发生率逐年下降,社会公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在区、镇、社区层层成立城市民族工作组织机构,合理配备工作人员,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实现组织机构全覆盖;建全网格管理机制、议事协商机制、培训机制,实现工作网络全覆盖,有效发挥社区在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独特优势和积极作用;搭建微窗口、微热线、微组织、微队伍“四个一”少数民族服务平台,开展“示范社区”活动,实现贴心服务全覆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社区工作成效突出。致力构建行政区域“红色引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片区“橙色服务”、中心城区“黄色十字”、三河六岸“绿色共享”、园区“青色联盟”、职教片区“蓝色未来”、核心城区“紫色驿站”的七色城市党建格局,成为引领城市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引擎。

  “民族团结进步+”融合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大局。近年来,乐都区委区政府把民族团结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文化引领、高质量发展等事业有机融合,全区呈现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走进乐都区蒲台乡羊起台新村,一排排复古风格的二层小楼和庭院,绿化带、小溪流、木质凉亭,让村庄更显古朴。几位老人们在亭子里谈笑风生,谈着过往的云烟,笑说当下的幸福,这幅怡人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以前,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的羊起台旧村,是远近有名的“山体滑坡村”。

  2017年以来,羊起台村开始实施易地搬迁工程,100户313人搬迁至碾伯镇高家村。

  “搬到这里后,水、电、路、讯等方便了,学校、卫生室、超市、村民文化广场应有尽有。这都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我们老百姓现在生活得很幸福。”晁有德老人笑呵呵地说。

  搬下来后,羊起台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旅游公司,采取“支部+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一户一种园,园园连成片,一铺一产业、铺铺有特色”的思路,切实将新村打造成集特色小吃、特色物产、特色民宿、传统作坊等为一体的“美丽乡愁•家乡记忆”乡村旅游基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截至目前,村旅游公司接待游客达5万人次,公司创收40万余元,带动劳动力130余人,其中贫困户60余人,年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幸福生活不止于羊起台新村,据统计,乐都区累计投入15亿元,建成1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6769户圆梦新居,新增城镇人口3万余人,七里店、九哈家安置区成为全省规模最大、基础设施最完备的易地搬迁样板工程。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乐都区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接连保持在80%以上,累计投入6.8亿元,实施产业发展项目55项,带动贫困户7754户2.7万人持续增收,实现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户产业全覆盖。全面建成高店富硒大蒜、卯寨采摘园等4个区级扶贫产业园,贫困村联建的39兆瓦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并网发电,141个贫困村和207个非贫困村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全覆盖。

  以脱贫攻坚为龙头,乐都区将改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放在首要位置,累计投入21亿元,实施危旧房改造、人畜饮水、道路建设、新改建村卫生室、村级综合服务中心、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全区354个行政村实现基础设施改善提升全覆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同时,乐都区携手无锡市惠山区、中国信达公司,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5亿元,无锡援建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学校等项目进展顺利,产业扶持、劳务协作等对口帮扶项目效益显现。

  伴随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开展,在脱贫攻坚战中,乐都区全面完成141个贫困村退出、8798户29663人脱贫,全区实现脱贫清零“摘帽”,“两不愁三保障”工作全面落实,各族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持续攀升,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民族团结进步+”融合民族文化繁荣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乐都区深入挖掘、丰富、发展河湟历史文化资源和内涵,精心培植民族团结进步深厚土壤,使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使各民族大家庭血脉相通、心手相连,通过打造河湟文化品牌,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合理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区文化事业迎来蓬勃发展。

  通过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元素融入、嵌入、植入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中,乐都区成功承办河湟地区国际民间射箭邀请赛、全国太极拳(剑)交流、“青海年•醉海东”和首届洋芋花海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旅游活动。2020面鼓队列成功挑战海东首个吉尼斯世界纪录,擂响了各民族团结进步的铿锵劲律,不断彰显乐都文体软实力,“河湟古都•人文乐都”知名度不断提升,乐都荣登“2019中国最美区域榜单”。

  高店峡风管乐队、寿乐社区管乐队、蒲台乡秦腔联合剧团等民间乐团队伍在区内省外巡回演出,不断满足了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彩陶的故乡》《激情花儿》《赞乐都(快板)》等文艺节目进一步拓宽文化视野,受到各族群众一致好评;《河湟民族文化丛书》《乐都历史文化丛书》和《群众文化生活》编辑出版,发行《柳湾》文学季刊58期,培养出一大批各民族青年文学骨干。截至目前,全区已有215名文学爱好者先后加入省作协等文艺协会组织,累计出版小说、散文、诗歌及画册200多种,进一步拓宽文化视野,提升文化影响力。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原则,乐都区合理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全区10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瞿昙寺“花儿会”、南山射箭和七里店“九曲黄河灯会”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山“赛马”、高庙“社火”、碾伯北门“竹马子”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洪水“火龙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庙镇、下营乡、瞿昙镇等乡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民族非遗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促进了河湟民族文化的融合和认同。

  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正值建党百年华诞,随着乐都区继续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工作,全区各族人民必将为美好生活接续奋斗,乐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