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被艺术浸染过的土地。
地处青海、四川、甘肃三省交界处的黄南藏族自治州隆务河谷,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叹为观止的热贡文化艺术,它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艺术中的一支瑰丽奇葩。
2008年8月,文化部批准设立了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我国继闽南、徽州之后设立的第三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整个文化生态保护区面积1.2万平方公里,保护范围以同仁县隆务河流域为核心,辐射尖扎、泽库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是中国第一个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是文化中国建设在青藏高原乃至整个中国西部浓墨重彩的一笔,显现出热贡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身处高原的青海人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激励着每一位文化艺术工作者用高度的文化自觉,保护、传承、发展好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由此激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来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创新、超越与发展。
1.
金色谷地,文化生态资源得天独厚。
热贡文化由生活在隆务河流域的藏、汉、土、回、蒙古等民族共同创造,包括唐卡、壁画、雕塑、堆绣、藏戏、於菟及传统曲艺、民间传说、民间歌舞、藏传佛教文化、民俗风情、建筑形态等。热贡文化与昆仑文化、三江源文化、河湟文化共同构成了青海文化的四大体系,是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省上成立了青海省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领导小组,专题研究和解决保护区建设的重大问题。
2010年2月,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高规格编制了《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国家文化部投资7000多万元非遗保护资金,省、州政府筹资5000多万元用于保护区建设。组织开展非遗项目抢救性保护,从历史渊源、学术价值、传承规律等方面加强热贡文化的研究,出版发行《神秘的热贡文化》、《热贡艺术》等20多种理论研究书籍。
批准设立非遗传习中心28个,每年培训热贡艺人超过1500余人次。分别在青海民族大学、黄南州职业技术学校和同仁县部分中小学开设热贡艺术专业和课程,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设立文化发展基金,投资1.2亿元兴建了热贡艺术博物馆,进一步加强了热贡艺术的保护、传承、展示、宣传工作。
目前,“热贡艺术”“热贡六月会”“黄南藏戏”“土族於菟”“泽库和日寺石刻技艺”“同仁刻板印刷技艺”等已先后被列入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热贡艺术”和“藏戏”还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填补了青海无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空白。
到2016年底,活跃在文化生态区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共有13名,省级非遗传承人达22名,州级非遗传承人达59名。其中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6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9名、民间工艺大师16名、民间工艺师72名,逐步形成了在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之内的非遗保护传承人才队伍。
青海省及黄南州抓住天时、地理、人和,将热贡文化资源优势合理转化为经济优势。
2013年,规划投资7.7亿元的热贡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启动。园区分为文化展示区、艺术创作区、商业休闲区三大区,目前正逐步建设实施。目前,按照项目规划,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全部完成,建筑面积达11340平方米的热贡文化艺术创作销售基地主体工程建成,热贡文化广场、热贡艺术会展中心、民俗演艺广场等项目正在实施当中。
在同仁县吾屯下庄,432户村民就以土地入股、集体投资和村民自筹等方式投入园区1亿多元,打造集创作、展示、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热贡艺术传习创作销售基地。整个热贡艺术生产性保护发展呈现出繁荣景象。
2.
金色谷地,春潮涌动。
在保护传承发展热贡文化过程中,政府统一规划、积极做好热贡艺术生产性保护方面的引导,培育扶持了一批文化企业和热贡艺人,成为带动热贡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
2006年,国家级非遗项目热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娘本率先投资400万元,在吾屯村建立了热贡画院,招收学生,培训唐卡绘制,并承办与热贡文化相关的各种交流活动。
2013年,扎西尖措、曲智两兄弟创建了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的龙树画院,近年来培养出320多名画师,除了周边村庄贫困农牧户的孩子之外,还有不少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学徒。吾屯村非遗传承人尕藏以热贡神笔唐卡艺术有限公司为依托,每年都组织120多名当地艺人走出去,到四川、甘肃、山西等地从事唐卡、彩绘、泥塑等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带头致富人。现在,他带出去的农民工每人每年平均收入在5万元以上,在带动当地群众增收的同时,还培养了有一技之长、能专门从事文化产业的农民工520多人。
通过培育和扶持,热贡艺术中的唐卡、堆绣、雕塑、石刻等品类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近几年,黄南州热贡民族文化宫职业培训学校累计投入600多万元,每年招收贫困家庭孩子学习唐卡绘画,学生通过学习绘画技艺,正在改变着自己的人生和命运。
年都乎乡尕沙日村多年从事石雕技艺的先巴加和专门从事泥塑工艺的尕藏才让,都是当地有名的工艺大师。他们凭借自身的技艺,不但自己发家致富,而且投资办厂,以产业化的方式,带动周边农牧民通过热贡文化产业脱贫致富。尕藏才让组建了以泥塑、铜雕为主的黄南尕藏热贡文化有限公司,现有员工100多人。热贡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西合道、斗尕、更登达杰、阿吾、仁青加、罗藏旦巴、夏吾角、桓贡、扎西尖措等,都以各自的经营方式,培养热贡文化人才,带动文化产业发展,为热贡艺术的保护、传承、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黄南州通过“传、帮、带”,培养了大量唐卡、堆绣、木雕、石刻、“六月会”等非遗人才,黄南州涉及热贡艺术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从业人员增加至20000余人,在加强非遗保护、传承技艺、拓宽就业渠道、增加非农收入、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到2016年12月,全州文化产业经营户达320家,文化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文化产业收入达6.5亿元。
3.
金色谷地,品牌兴起。
目前,黄南州以发展壮大文化企业、培育创新文化品牌和建设运行展示平台为主要内容,加快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推动形成了以热贡文化展示、热贡艺术品销售、藏戏表演、民族餐饮等为主要内容的“热贡文化品牌”。
通过举办唐卡艺术品博览会、热贡艺术节,组团参加在北京、天津、上海举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以及在法国巴黎举办的“奥奈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一些大型展会,拓展宣传空间,提升热贡文化品牌效应,推动热贡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
目前,热贡画院、青海仁俊热贡艺术有限责任公司、龙树画苑、石源石材工艺品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已走出了青海,在内地和国外已有一定的美誉度,发挥出了龙头企业的作用。还有一批小微文化企业在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的大力支持下,已经逐步发展壮大,完成了从“家庭作坊式”到现代文化企业的华丽转身,在青海省文化产业市场中占有了一定的份额。
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青海省内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最为集中的地区,是文化旅游资源的富矿区。巧合的是,它正好位于兰州——西宁经济区和“大九寨”旅游经济圈的过渡地带,是青海省连接西南大市场的战略通道,国家已将黄南州纳入到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核心区域进行重点扶持。
目前,西宁至同仁高速公路已经开通。即将开工建设的西宁至成都铁路将从黄南经过。有利的区位和交通网络,将会产生明显的“通道经济”效益,促进保护区内的经济、文化、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4.
金色的谷地,金色的畅想。
在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热贡文化发展面临千载难逢的重要历史机遇,目前,省、州、县都出台了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意见及具体措施,全州上下形成了共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劲头十足。
“十三五”期间,黄南州确定文化建设投资力争达到30亿元,以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为统领,以“五大基地”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坎布拉景区为核心,建设坎布拉生态旅游文化保护体验基地;以同仁县热贡文化产业园区为抓手,建设同仁热贡艺术传承发展基地;以泽曲、优干宁镇为中心,建设河泽游牧文化示范基地,加快实施昂拉千户庄园红色文化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努力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合沿黄特色城镇发展,加快游客服务中心、体育场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大旅游要素市场的培育力度,着力打造沿黄高原休闲养生基地。
黄南州正在依托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建设,大力推动热贡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构建热贡文化产业集聚区。着力打造五彩神箭、热贡唐卡、泽库石刻、河南那达慕等品牌,形成“一区四品”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把文化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起来,延续城镇、乡村历史文脉,承载文化记忆,建设有文化印记、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特色文化名城、特色小镇和传统村落。
黄南州还全力推进同仁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着力打造文化一条街、唐卡一条街、藏餐一条街等具有鲜明主题的文化商贸旅游购物街区;办好唐卡博览会、文化旅游节、那达慕盛会、热贡六月会、五彩神箭国际邀请赛等品牌节庆活动,不断拓展文化市场,拓宽就业渠道,把特色文化产业打造成富民兴州的支柱产业。积极打造10个年产值超过一千万元的文化龙头企业,100个产值超过一百万元的文化中小企业,形成具有黄南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实现全州文化产业人数按年均20%的增长率增长,到2020年文化产业收入达到12.6亿元。扩大资源优势,进一步把热贡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真正做到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积极推动黄南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佩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