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生服务  /  聚焦民生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徐 律 娜美其    发布时间:2025-11-24 10:04    编辑:张丽娟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业,更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必须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为此,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并进行了系统谋划。如何在深刻认识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意义及发展形势基础上,走好人口高质量发展之路便成为当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议题。

  深刻认识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人口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创新驱动增长方式转型的内在要求。在当前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过去单纯依赖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增长模式已不适应由各类技术、要素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人才素质成为高质量发展新的基础。即通过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教育体系、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全民健康水平,能够有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将丰富的人口资源转化为科技自立自强、产业转型升级的人力资本。当广大劳动者知识储备、能力结构与创新意识能够紧密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时,中国经济的韧性、活力与可持续增长便获得了根本保障;人口高质量发展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口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关注宏观层面的人力资本积累,更要着眼于每一个人的生活福祉与素养提升。这便意味着要有公平的社会环境,在保障人人享有普惠优质教育、医疗、就业及养老服务下,探索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准确把握当前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态势。人口素质的持续提升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21年,接受高等教育人口超过2.5亿,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超过50%。这一深刻变化标志着我国正在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与此同时,人口健康水平显著提升,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这种由教育、健康共同驱动的人口素质的全面提升,正在重塑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素禀赋结构,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人力资本基础;人口流动与分布正在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形成新的互动关系。202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7%,人口持续向城市群和中心城市集聚,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区域的人口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部分省份人口出现回流。这种人口空间布局的动态调整,既反映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进展,也对进一步完善人口发展战略提出了新要求。当然,如何通过制度机制创新促进人口有序流动、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动态平衡,就成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走好人口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实践要义。推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要求我们超越单一经济补贴思维,构建覆盖婚恋、生育、养育、教育全链条制度体系。通过完善育儿补贴与税收优惠、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落实生育休假制度、推进住房政策向多孩家庭倾斜等系统性举措,以降低家庭生育成本。同时,要加强婚恋观念引导,培育积极健康的生育文化,形成政策支持与社会氛围良性互动的生育友好环境,为维持适度生育水平、优化人口年龄结构奠定坚实基础。

  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实现全体老年人老有所养。加快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以失能老年人照护为重点,增强居家、社区、机构等不同服务形态的失能照护能力,推动失能照护资源向城乡社区和老年人家庭延伸。加快补齐农村养老短板,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盘活闲置资产发展互助养老服务。同时,要着力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逐步缩小不同群体、地区间的养老金待遇差距,发展中青年全生命周期的财务规划,鼓励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为老年人构建稳固的养老保障网。

  优化人口空间布局,促进区域人口协调发展。其关键在于在遵循人口流动客观规律基础上,推行差异化人口和劳动力流动引导策略。一方面,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人口承载力,健全与常住人口挂钩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确保新市民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对人口流出地区要推进集约发展,优化公共服务布局,培育特色产业,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动态平衡。通过构建与区域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口分布格局,将人口流动压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力。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