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黎晓刚 摄
清晨的阳光漫过湟水河畔的树梢,西宁市城西区老巷里,78岁的张大爷走进了爱老幸福食堂,老伙计笑着递来热茶:“今天的杂粮粥熬得又软又糯,配着爽口小菜正合口,还有你爱吃的豆沙包刚出锅。”同一时刻,残疾人李姐借着透亮的晨光整理房间,窗边的智能电动窗帘轻轻拉开,暖意洒满全屋,社区康复师拎着康复包敲门而入:“今天咱们接着练上次教的抬手动作,循序渐进效果才好。”午后的北川河畔,健身步道上满是惬意的身影,年轻人戴着耳机慢跑,老人们伴着鸟鸣打太极,不远处的体育场馆里,青少年篮球训练的呐喊声透着蓬勃朝气。傍晚时分,城北区的王阿姨接过工作人员送来的米油和常用药品,顺手把刚煮好的洋芋塞给对方:“尝尝鲜,多亏你们常惦记着我,有啥困难都能第一时间帮衬。”
这些散落街巷的日常片段,没有刻意编排,却藏着西宁最真实的幸福质感。这座高原古城,始终以“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担当,将民生幸福刻进发展年轮。
养老有靠:银发岁月尽显温情
“以前一个人在家,做饭嫌麻烦总凑合着,现在下楼就是爱老幸福食堂,热菜热饭天天不重样,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吃完还能和老邻居唠嗑下棋,日子舒心多了!”张大爷的感慨,道出了西宁众多老年人的心声。作为全省老年人口最集中的城市,西宁60岁以上老人占全市常住人口近五分之一、全省老年人口的一半,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现实,让“让银发群体安享晚年”成为幸福西宁建设最温暖的注脚。为回应老年群体期盼,西宁搭建“规划+扶持+标准”政策框架,《西宁市“十四五”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形成衔接有序的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获国务院通报激励。如今,“1+7+N”三级养老服务体系遍布城乡:1个市级指导中心统筹调度,7个区县级示范基地辐射带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主城区全覆盖,农村地区投入2.4亿元建成483个“互助+自助”老年之家,让老人们“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全市32家养老机构拥有总床位5330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超九成,满足失能、半失能老人专业照护需求。
贴心服务让晚年生活更有质感。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补贴标准持续提高,60周岁以上困难老年人月补最高210元,80岁以上老年人月补最高120元。专业社会组织为6.1万名特殊困难老年人开展综合评估,量身定制助餐、助洁、助医服务,2025年累计服务达62万人次。适老化改造、821支家庭医生团队上门服务、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全覆盖。
救助有力:兜底保障温暖民心
“去年生病后没法上班,家里没了收入,上有老下有小,心里慌得没底。没想到社区干部主动帮我申请低保,没过几天就批下来了,每月能领763元补贴,逢年过节还送生活物资,真是解了燃眉之急!”城北区王阿姨的感激,是西宁“1+8+N”兜底保障大救助体系的生动写照。
五年来,西宁社会救助实现从分散救助到综合救助、生存型救助到发展型救助的跨越。低保标准逐年提高,城市低保从2021年每月675元提至763元,农村低保从每年5184元增至5736元,累计发放救助资金超19亿元,“应保尽保、应救尽救”落地见效。通过“五个百分之百全覆盖”动态监测机制,工作人员摸排15.3万人次困难群众,5.89万人次符合条件者及时纳入保障,不让一个人掉队。
救助既要“兜底”更要“赋能”。西宁在全省率先开展城镇精准帮扶,为0.55万名困难群体发放补助445.31万元;针对贫困家庭大学生实施学费和生活费双重资助,4611名学子累计获得6646.64万元资助,守住教育脱贫底线。65条救助政策清单化公示,“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让救助服务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体育惠民:活力赋能健康底色
“以前健身要跑老远找场馆,锻炼难坚持;现在小区有健身路径,家附近十分钟就是健身步道,沿途有休息长椅和饮水设施,周末去体育馆打球费用也实惠,太方便了!”市民李先生沿北川河畔步道慢跑时的畅快,正是西宁体育惠民的生动缩影。
“十四五”以来,西宁加大体育设施建设投入,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53平方米,较“十三五”末期增长26.5%。全市建成各类体育场地超7000个,总面积627.05万平方米,配备健身路径2046个,健身步道绵延673公里,60个学校及社会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构建起多层次全民健身设施网络,满足不同群体健身需求。
品牌赛事点燃城市激情。全国首个高原全程马拉松吸引5个国家、30多个地区的1.7万名选手参赛,跨省参赛者占比超44%。赛事期间接待游客50.4万人次,实现旅游花费6.05亿元,拉动关联消费1.4亿元;联动80余家商户推出优惠,重点商圈客流量同比增加12.78%,营业额平均增长20.1%,“以赛引流、以赛促销”成效显著。
如今,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超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活跃在基层,成为科学健身“引路人”。从社区广场舞、太极拳到赛场马拉松、篮球赛,多样化活动满足不同年龄群体需求。
残障关怀:温情赋能点亮人生
“以前家里门槛、灶台不方便,出门费劲,现在经过无障碍改造,门口没了门槛,厨房有适配橱柜和智能电灶,社区还常组织活动,我能常出门交流,日子越来越有滋味了!”湟中区李阿姨的舒心笑容,是西宁残障关怀的真实写照。
“十四五”以来,西宁残疾人康复服务实现全覆盖,2022年起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和辅助器具适配率均达100%,对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实现“应救尽救”。每个县区至少建成1所残疾人康复中心,社区康复资金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600元,基本康复服务纳入医保并实现跨省结算,让残疾人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服务。
无障碍改造让生活更有尊严。西宁累计投入1129万元,为1857户残疾人家庭实施“一户一方案”个性化改造,适配橱柜、护理床、智能设备等,降低居家生活难度。
“十四五”期间,全市组织各类残疾人专场招聘活动104场次,投入资金1100余万元开展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5700余人次,帮助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累计完成残疾人新增就业、再就业4700人次。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幸福食堂的热香到救助物资的暖意,从健身步道的活力到无障碍改造的贴心,西宁的民生幸福藏在烟火气里、落在实事中,这座高原古城用五年深耕,交出了厚重温暖的民生答卷。
(来源:西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