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族服务 / 民族事业 / 民族文化

华热文化:古老文明的活态遗存(上)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19-08-02 09:13    编辑: 马燕燕         

  “华热”,一个古老的藏族英雄部落,其后裔在青藏高原繁衍生息上千年,从而创造出独特而华美的“华热”文化,其民俗、其服饰、其民歌、其婚俗,每每以鲜活之态,饱含诱惑,招引人一再走近他们聚居的莽莽林区、广袤草原,去贴近、去聆听、去感悟、去书写……

  笔者于5年内两次走进门源,去拜谒此地古老的文化遗存——华热文化,其间不能说不充满着深厚的民族因缘。

  有关青海华热文化,首先要厘清的是其地理坐标和历史符号。

  门源,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隅的祁连山东段,其东邻甘肃天祝县,南接本省大通、互助,西与祁连、海晏毗连,北同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山丹军马场、武威县接壤。总人口17万人的门源,其境内雪山屹立,群山环绕,浩门河穿流而过,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华热藏族在门源的主要聚居地在仙米、珠固一带。

  这是青海华热藏区的主要地理坐标。

  门源华热藏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华热藏族是吐蕃管辖的华热军旅的后裔,“华热”,意指英雄的军旅,后演变为部落名称。在唐代,他们由青海果洛的阿尼玛卿雪山脚下东征而来,从此留居在门源等地。藏族史料中有这样的描述:西面的峰如明月,秀丽壮观;南面的峰如群龙飞舞,蜿蜒起伏;北面的峰如天宫白玉,璀璨夺目;东面的峰如水晶玻璃,与蓝天赛碧;中间的峰如帝释天,镇立世间。古往今来,华热藏族身处群山幽闭的门源林区,历经宋、元、明、清,千百年来,在与当地羌、吐谷浑、鲜卑、汉人的交往融合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风。

  这是青海华热文化的历史符号。

  由此,笔者在曾经造访过华热藏族主要的聚居区——门源仙米的基础上,锁定了此次出行的落脚点:门源珠固。

  6月中旬,正是高原盛夏时节。站立达坂山俯瞰浩门河两岸,阳光下的原野,流光溢彩,充满生机。大片的油菜和青稞青碧肥厚,随风摇曳,想像再来一场淋漓夏雨,油菜枝头的金色小花于一夜工夫勃发,大自然神奇的魔术棍,届时便将此地变成人间仙境,而那远近矗立的达坂山脉,依然白雪皑皑,一派冷峻……

  咿!好一个银盆盛金花的美世界。

  精美绝伦的华热服饰

  以“滴翠”来形容赴珠固一路所见,恰如其分。

  下午2时许,我们由浩门镇出发,去往县城东部70公里外的珠固乡。彼时,日光收敛,暴雨来袭,顷刻工夫,公路两边华丽镀金的原野便被天公笼上一层迷蒙的轻纱。从浩门镇、泉口镇、东川镇依次驶过,近处是阔叶的麦苗绿意逼人,远处是绵厚的松林层峦叠嶂,70余公里的路程,被随时到来的山雨洗得通透亮丽,美不胜收。骤雨乍停,风清气朗,笔者打趣地对陪同采访的县文化馆吴主任说:“到了门源,若是戴着墨镜,就真的对不住自己的一双眼睛啦。”

  车上诸人莞尔。

  珠固乡元树村的贾兰本,是我们首先造访的华热服饰制作的代表性人物。

  毕业于海北卫校的贾兰本,既是村医,又是本地区华热服饰制作的佼佼者。从1994年起,不满20岁的贾兰本即与妻子和姐姐开始制作华热服饰。

  赴门源前,笔者对华热服饰等方面的资料有所接触。介绍中说,青海门源华热藏区自明、清后一直身处群山幽闭的林区及广袤的草原,形成了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其中的服饰文化个性特征尤为鲜明。

  华热服饰的文化个性显露或隐逸于何处?

  比如,在华热服饰中,男性衣着视白色为吉祥,其藏袍的特点是宽、长、大,衣长过体,不用纽扣。男袍在穿着时提到膝部,劳作时坦露右臂,右袖空垂于后,怀中可揣许多随身物件,而且日穿夜盖,十分方便牧区生活。华热服饰中,男人穿青、紫、草黄色居多,夏天戴嵌黑边、顶缀红缨的顶尖白色毡帽,身穿白色褐衫,浅色布裤,用羔皮做领、氆氇嵌边的吊面皮袄、白板皮袄,把腰系红绸带的华热男性衬托得刚烈骁勇,英武无比。

  而华热藏族妇女的服饰,夏季戴白色尖毡帽,穿布袍、藏靴,冬季穿狐皮领和水獭皮边的吊面皮袍。妇女根据年龄的不同可穿青、蓝、紫,夏天戴嵌黑边、顶缀红缨的尖顶白毡帽,冬天戴叫“四片瓦”的四耳皮帽和绸缎做面、后面有缺口、缀两条飘带的“砖包城”狐皮帽,其中最有特色的还数珠固、仙米称作“车下”的嵌有铜、银顶座、上缀红樱穗的白色高筒毡帽。

  采访中了解到,贾兰本的服饰制作技艺是其家族世代传承下来的,到他手中,已经是第四代。贾兰本的祖父、祖母、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祖祖辈辈都在制作华热服饰,他们经常帮村里人缝制藏服。贾兰本17岁时,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华热服饰,,母亲后来又将服饰中最繁复的盘绣技艺传授给了他妻子。目前,贾兰本和妻子牛更增卓玛及二姐贾新措继续传承制作华热服饰,并在县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成立了华热服饰传习所。

  稍显腼腆的贾兰本说起华热服饰的制作及如烟往事,流畅的汉语里,还不时透出几分朴素的幽默。喝过一碗奶茶,夫妻俩先带着我们一行走进他家庄廓院隔壁新建的服饰传习所,拿起一匹华丽的缎子说起剪裁,说起服饰上的各种细节,那真格是快人快语,如数家珍。

  看着传习所里陈设的华热服饰,听着夫妻俩有礼有节的介绍,笔者不禁要求他们穿起隆重华美的华热服饰,希望能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

  他们痛快地答应了。

  贾兰本先是帮助妻子把梳理得光滑如缎的发辫小心地放入精美的辫套中,并帮她戴上高筒的羔皮帽子,须臾工夫,羞涩的卓玛被她亲手缝制的盛装映衬得高贵华美,又显现几分神秘色彩。贾兰本微笑着介绍说,高级藏袍由锦缎挂面的白羊羔皮做成,藏语称为“擦日”。这种藏袍以纯黑、紫青、墨绿、碧蓝、咖啡等色为上乘,使用金、银、铜等金属纽扣。袖子往往长出手指一尺左右,长出部分平时卷起,在跳舞时放下。男人们最时兴的内衣是白色的;年轻妇女们时髦的款式,是粉红内衣配以翻着宽厚白羊羔皮领的黑面缎袍。

  不知何时,穿戴整齐的卓玛从里屋拿出一件藏服,指着里面的羊皮说,这就是“擦日”。

  笔者注意到,他们制作的服饰,衣边和袖口用橙、黄、绿、蓝、靛五色氆氇镶成一寸宽的花边,这种依次递增的竖立色块,宛如天上彩虹降落人间,给人一种跳跃的感觉,构成了明快而和谐的美。吴主任告诉笔者:一件套有团花缎面,袖口及四边装饰有五彩氆氇和水獭皮的“擦日”,价值在三五千元以上,一身背饰价值在五六千元左右,加上脖子、头上、手上的各种饰物,总价值超过了万元甚至几万元,因此,藏家有“家产就在女人身上”之说。

  笔者不禁咂舌,也由此联想到,这些存留相对完整的民族服饰,岂不是先祖向后辈传递的一个信息?一种文化符号?在浩如烟海的历史进程中,当你抚摩一块祖辈遗传的银饰,或几枚泛着亮光的美丽珊瑚,不也是与历史的一种对话?与一份传承的担当?

  由于华热服饰的精美华贵,与保存的相对完整,其对研究华热藏族的历史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08年,华热服饰与门源回族宴席曲一道,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行文至此,笔者不禁记起5年前曾造访过的华热服饰制作的省级传承人——杜才主。

  2012年,65岁的杜才主被评为华热服饰制作的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这是使他颇为自豪的一桩大事。说起服饰制作,那位面色黝黑且人高马大的老人竟用双手比画起来,叫人难以将他与最细腻的针线活联系以来。他说针脚,说配线,说过往中遭遇的困难与趣事,时而朗声大笑,时而眉飞色舞,时而还学着相声,给笔者抖点小小包袱。他问笔者:你说,其他地区的藏族服饰美不美?笔者肯定地回答:美!当然也美!未等话音落下,老人把嘴一撇,脱口道:哼,美是美,都是买的!眼见得老人眼梢处偷偷泛起一抹讥笑,还未开口,又被他抢去话茬:除了我们华热藏族自己制作服装配饰,其他地区藏族的配饰,一般都是商店里买的。

  那份荣耀,简直了得!

  在西河坝,老人用特有的汉藏语相搭配的语言告诉笔者: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当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那样,我们的华热服饰就能走出大山,走进北京喽!

  黄昏的天光里,传来老人爽朗的笑,是那般温暖与明亮……

  而今,老人故去已两三年了,而那一份热爱民族文化且将此发扬光大的心怀,既叫人充满敬意,又令人唏嘘不已……

  采访中了解到,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民族的服饰文化在悄悄地演变着。如今,年轻人不再珍视本民族的文化及工艺,喜欢穿着现代衣物,民族服饰只在婚丧嫁娶或在重大佛事活动及文体活动中穿戴,一般每个人平生仅做一套民族服装,导致民族服饰制作市场不景气,手艺人及制作工艺在逐步减少中悄然消失;根据县上的普查发现,目前很难找到套数齐全的民族服饰,尤其是鞋帽和白色羊毛褐衫(如:称作“车下”的白色高筒毡帽,以及牛皮制作的长筒、厚底、圆头、鞋尖上翘的藏靴),妇女服饰佩带齐全的藏服也只存在极少数。

  面对如此现状,县上每年由文化部门牵头,连续举办华热服饰展示、华热歌会会演,组织参加省、州举办的民族民俗及服饰展演活动,举办了华热服饰文化摄影展,从而唤起华热藏族的民族自豪感,引起对华热文化的重视。同时,县有关部门大力开展普查和宣传活动,通过搜索、记录、拍摄等方式,建立了完整的华热服饰档案,并加以妥善保存。

  最值得欣慰的是,贾兰本等这样一批70后、80后已自觉担当起民族文化忠实的传承者,他们扎根故土原乡,汲取民族文化精髓,在保留民族服饰的原生态方面做着自己的努力,而这样一份努力,既保留了藏族以民间信仰为特点的传统民族文化,也为研究华热地区民族世界观和生活状况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在民俗学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有关对华热服饰的记述原本该就此打住,但临行前笔者与贾兰本的一段对话却饶有意味,不妨记录如下:

  笔者:我注意到,卓玛最精美的盘绣是隐藏在衣领下面的,领子上缝制的却是一般能在商店买到的绸缎,这很可惜呀!你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能不能改良一下,把最好的手艺展露在衣领上?

  贾兰本:我们华热藏族长期处在比较封闭的大山里,衣着上受外界影响小,所以原始的服饰文化得到较完整的保留。如果我改良了,老人们肯定不乐意啦!

  但是,华热服装的衣领为何会如此做工,贾兰本却没有给出答案。

  翌日,门源朋友马成云带领我们去看门源出产的神骏青海骢,在岗什卡雪峰辉耀下的鸳鸯花海,笔者适才从这位门源通口中知晓:从前,古老的华热藏族以皮质、毛质为服装的主要材料,他们视白色为吉祥,所以服饰在追求多色彩的同时,特别看中白色,在祭山等活动中,穿戴白尖顶毡帽,白羊毛褐衫,白裤子,本色牛皮靴。

  由此不难想象:从前华热人的衣领上,洁白的羔羊毛团团飘逸,于华美富贵中,营造出宁静与厚重的民族风格。

  而那些流传百世、精美绝伦的藏族盘绣,只得委屈地隐逸于衣领的下面,只在热烈的盛典、朝山的大会,姑娘媳妇们穿戴一新,相互翻看,暗自斗技。

  民族服饰历来被看作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活态传承和民族灵魂的载体,华热藏族服饰经过千年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从而体现出华热藏族世代传承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包容、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这,应该是身居林莽的华热人对人类文明的一份倾情奉献。(兰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