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之外
赛场外的精彩
传统的手工藏袍制作展示。
8月16日,第六届省民运会赛场之外正举行着一场藏族服饰工艺技能比赛活动。
随着悠扬的乐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响起,海南藏族自治州文化传媒广场上,穿着安多藏族服饰的模特迈着轻柔的步伐在舞台上展示着安多藏服的华丽与高贵,服饰上美丽的藏绣花纹和装饰品,向人们展示着民族服饰独特的风格和悠久的历史。
“藏族服饰是在特有的地理环境和长期劳动过程中创造的,有200多个种类,而安多藏族服饰在青海境内就有13种之多,服饰多以羊皮为主料,是藏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部分。”海南州群艺馆非遗部主任旦正才让自豪地说。
“现在很多皮袄都是机器做出来的,虽然产量大样式多,但还是比不上手工做的精美和舒适。”在“藏族服饰”工艺技能比赛现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伟东,正在用一根松木不停地揉擀着一张羊皮,这是制作藏皮袄的第二步骤,整个皮袄制作完成要进行洗皮发酵、揉擀、裁剪等7道工序。伟东告诉记者,完成一件上等的藏式皮袄需要二十多天,每一道工序都是近千年制作经验的沉淀。
“我们这里和赛场上不一样的是,他们是竞技比赛我们是技艺比赛。一样的是,都在展示民族传统文化。”银匠刘文强说。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文强15岁开始跟着父亲学习银饰制作工艺,20岁开始制作藏族服饰上的银饰。眼下他正用小铁锤敲打的是叫做“银洞”的藏饰。他告诉记者,100多克的白银经过融化、塑形后,再敲打出藏族饰品常见的花纹和造型,一个银饰才算完成。银饰上将近100个不足5毫米的图案和造型,每个都是刘文强一点点敲打而成的。
“温度高了花纹和造型容易走样,温度低了层次感受影响。敲打重了容易砸穿,力度小了效果不好。”刘文强告诉记者,一件饰品最快的也要一天时间完成,之所以始终坚持手工制作是为了传承一门古老的技艺。(李兴发)
花 絮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8月16日,第六届省民运会赛场外,海南藏族自治州第三届藏族服饰文化艺术节暨藏族服饰博览会正在举行。来自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代表队的12名演员刚刚结束表演,就在舞台旁被观众团团围住要求合影,一时间好不热闹。
今年21岁的刀吉草家在夏河。刚刚走出校园不久的她第一次以模特的身份站在舞台上展示民族服饰。面对热情的观众,刀吉草有些害羞,每当目光与镜头相遇,总会轻轻地低下头。
“刚刚在舞台上太紧张了,有好几步都走错了。”刀吉草一边腼腆地笑着,一边告诉记者,语气中有些失落,很显然,对于自己的表演,她有些不太满意。
直到拍照的观众们都回到舞台前观看下一个节目,刀吉草和同伴们才往后台走去。“早上时间太仓促了,都没有吃早饭。”同行的拉姆从包里拿出了一瓶水和一包方便面,靠着墙吃了起来。此时的她没有了舞台上的那种紧张,整个人显得轻松很多。“我是在文化馆上班,今天也是第一次当模特。刚刚大家围过来拍照,还真有些不好意思。”拉姆说着笑了起来。
海西代表团的14名成员都来自天峻县,和甘南的娘子军不同,这个队伍中还有不少男模特。对于刚刚大家在舞台上的表现,领队春梅十分满意。“我们来这儿的目的就是展示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嘛,是一次很好的交流、学习的机会。”
“我能给你们拍张照吗?”说话间,又有一名热情的观众走到舞台旁提出了自己的请求。
“来,大家过来站在一起!”春梅笑着召集了自己的同伴,在镜头前留下了最美的微笑……(咸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