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院,一座凉亭,七八名土族阿妈端坐在长椅上,手拿银针娴熟地绣着腰封上的太阳花。这是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新村盘绣园内的场景。
传统技艺派上大用场
“一根银针两线间,上下盘缝天工现”。这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盘绣,也是土族阿妈一生的必修课。
51岁的土族阿妈张卓麻什姐是五十镇居民,自幼就和母亲学习盘绣,35年的绣龄让她练就了娴熟的盘绣技艺。“我们从小就学,土族姑娘的嫁妆都是自己一针一线做出来的,可是现在的小女孩做这个的少了。”张卓麻什姐告诉记者,以前向游客卖一些盘绣,因为花色不好、数量太少、销路单一等因素,能卖出去的并不多,产生的效益也只够妇女们买些日常用品。
“没想到,如今用传统的盘绣技艺能增加家庭收入。”一旁的土族阿妈包兰索什姐用银针娴熟地在绣品上绣着八宝图。她说,自从成立了土族盘绣合作社后,农闲时,村里的妇女不仅有事可做,而且通过盘绣,收入也比以前增加了不少。“包兰索什姐告诉记者,仅去年一年,通过合作社,她的收入就达到一万七千多元。
互助金盘绣土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产品设计负责人吴成绩介绍,互助县共有632名绣娘在公司建了档案,其中,绣娘145名,贫困户93户。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在威远镇、丹麻镇、五十镇、东沟乡等乡镇创建了基地、发展绣户,和绣户签订订单协议,统一材料,统一纹样,统一制作,统一销售,计件结算。2017年在省妇联的支持下成立“妈妈制造”合作社,结合文化扶贫工作,在五十镇班彦村、丹麻镇桦林村、东沟乡年先村共接“妈妈制造”唯品会订单5400件,收入达27.84万元。
土族盘绣搭上电商车
一片腰封便要花费阿妈们两三个月的时间,通过上百个工时的手工制作,其手工艺之复杂任何机器也代替不了。然而,在市场上的售价却只有一百多元。如何让这些独具民族特色的盘绣得到外界的认可?
省妇联通过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将由唯品会打造的唯爱工坊电商扶贫平台带到了互助。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让古老的非遗也跟上“互联网+”的步伐,互助盘绣开辟“互联网+非遗”传统结合的新方式,在一些知名电商平台,点点鼠标就可以购买到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
“把民族手艺文化带出大山,更多绣娘不用再外出打工,靠这门熟悉的手艺可以生活得更好。”包兰索什姐自豪地说,带着精美的盘绣产品,不仅走出了省门,还走出了国门,真正过上了“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养活家”的日子。
手工绣品与国际时尚牵手
在盘绣园大大小小的展架上,摆放着几十种不同类型的盘绣作品。小到鞋垫,大到盘绣长卷作品,每一个针脚都被赋予了美好的期望,每个图案都跃动着民族与时尚的碰撞。
“由唯品会打造的电商公益平台‘唯爱工坊’为阿妈们的产品提供免费包装、技术、运营、传播、配送等支持并将专场收入全部返给这些土族阿妈们,让她们获得可持续的收入。”青海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秘书长姚阳说。
为了让古老的盘绣和新时代更好融合,省妇联组织又邀请国际知名设计师张肇达加入到“妈妈制造”公益活动当中,将土族盘绣的元素加入到服装、箱包、装饰品等当中,时尚服装中融入民族手工特色,这一举措不但能增加盘绣的销量,同时也向全世界展示了青海省独特的民族手工艺文化。(范程程 索南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