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族服务 / 民族事业 / 民族教育

英木措:根植民族语言的种子

来源: 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 2017-02-24 10:04    编辑: 马燕燕         

  英木措,海晏县西海民族寄宿制学校的一位蒙古族教师。她有一头乌黑的长发,时常穿着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走在街头引来众人的目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相识往往依靠一些先进的传播工具。记者认识英木措老师,就是通过微信平台这一媒介。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有一个自愿学习蒙古语的微信圈,这里面有老人也有孩子,有政府官员也有普通牧民,认识或者不认识的人,通过这一交流平台,学习本民族的语言。英木措就是很多人未曾谋面的老师,每天通过语音给大家免费教授蒙古语。一年多来,很多人在她的带动下,掌握了很多日常用语。尤其是一些小学生,相互之间用蒙古语交流已经不成问题了。

  学习和掌握基本的蒙古语,对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工作来说无疑有巨大的帮助。这一点,英木措体会极其深刻。因为,从民族语言当中,可以了解更多的青海地方历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上个世纪70年代,英木措出生于海晏县哈勒景乡。这是蒙古族较为聚集的一个地方,也是民族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一个区域。从小就在草原上长大的她,接受着民族文化的熏陶。然而,没想到有一天她会走出大山,更加系统地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

  1994年,英木措考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民族师范学校,成为了蒙语班的一名学生,开始系统学习蒙古族文字。四年学业完成后,她被分配到了哈勒景乡最远的一个教学点,开始给学生教授民族语文课程。从当初学校中的16名孩子,到最后她离开时的六十多名学生,英木措给这些孩子心目中种下了一颗颗民族的种子,而且渐渐生根发芽。

  “党和政府培养了我们这些母语教师,我们就应该用所学的知识来教育更多的孩子们。让他们了解民族文化,知晓传说故事,懂得历史脉络,把母语传承和延续下去。”英木措说。

  作为一名国家培养的少数民族教师,英木措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虽然不能惊天动地,却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老师,巴格西。再见,巴也是塔。”

  从单纯的词汇,到简单的问候交流,很多的学习者被蒙古语的魅力所吸引。学习者当中的很多人都是当地的蒙古族,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淡忘了民族语言。然而,今天他们不仅自己学习,还带着孩子们一起学。本民族相互见面,尽量使用民族语言来交流,立刻感觉亲近了许多。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世界本身就是由不同民族的多元文化组成的,世界的本质就是多样化,而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尊重自己的文化,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才能获得文化在世界上的生存权。

  前不久,《人民日报》曾发文称:“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代代相传的载体,是打开沟通理解之门的钥匙,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纽带。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是一件大事,关系民族发展、国家繁荣和社会稳定。”

  英木措虽然说不出这些大道理,但她是这一精神的践行者。作为一名不求任何回报的蒙古语老师,让她欣慰的是学习母语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像海晏县委党校拉毛等有较好文字功底的老师,也加入到了这个群体中,为大家无偿教授。她们,将民族语言的种子根植于每个学生的心田。

  这些天,青海蒙古族研究会表彰了多名优秀学员,大家的积极性更加高涨。

  在我国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长期以来各民族形成了一种自觉尊重其他民族、其他语言的社会风尚、公共道德。新的时代条件下,这一优良传统理应得到发扬和光大。(祁万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