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生服务  /  聚焦民生

守团结幸福家园 走共同富裕之路
——西宁市荣获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个人故事集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徐顺凯    发布时间:2025-11-17 10:08    编辑:马秀         

  在娘娘山脚下,有一个今非昔比、欣欣向荣的小山村——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甘树湾村,全村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努力成为党建引领班子强、产业发展活力足、民族团结一家亲、基层治理平安稳的大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先后荣获乡村振兴省级示范村、省级文明村、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多项荣誉。

  甘树湾村立足高原冷凉气候这一独特资源禀赋,创新“12345统种共富”发展模式,通过土地入股,集约整合土地1003亩,规模化种植菜心、甘蓝、豌豆尖等优质冷凉蔬菜,积极打造“统种共富”工坊,培育“甘湾蔬韵 睦邻共富”示范品牌,建成“统种共富”产业基地,让冷凉蔬菜成为串联南北、富民强村的“新引擎”。“瞅准冷凉蔬菜外地市场反季节需求,引进先进种植技术,用‘飞地合作’把大通蔬菜送出去,今后将全面推广‘育、种、加、销’全链条,让更多村民分享产业红利。”景阳镇党委负责同志谈及未来满眼期待地说。

  甘树湾村创办全省首所“全国共享农民田间学校”,以农田为课堂,以实践为教材,致力于培育有技术、懂经营的新型农民,累计开展各类培训800人次,“统种共富”的队伍日益壮大,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快速成长,有效解决了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为当地“统种共富”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这所田间学校就是要让各族群众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角和受益者。”村党支部书记王生军介绍说。

  甘树湾村紧抓政策机遇,投资1154万元建成冷库,并配备全套冷链设备,有力解决农产品保鲜和深加工问题。50多岁的村民王生祥一边打包蔬菜,一边笑着说:“以前种地,除去成本没剩多少,现在土地流转每亩年补700元,打包快的话一天能挣300元,旺季每月能挣8000元,去年我和老伴在这挣了10万元,比到处打工强!”目前,甘树湾村已带动周边7个村的农户种植蔬菜,每年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9万元,带动150人稳定就业。

  在甘树湾村举办的乡村文化旅游节暨传统庙会现场,各族群众相聚在此,赶庙会、看演出、品美食、逛集市,点燃了村庄的“烟火气”。甘树湾村村民谢玉萍说:“节目好、美食好,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精彩的‘文化大餐’,真是太开心了。”如今的甘树湾村已蜕去旧貌焕发新颜,一批批惠农富民产业项目陆续实施,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在甘树湾村,村民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有‘蔬菜’在,夜里睡觉都踏实!”他们所说的“蔬菜”,并不是地里的作物,而是独具特色的群防群治队伍——“甘蔬尖兵”。甘树湾村通过“统种共富”链串联全村257户998人,探索“1441”群防群控模式,打造出“紫、黄、绿、白”四色治理矩阵,形成“网格联动、部门协同、公众参与、技术赋能”四级联动机制,绘就了一张覆盖全村的平安网络全景图。

  村民党大妈回忆丈夫突发疾病的经历说:“当时我慌得没主意,就敲开隔壁老王家的门,人家二话不说就叫上联防的几户,有的找车有的联系医院,及时把我丈夫送到医院救治。这十户联防,联的是人心,是咱庄稼人最实在的互帮互助啊!”甘树湾村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不仅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也守护了全村的平安稳定,更焐热了村民的心。“甘蔬尖兵”用田埂巷陌间的日夜坚守,诠释着“平安”二字的真谛,共同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平安篇章。

  (来源:西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