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族服务 / 民族团结 / 民族团结一家亲

【两会特刊】唱响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大合唱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3-07 11:44    编辑: 成忱         

 

 

 

(王伟才 李娜 魏雅琪 摄)

  连线会内外

       “和实生物,和谐生美”。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民族自治地方面积达98%,是除西藏之外我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区。千百年来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各民族在这片热土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水乳交融,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重地,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团结融合的一个缩影。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青海省委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立足特殊省情,把创建工作作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颁布实施《青海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在全国首创民族团结专项考核、省部共建、动态管理、第三方评估、专项奖补等五项机制,实现全省8个市(州)近2/3的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青海样板”。

  同心同向 全面开启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新征程

  青海大地,从城市到农村牧区,处处旧貌换新颜,全省各族群众自发地唱响了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民族好的时代主旋律。

  “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新时代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省涉藏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青海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成为青海‘五个示范省建设’中惟一纳入中央文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省委省政府乘势而上,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出台率先创建示范省的《决定》和《实施意见》,明确到2025年,把青海建成民族团结、生态良好、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开启了新时代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征程。”全国政协委员公保扎西向大会提交提案,建议进一步支持青海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

  “感谢党的好政策,我们从草原深处的当洛乡查雀贡麻村搬迁到了扶贫安置点,孩子们在县城上学,看病也方便,现在日子越过越好。”住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镇久美家园的牧民旦巴高兴地说。近年来,果洛州不断巩固提升和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高举各民族团结进步旗帜,民族团结之树已深深植根于果洛各民族群众心中,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全国人大代表白加扎西认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要在民族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有探索,在民族工作平台和载体上不断有丰富,在民族工作方式和举措上不断有提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上有作为、有示范,为把青海建成团结美丽、幸福和谐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作出新贡献。

  守望相助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行走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家庭、在社区、在村庄、在乡镇、在机关、在学校、在企业、在市场、在寺院、在军警营,随处都能感受到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欣欣向荣景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多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思想教育引导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做好滴灌教育。以宣传教育广泛凝聚人心,讲好青海民族团结故事。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创建“十进”活动,广泛持久地让“三个离不开”思想、“五个认同”融进各族群众心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

  “我们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学校日常教育,多措并举扎实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师生更加紧密团结,精气神更加提振,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民族中学党支部书记郝生耀说。走进乌兰县民族中学校园,引人注目的宣传橱窗里,学生创作的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绘画书法作品、手抄报、作文等,让孩子们随时接受民族团结教育。不仅如此,每年学校都会不定期组织开展课外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让民族精神和民族团结意识在每位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信息畅通,更需要文化认同。”全国政协委员李莉娟说,今年她带来了一份关于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对高校双语人才文化认同培育的提案。她认为,民族地区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在增进大家对各民族文化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因此,她建议在民族高校双语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文化认同培育,并从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实践深化三个维度进行构建。

  凝心聚力 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发展是做好民族工作的立足点,是解决民族地区所有问题的总钥匙。近年来,青海坚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新态势,把民族团结进步与文化名省、旅游名省、生态强省战略深度融合,坚持以小财政办大民生,将全省财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领域。编制实施涉藏州县交界地区、较少民族聚集地区发展专项规划,着力推动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政策这么好,我要靠自己的双手,让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一天比一天甜。”海西州德令哈市陶尔根家园居民才其格说。2017年8月,才其格一家和其他20户享受易地搬迁政策的脱贫户搬入了政府修建的易地搬迁住房,实现了安居梦。德令哈市陶尔根家园是海西州“牧民向市民转变、牧区向城市转变、帐篷向楼房转变”的典型。生活的方便,让这里的各族群众亲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也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顺心。

  “作为少数民族干部,我深刻体会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对脱贫攻坚、推动民生事业发展、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社会治理等方面的积极促进作用。”全国政协委员金花说,切实做好民族工作,形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坚实基础。下一步,我们将以部省共建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为契机,以试点城镇带动辐射。将城乡建设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统筹推进柴达木城(镇)群建设为主线,着力提升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夯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基层基础、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位于黄河岸边的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有汉、藏、回、土4个民族,是上世纪50年代初就闻名全省的先进村,2014年9月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多年来,大史家村“两委”班子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稳定本村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促进了民族团结工作的蓬勃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共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民族团结之歌。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我们要着力加强民族团结发展,在村里发展更多特色产业,努力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全国人大代表毕生忠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各族群众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携手奋进,共同谱写新时代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魏爽)

  基层故事

时刻把民族团结放在心上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江千乡协隆村,第一书记刘印洲的名字家喻户晓。从2017年到现在,在他驻村近5年的时间里,带领村民通过发展产业,收入增加了,生活富裕了,大家互助友爱,组成了一个团结进步的大家庭。

  “作为第一书记,我能为牧民群众做一些实事,让家园更加和谐,我就很高兴了。”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在大家的印象中,这个汉族第一书记敦厚、诚恳、实在。

  协隆村是一个纯牧业村。每天清晨,牧民将自家的牦牛赶上海拔4700米的山坡放牧,累了席地而歇,点燃牛粪烧水,一口糌粑、一口酥油茶……过去,靠天吃饭是他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发展之难困扰着村民。

  果洛州地广人稀,村民极其分散,这个山头住着几户人家,隔几个山头才有下一户,前后至少一个小时车程。刘印洲到任后,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通常半年才能完成的走访入户,期间穿坏了5双运动鞋。第一次走访时,就遇上极端天气,车陷到泥里,是3个过路的藏族群众“救”了刘印洲。当时看到他的村民们说:“村里来了个全身是泥的书记!”

  凭着这股韧劲,刘印洲带领协隆村215户、756人,贫困户93户、355人脱了贫致了富。

  5年来,刘印洲对全村建档立卡对象、低保优抚老党员等情况已是了如指掌。如何带领村民致富,如何增加村集体收入,如何改变村容村貌,如何让村里更加和谐稳定,他时刻挂在心上。

  “我们的刘书记,谋划工作有思路,干起工作有魄力,团结带领大家致富有办法,是个好书记。”说起刘印洲,村民都赞不绝口。

  走访只是第一步,改变村里的涣散局面,让大家团结一心谋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想干事,人心必须齐。刘印洲一开始便定下村规民约,开展“三会一课”,讲党的民族团结政策……一段时间下来,村“两委”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十多次调研,每次一待就是几天几夜;数十个长途电话,一打就是1小时;带着近万字的计划书,在乡里一跑就是一天……

  刘印洲拿出计划:扩建饲草基地,走畜牧业和产业融合发展之路。

  资金下来了,运输车队组建起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让村干部和村民更加信任这个汉族书记了。

  心齐了,发展就快。2018年,饲草基地扩建到360多公顷,草长得极其茂盛,每亩草场能收割约两吨青贮草,当年,贫困户每户就分红420多元。“这是我们的饲草基地!”村民脸上洋溢着笑容,一个劲地往车上装打好捆的青贮草。

  团结进步是发展的基石。不到三年,以饲草基地为基础,村里投资8000多万元创办了新型畜牧民营企业“雪山牧业”,牧民的部分草地、牛羊、资金入股到企业,企业每年按入股资金8%分红,66户贫困户脱了贫;民族服装厂开起来了,不光年底能分红,还解决了数十人的就业问题,带领25户贫困户脱贫摘帽;扶贫电子商务平台办起来了,牦牛肉走出了高原……村民年人均收入从原来的3000元,到现在人均年收入万元以上,土坯房也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易地搬迁房。

  2018年前后,刘印洲共为44个辍学儿童的家庭做了工作,把所有适龄的各民族儿童都送到了学校。为了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刘印洲积极争取资金435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的甘德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成为牧区青少年寓教于乐活动的新场所。

  “抓好民族地区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我要尽力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刘印洲说。

  这期间,村里传出消息:刘印洲驻村期满,要走了。

  村民坐不住了,纷纷前来挽留,一定要从刘印州嘴里听到“不走”两个字,才罢休。

  刘印洲也坐不住了,眼下,正值协隆村发展振兴的关键期,许多事还得靠他张罗,他选择留下。

  如今,刘印洲饱含深情继续奔走在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奔小康的大道上。(王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