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族服务 / 民族团结 / 民族团结一家亲

“深耕细作”民族团结进步沃土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6-07 10:31    编辑: 成忱         

  ①最美的建筑是学校。

  ②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大变化。

  ③玛多县黄河源头移民新村,岗格拉毛正在缝纫机前制作藏袍。

  ④开展义诊活动。

  ⑤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展现了牧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⑥玛沁县公司员工赵永有到用户家中宣传“绿电三江源”百日活动内容。(王湘琳 摄)

  天有多高,雪山就有多伟岸;地有多广,草原就有多慷慨。

  行走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广袤草原上,似乎伸手就能触天。这里的壮丽风景让目光来不及停留,耳畔又传来跨过高山、越过草原的飒飒风声,仿佛在向人们讲述这片土地上各民族和谐相处的故事。

  “团结就会进步”,这已是果洛州广大牧民群众的共识。在这片7.64万平方千米的大地上,在20余万果洛各族儿女的共同参与下,“民族团结”已经成为了果洛草原的最美底色。

  一直以来,果洛州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把创建作为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载体和方式,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落实政策

  为群众幸福添砖加瓦

  在果洛州玛沁县玛域小区,15栋楼房崭新整齐,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路灯整齐竖立两旁,远处的山头堆满积雪,成群的牛羊洒落在春日的草原上,笔直公路一直延伸到草原深处。

  5月的高原依旧寒冷。换作以前,最怕变天的强周老人肯定会早早准备好牛毛毡和皮袄。自从搬进玛沁县公共租赁住房玛域小区的新家,无论天气如何变幻,一进家门,扑面而来的暖意,都会让一家人感觉到温暖。

  来到强周老人的家,传统藏式风格装修让人眼前一亮,环视四周,电视机、电冰箱、电灶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强周一边热情地招呼我们,一边忙着打酥油茶,“住上好房子,也就等于过上好日子,信心足了,干活更加起劲了,日子也越过越好了。”说起搬迁后的新变化,强周感慨万千。

  强周是当地的一位牧民,从事过电影放映队的工作。“以前住在平房里,没有暖气、卫生间,冬天还要自己烧煤取暖,常年棉衣穿在身,那一间房住了十多年。”强周说。

  2016年4月,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老两口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政府提交了公租房的申请,通过审核、抽签等程序,老人如愿分到了一套50多平方米的公租房。

  “党和国家的政策好,让我们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邻居们也很好相处,有事的话会相互帮忙。”强周感慨道。

  自家生活条件好了,强周没有忘记过去,他对小区里的每一户村民都非常友好,特别是对小区里的困难家庭非常关注,经常给予帮助。

  “小区搬迁群众来自不同区域,他们一时难以适应县城生活。我应该尽全力帮助他们更快适应新生活,我也经常教导孩子,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能帮助的尽力帮忙。”强周说。

  近年来,随着果洛州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牧民群众纷纷搬进了城里居住,政府也采取劳务输出、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安排牧民就近上岗,支持自主创业,拓宽收入渠道。

  增收致富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新路径

  “在湛蓝的天空下,巍峨的雪山边,牧笛悠悠,五谷丰登,骏马奔腾,牛羊遍山,这就是我的家……”

  在阿尼玛卿雪山脚下的玛沁县拉加镇赞根村,回荡着藏族群众悠扬的歌声。

  曾经,赞根村听不到这样欢快的歌声。全村有309户112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8户,是个典型的牧业村。

  “以前,我家里只有10多头牛,我和妻子也没有技能,妻子和孩子生病只能拖着,根本没钱看病。”村民派娃回忆说。

  2016年,赞根村到户扶贫产业资金下达后,村民们将这笔资金投入扶贫产业孵化园内一家民族手工艺公司,入股后,贫困户接受技能培训后到公司就业。

  地毯、挂毯、羊毛钱包、背包……各类产品既蕴含民族特色,又迎合了现代生活需求,成为颇受追捧的“时尚新品”,不仅卖到了西宁,公司还接到了上海等地的订单。

  “公司享受扶贫产业孵化园的优惠政策,现在有20多种产品。2019年公司销售额超过80万元,贫困户就业人员月工资都在3000元以上,年底还有分红。”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官却说。

  “穷日子一去不返了,现在的好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昔日“看不起病、买不起衣服”的贫困户派娃说,现在他不仅有工资,还有跑出租车的收入,妻子也在公司食堂打工,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

  如今,村里还成立了经济合作社,主要从事乳制品制作、饲草料种植,村民的生活有奔头、日子有盼头、心中有希望。

  携手并肩

  共同奔向新生活

  玛多,是黄河上游第一个县城,海拔4300多米,地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是黄河的发源地,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在玛多县扎陵湖畔的擦泽村,每天天色渐亮,村口便热闹起来了,村里的生态管护队将出发巡护草原进行生态环保行动。生态管护员索俄介绍,擦泽村土地面积649平方千米,牧民日常巡护的面积占全村总面积的74%,而村里共有102户312人,已加入生态管护员队伍的有92人。这样大的面积,巡护和进行生态环保行动量可想而知,但现在,村里人人都是生态环保的参与者。

  原来,玛多县依托全县生态管护员覆盖面广,群众基础好的有利条件和优势,充分调动并发挥优势,全面推进“六位一体”管理模式,生态管护员带动牧民群众全民参与环保行动,无形中凝聚了民心,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在黄河源头“扎根”。而换来的,便是幸福的生活。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受益者,广大牧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三江源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各地也将生态环保和乡村振兴、改善民生有机地结合起来,生态保护红利逐步释放。

  玛多县花石峡镇日谢村是玛多县最早开始藏羊养殖的试点村。“新品种藏羊肉质细嫩、膻味小、口感好,卖得很好。”回忆起第一批藏羊出栏时热销情景,日谢村养殖合作社理事长热多笑着说:“养殖藏羊的第一年,合作社分红利润就达到47万元。”

  尝到发展甜头的日谢村,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合作社分红每年见涨,牧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牛羊换个养法,牧民换了活法。”如今,玛多县已经在30个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建成藏羊繁育基地,一条生态畜牧业循环产业链正在形成,绿色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如今,果洛州团结带领全州各族人民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使全州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果洛各族人民在雪域草原融洽相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各族干部群众倍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也使得民族团结的汩汩清泉在果洛大地流淌,派生出盎然生机和无限希望。(王湘琳李兴发)

  记者感言

美好生活离不开团结

  果洛藏族自治州的历史就是一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团结进步史,自古以来就是民族融合的走廊,藏汉交往的桥梁。

  草原与黄河在这里相拥,游牧传统与农耕文化在这里结合,共同的经济文化生活把各民族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民族团结、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

  在这里,民族团结进步不是苍白空洞的,更不是墙上挂挂、嘴上说说,而是具体可感,融入到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种民族间的水乳交融,既体现在大街小巷的藏汉双语标识、随处可见的藏族服饰、香味扑鼻的奶茶上,更体现在各族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建设家园,为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社会氛围而奉献出的点滴汗水。

  如今,果洛州村村通公路,家家住楼房,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记者切身感受到,民族团结进步最现实的表现是民生改善。民生改善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就有了支撑。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凝聚人心。在采访中,基层干部对民族团结的理解很实在——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顺民意、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

  一件实事就是一份温暖。这份温暖,各族群众能真切感受到:在碧波荡漾的星星海自然保护区,“六位一体”生态管护员用他们平凡的肩膀,扛起基层党建、保护环境、民族团结、义务教育等重任,在学校,几十年坚守在基层一线教学的老师,让人们发自内心地佩服……

  牧民们自发悬挂起的一面面五星红旗,在帐篷前、在屋顶上,猎猎飘扬;牧民们那一张张纯真朴实的笑脸,洋溢着幸福喜悦。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如今,在果洛大地上,团结的乐章全面奏响,和谐的旋律更加动听,各族干部群众休戚与共、携手相助、奋力拼搏,共同谱写着和谐发展的美好篇章。(王湘琳 李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