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族服务 / 民族事业 / 民族经济

甘树湾村的绣娘们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0-07-12 09:30    编辑: 马燕燕         

  绣娘专心制作“荷花”。赵睿 摄

  7月3日,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甘树湾村的一座小院里,不时传来欢乐的笑声。走进去,小院的尽头有一座二层小楼,身处其中让人感觉来到上世纪80年代,再看屋里陈列的各种绣品,有种强烈的穿越感。

  “这些绣品大多是我从农村收来的老物件,有的东西现在已经没人用了,有这种手艺的人也很少了。”陈存,是景阳镇哈门村人,2018年她创办了这家大通安和乐刺绣专业合作社,也是当地的扶贫就业工坊和青绣专业合作社。

  “小时候我最喜欢看姥姥做绣活儿,长大一点后自己也开始学,工作后有点荒废了。有一年我逛街时看到了一个巨幅刺绣牡丹,瞬间就被吸引了。从那以后我就捡起了这门手艺,走上了刺绣的道路。”陈存说,她做的多是河湟刺绣,方法是要先画图,再用针线把图案上的东西表现出来,而“回归”后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画图。“开始,我找老手艺人和师父帮忙,后来就逼自己动手画。”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1年,陈存绣的一幅荷花在镇三八妇女节活动上获了奖,她才发现原来这门传统手艺有这么多人关注。之后的几年她在县级比赛中屡获殊荣,更加坚定了她走刺绣创作之路的信心。

  “我经常去外地学习、培训,提高技术,2017年在北京建筑学院学习时,老师讲的产业发展课,让我深受启发,决定开办自己的刺绣工坊,也开始关注各村里会刺绣的人。我发现我们村竟然有500多人会刺绣,也就是说差不多成年的妇女都能做,可挨个联系后,只有4个人愿意加入合作社。”陈存没有灰心,她一面提高技术,一面想办法把绣娘们的作品卖出去,创造经济效益,吸引人加入。

  “陈老师,你出去了两天就挣了2万块钱,绣个花挣钱真容易啊!”工坊绣娘们说的是去年陈存创作的《民族团结一家亲》,在比赛中获得2万元奖金。“其实这件作品是我花了2个多月完成的,这件事让绣娘们很受鼓舞,也让一些人主动找我来学习、赚钱。”陈存说,来找她的绣娘们多少有些功底,培训之后很快就能胜任,绣一个小件就有10-30元的收入。

  “3个多月前,我遇到了有语言障碍的李玉梅。她在绣香包,我就找她母亲沟通,让她来我的工坊上班,她做得很认真,虽然学习期工资不高,但整个人开朗多了。从那以后我就特别关注周围的残疾人,只要愿意学我就教,帮助他们赚钱。”陈存说完给我们展示了李玉梅做的香包,针脚收得很仔细非常精致。“看到我们喜欢她做的香包,李玉梅高兴得笑眯了眼。”陈存说。

  今年,工坊里已经有了5位员工,13位长期做工的绣娘,接单加工的有50人。端午节前夕,陈存带着绣娘们去西宁市中心广场卖香包,3天销售额3500元,赚钱之外她发现,绣娘们对自己的形象越来越重视,审美水平也明显提高。

  “陈老师,多招点人我们壮大发展啊!”绣娘们的愿望也是陈存的计划。今年4月,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投资100万元的大通县景阳镇刺绣非遗文化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动工建设,预计年底完工。产业基地建成后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万元以上,直接扶持带动至少10户村民增收,使村里20余名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增加全镇旅游产品附加值。

  “我们要加大实用型产品的开发,让传统艺术融入家居等日常生活用品中,希望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绣娘们的生活越来越好。”陈存语气坚定。(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