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族服务 / 民族团结 / 民族团结一家亲

今日视点: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青海大地常开长盛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1-02-22 09:32    编辑: 马燕燕         

民族文化展示。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党日活动。

民族团结进乡村。

  民族团结进课堂。省委统战部、省民宗委供图

  日新月异的繁华城市,山水之间的村落,辽阔的草原牧场,锅庄跳起来,幸福的花儿唱起来,欢乐的轮子秋转起来……一幅幅和谐美丽画卷,记录着青海600多万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轨迹。青海各族人民正大步走在奋力建设新青海、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力推进危旧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效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实现“脱贫摘帽”;互助土族自治县依托民族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乡村旅游等产业,让贫困群众踏上小康之路;玉树藏族自治州开设传统民族手工编织扶贫车间,藏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海南藏族自治州开办藏绣制品公司,“绣娘们”用勤劳的双手绣着自己的美丽人生;果洛藏族自治州发展光伏产业,74个贫困村吃上“阳光饭”……2020年4月21日,省政府发布公告,经专项评估检查,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等17个贫困县(区)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至此,全省42个贫困县(市、区、行委)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

  盛夏八月是青海一年中气候最好的时节。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德吉村迎来一批批游客前来“打卡”。德吉村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村,251户村民来自尖扎县7个乡镇的30个村,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村民大多居住在深山里,放牧种地,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收入很不稳定。如今,德吉村有了四通八达的公路、齐全的水电设施,农牧民过上新生活。“感谢党的好政策,自从搬下山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喝水难、看病难等日子一去不返了,我们吃上了‘旅游饭’,日子也越过越甜了。”村民闹尖措高兴地说。

  如今在青海,像德吉村这样的旅游村庄有150多个,成为我省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难点和重点。2020年,我省争取落实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等资金45355万元,落实2020年民族宗教社会治理创新项目资金1097万元,全力支持全省民族宗教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加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项目监管,完成海东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8个县18个脱贫攻坚和民生项目实施情况督查,确保有效发挥资金项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完成我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格尔木市长江源村等22个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挂牌工作,持续推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深入推进民族乡村振兴试点工作,积极推荐试点乡村12个。巩固提升联点帮扶村脱贫攻坚成果,落实资金302万元,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特色产业,推动联点帮扶村迈向全面小康社会。

  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主旋律填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词,谱好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曲,唱响新时代青海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合唱,让各民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2020年9月23日,省委省政府在西宁召开青海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动员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会上,表彰了近年来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涌现出的50个先进集体和55个先进个人。这是一次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大会,掀起了全民共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宏伟序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省少数民族群众同全省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在一起,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以实际行动传播抗疫好声音、发挥抗疫正能量。有的身为“天使白”“警察蓝”“红马甲”,冲锋在前,留下“最美逆行者”的坚毅身影;有的基层干部走在前、作表率,带头做疫情防控的排头兵、宣传员、战斗者;有的社区负责人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这一幅幅鲜活生动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构成了我省各族群众同心协力抗疫情的生动画面。

  步入乌兰县民族中学校园,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引人注目的宣传橱窗里,学生创作的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绘画书法作品、手抄报、作文等,让孩子们随时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不光如此,每年学校都会利用县烈士陵园、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教育基地,不定期组织开展课外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并且围绕“民族歌曲大家唱、民族文化大家传、民族情怀大家抒、民族团结手牵手”的主题,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实践活动。

  如今的青海,从城市社区到农村牧区,从机关到学校,从企业到军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全面深入地展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果丰硕。

  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向前进

  2020年1月17日,由民族文化宫、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和青海省文物局主办的“多元华彩·融合创新——青海民族民间艺术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拉开帷幕。展览以展示青海省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展现青海各民族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为主题,充分体现了青海各民族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发展篇章。

  “‘民族团结一家亲’微信表情包真是太有意思了!”2020年6月,曲麻莱县巴干乡团结村牧民江措看到“民族团结一家亲”微信表情包出现在微信朋友圈时,毫不犹豫点了赞,并将表情包转发给了众多好友。自表情包上线以来,一时间刷爆了微信朋友圈,表情包的人数呈几何级增长,迅速受到各族群众的喜爱。

  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办公室以“互联网+民族团结”工作为契机,率先在全州制作了“曲麻莱县民族团结”微信表情包,用于扩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工作。当地群众纷纷表示,转发、使用这组微信表情包,可以潜移默化影响身边人,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树立良好形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过去一年,我省坚持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新业态,把民族团结进步与文化名省、旅游名省、生态强省战略深度融合,以小财政办大民生,将全省财政支出的75%以上用于民生领域。深入推进精神脱贫工作,开展乡村移风易俗活动,倡导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积极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过和谐文明新生活。以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高原养生、极地探险、生态观光等民族地区特色项目,一大批农牧民吃上了生态和民族特色“旅游饭”,“绿水青山”成为了惠民富民的“金山银山”。大力支持“拉面经济”发展,连续举办全省刺绣大赛,“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绣”成为彰显民族团结价值的特色产业,各领域、各行业精心打造立得住、叫得响的载体和品牌,创建工作融入国家战略、融入全省大局,成为引领新青海建设的重要抓手。

  民族团结的花儿最美丽,民族团结的果实最甜蜜。在青海大地上,民族团结进步的乐章已全面奏响,和谐共进的旋律高亢响亮,各族干部群众休戚与共、携手相助,正在共同奋力建设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魏爽)

  视点短评

  奋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答卷

  “和实生物,和谐生美”。大美青海,美在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多元文化共融,更美在青海各族儿女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民族团结进步是青海工作的主旋律,唱好主旋律就要填好词、谱好曲。对青海来讲,能填的词、能谱的曲,就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根据省情实际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这个词里面深深镌刻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曲里面满满荡漾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幸福。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我们要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扎实做好各项民生工作,努力让全省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事关青海发展全局,事关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大局。要强化民族工作在青海全局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从维护祖国统一的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从创造各民族人民幸福生活的高度重视民族工作,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做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要在民族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有探索,在民族工作平台和载体上不断有丰富,在民族工作方式和举措上不断有提升,把农村牧区、城镇社区、机关单位、中小学校、宗教场所、邻里家庭等作为主阵地,在深入持久上下功夫、在提质扩面上下功夫、在方法机制上下功夫。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上有作为、有示范,积极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提供“青海经验”。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青海各族人民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凝心聚力、务实创新,奋力谱写民族团结进步新答卷。(魏爽)

  故事传真

  和睦相处亲如一家——西宁市祁连路西社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小记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正如歌中所唱,西宁市城北区朝阳街道办事处祁连路西社区的各族居民在党的阳光雨露沐浴下,互帮互助、相亲相爱,共同打造和谐社区,前不久被命名为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

  走进祁连路西社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标语随处可见,民族团结、和谐向上的气息便扑面而来。

  “我们辖区内居民除了汉族,还有回族、藏族、撒拉族、满族、蒙古族、裕固族等6个少数民族,通过党建引领、服务支撑、活动助力,充分调动少数民族群众的积极性,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邻里来来往往,感情越走越深,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祁连路西社区主任妥香珍说。

  在妥香珍看来,各民族居民不仅要同心同助,还得同心同德。社区通过“红色引擎、红色链条、红领服务、红星考评”4个工作方式,推进社区民族团结工作实现“联驻、联管、联治、联享”的“4联”成果。

  “每逢传统佳节,大家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社区居民甘万金高兴地说。在传统节日里,辖区各族居民欢聚在一起,品美食、赏节目、话家常,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已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增进邻里感情、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的“法宝”。

  在祁连路西社区,许多人都能讲一段有关民族团结的故事。回族居民金佐文会告诉你,他和小区的居民是如何从陌生人到亲如一家,互帮互助的;藏族青年多杰才旦会给你讲述他义务参加“红袖标”巡逻,每逢假期还为社区孩子开设“四点半课堂”红色教育课;居民褚爱琴会给你讲述这三年里,社区各民族居民对她们家一户三残是如何给予无私帮助和支持的,她从心里深深感谢着“近邻”们的深情厚谊。

  在这个社区,居民互帮互助蔚然成风,“红马甲”志愿服务队、社区商铺志愿服务队、义务巡逻志愿服务队、物业公司志愿服务队等不断涌现,“民族团结一家亲”成为触目可及的生动画面。

  社区“红色物业工作站”通过手机App扫码“随手拍”运行后台,将社区、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院落议事会)、城管局物业党支部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各红色物业工作点工作人员在小区工作时,发现问题,通过二维码“随手拍”定位后,将情况反馈至App后台。相关工作人员及时认领解决,并做好解决的记录结果。实现了“小事不出楼道,大事在App后台反馈”,较大事情每周不定期召开调解会议,做到问题内部消化解决,在最短时间内“一站式”为各民族群众解决问题矛盾。“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已成为祁连路西社区的良好口碑。

  在这个“大家庭”里,暖心故事还有很多。正是各族居民通过点点滴滴的爱心,勾勒着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美好画卷。(魏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