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生服务  /  聚焦民生

黄河畔藏“甜蜜” 绿水间蜂鸣欢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杨红霞 张多钧 才贡加 潘昊 张富昭    发布时间:2025-11-18 10:17    编辑:马秀         
1陈振华查看蜂箱内的中华蜂。

  三代养蜂,陈振华不仅让自己成为了养蜂技艺的传承人,也致力于把中华蜂养到青海各地。

  暮秋的贵德,黄河水潺潺,空气中弥漫着甜香。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青海青藏华峰中蜂蜂业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一瓶瓶蜂蜜正被打包发货。然而,这份“甜蜜”的源头,来自蜂场——公司董事长陈振华正徒手打开的蜂箱,成千上万只中华蜂在他身边飞舞,他却安然自若。对于陈振华来说,这些小小的中华蜂,不仅是家族三代的传承,更是一项关乎生态平衡和乡亲致富的“空中农业”。

  “你看这就是中华蜜蜂,也叫土蜂,个头比较小,是本土物种。我们所食用的1300多种食物中,其中1100种离不开蜜蜂授粉。”作为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的陈振华,喜欢用专业的知识普及小蜜蜂的大作用。

  大学四年级时,受家中父母养蜂的影响,也抱着对养蜂研究所的好奇,陈振华进入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实习。期间,陈振华不仅学习到中华蜜蜂在我国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还了解到中华蜜蜂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

  “一想到父母饲养的、我从小看到大的中华蜂可能灭绝,那个独特的基因片段将永远消失,我就坐不住了。”陈振华说。尽管手握录用通知书,他最终还是遵从了内心的召唤。

  “父母反对,觉得把我送出去上大学,将来能有个稳定的工作,结果我又跑来养蜂了。”决心已定的陈振华用不妥协的态度换来了父母的松口,代价是要在蜂厂里待一个月,吃一吃养蜂的苦,受一受蜜蜂的蜇。这一个月,在陈振华的记忆里是被蜜蜂蜇得厚厚的嘴唇,肿起来的眼睛以及学到手的养蜂手艺。终于,获得家庭“准入证”,陈振华的事业才算真正起步。他很快发现,仅有热情还不够,传统的养蜂方式效率低下,中华蜂的保护和产业化必须依靠科技。

  “我们和国内外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全基因组变异分析,首次发现贵德中华蜂作为青海的代表蜜蜂资源,在遗传分化上已达到亚种水平。经过多年研究,我们掌握了大量资料,准备对青海中华蜜蜂的亚种资源进行认证,如果能认定下来,也是对当地品种资源的一份贡献。”

  为了更好地保护本土的蜜蜂资源,相关部门在贵德建立中华蜂青藏高原闭锁繁育保护区,保证青海中华蜂这一地方亚种不与外来蜂群杂交,保持原有基因纯度,避免优良基因型流失。

  “像我们平常能见到的大片经济作物附近的蜜蜂,一般都是意大利蜂,是西方蜂种,采集力强、花粉产量高。虽然中华蜜蜂蜜囊小,花粉产量较低,但它能在高海拔地区采集零星蜜源,采集山花、野花,只要开花,就有它的身影。”陈振华说中华蜜蜂有“绝不落下一朵花”的生物学特性,他们的中华蜂一般都养在3000米的草山上,蜂蜜品质也由此而来。

2车间内工人正在包装蜂蜜。

  凭借好品质,在2015年韩国大田举办的第44届世界养蜂大会上,陈振华的中华蜂蜜获得蜂蜜类国际金奖。好蜂蜜得到了认证,也让陈振华的养蜂信心越来越足。

  功夫不负有心人。陈振华实现了三王(蜂王)同箱,单箱产蜜量由20斤增加到220斤。而由他的团队设计开发的智能蜂箱,能实时监测蜂场风向、蜂箱位置、温湿度及噪声环境参数等数据,协助养蜂人员远程掌握蜂箱内部环境信息,实现养蜂从批量检查到精准预警、从频繁开箱到必要开箱、从频繁取蜜到取封盖蜜,让单箱蜂蜜产值提高30%,总体生产效率提升80%。

  陈振华这样形容养蜂产业: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不与畜禽争饲料,是非常好的乡村振兴产业,是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绿色低碳的空中农业。

  而陈振华也致力于让更多人通过养蜂来挣钱。从2016年起培养当地村民成为农村专业技术型人才,带动贵德县常牧镇斜麻浪村和周屯村502户共计1836名村民脱贫,户均年收入增加1.2万元。通过产业化经营,用“企业+基地+养蜂大户”联合体,实现蜂群数量由500群扩展到5000群,提高了十倍生产力。

  他还在贵德、泽库、尖扎、大通、湟源等县开展中华蜂养殖推广工作,希望能逐步形成沿河湟谷地中华蜂产业带。

  如今,以贵德为示范点,陈振华的“企业+基地+养蜂大户”养蜂模式相继在泽库、同德、贵南等地发展开来。自己养殖的蜜蜂也从最初的20多箱发展到近万箱;公司规模也从最初的小作坊搬到如今占地53亩的工区,产值稳定在3000万元。

  从守护一个濒危的物种,到打造一个绿色的产业,陈振华用十四年的时光,酿就了一份独特的“甜蜜”。这份甜蜜,是实验室里攻克的技术难关,是高原草山上收获的优质蜂蜜,更是上千户牧民增收后脸上的笑容。他说,他的梦想很简单:让中华蜂的嗡嗡声,永远回荡在青藏高原的青山绿水间,成为一首永不落幕的乡村振兴协奏曲。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