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生服务  /  聚焦民生

【家住黄河源】一顶黑帐篷 两条传承路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张富昭 张多钧 潘 昊 才贡加 杨红霞    发布时间:2025-11-07 10:19    编辑:张丽娟         
切桑卓玛和母亲合作编织。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环城东路的一间工作室里,来自廿地乡曲什纳村的75岁老人拉布吉正坐在传统织布机前,双手熟练地编织着牦牛毛线。乌黑的牦牛毛线在木梭的穿梭下渐渐成布,织机声声,宛如草原千年故事的吟唱。

  身旁,她的女儿切桑卓玛一边理线,一边讲述着这门伴随她成长的手艺。“小时候,整个草原上都是黑帐篷。”她的目光透着怀念,“在严寒的雪夜里,一顶厚实的黑帐篷就是生命的保障。”

  拉布吉是传统牧民的典型代表。在她那个年代,掌握黑帐篷制作技艺是牧民的生存必修课。从捻线、织布到搭建,每道工序都凝聚着世代相传的游牧智慧。然而,这门曾经不可或缺的手艺,如今正面临着传承的断层。

  令人欣慰的是,接过传承火炬的,是一位受过现代高等教育的年轻女性。切桑卓玛,这位青海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毅然回到家乡,成为黑帐篷制作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县级代表性传承人。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一个大学生要回来做这个。”切桑卓玛微笑中带着坚定,“在我看来,黑帐篷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我们游牧文化的根脉。”

  工作室里,时光仿佛被重新编织。母亲守护着古老的织造工艺,女儿则通过社交媒体向世界展示这项技艺的魅力。牦牛毛线团、半成品布料、传统工具,构成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生动图景。

  切桑卓玛敏锐地察觉到,虽然黑帐篷的实用功能在消退,但其承载的文化价值与情感记忆却在与日俱增。随着草原旅游的兴起,她看到了技艺转型的契机。

  她开始推动这项技艺走向市场,不仅制作完整的黑帐篷供旅游体验,还创新开发出用牦牛毛编织的箱包、纸巾盒等日用文创品。

切桑卓玛创新的文创产品。

  “搭建黑帐篷确实是个力气活。”切桑卓玛描述,“每根木杆的固定、每块布的张力调整,都需要相当大的体力。传统观念认为这是男人的活,但我和阿妈证明了,女性同样能传承这项技艺。”

  去年,切桑卓玛的产品登上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的展台,让这项高原技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随后成立的公司,依托青海牦尔娃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生产订单,已带动12人就业,月均工资3000元。

  在切桑卓玛看来,母亲那一代是“为生存而技艺”,而她则是“为传承而创新”。这种理念差异体现在对技艺的理解上:拉布吉老人坚持每个传统细节,认为“帐篷的密度、线的粗细都关系到防风防雨的效果”;切桑卓玛则在保持核心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保护不等于故步自封,传承更需要与时俱进。”切桑卓玛积极拥抱互联网,通过直播和短视频传播非遗。在她的直播间里,既能欣赏传统织造工艺,也能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

  然而,创新之路并非坦途。如何在市场化中保持技艺的本真?如何在创新中守住传统的精髓?这些都是切桑卓玛每天都在思考的课题。“每次开发新产品,我都会请教阿妈,确保不违背传统工艺精髓。同时,我也会向她介绍现代市场的需求,促进相互理解。”

  正午的阳光照进工作室,拉布吉老人手中的牦牛毛线泛着乌亮的光泽。隔壁房间,女儿切桑卓玛正在准备晚上的直播。两代人的身影在这方空间里交汇,编织着古老技艺的现在与未来。

  黑帐篷,这个曾经在草原雪夜中守护生命的居所,如今在一对母女的共同努力下,正以新的形式延续着它的生命。在泛共和盆地,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见证着:真正的传承,既需要坚守传统的匠心,也需要拥抱创新的勇气。两条传承路,最终都通向文化的延续与新生。

  (摄影:记者 张多钧 杨红霞 才贡加 潘昊 实习记者 张富昭)

  (来源:青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