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  省委  |  省人大  |  省政府  |  省政协
藏文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无障碍阅读  |  进入关怀版   
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省人民政府网  /  民生服务  /  聚焦民生

【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驻村9年,让深山牧业村 蜕变为“幸福村”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刘程锦    发布时间:2025-11-07 10:19    编辑:张丽娟         
王占魁(左)正在查看农作物长势。刘程锦 摄

  深秋,正午的阳光洒满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仙米乡德欠村的文化广场。70岁的藏族老人贾才郎什吉端着热腾腾的奶茶,坐在村里幸福食堂门口晒太阳,嘴角笑出了皱纹:“这广场、这路灯,都是王书记跑断腿给咱们建的。以前哪敢想,咱这深山沟里也能有这么好的日子!”

  老人口中的“王书记”,正是德欠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占魁。自2017年驻村至今,这位皮肤黝黑、裤脚常沾泥土的汉子,用9年时间走遍村子的沟沟壑壑,把一个人均收入不足4000元的牧业村,变成了年集体经济收入超30万元、人均收入超2万元的“幸福村”。

  时针拨回2017年,彼时的德欠村,90公里山路将村子与县城隔绝,狭窄村道旁堆着乱草垛,村委会办公室建在狭长河沟的乱石滩上。

  “不足30米的路,走一趟能沾两脚泥。”王占魁还记得,上任当天村里要开扶贫互助资金会议,狭小的办公室装不下所有人,大家只能挤在乱石滩上,踩着碎石子讨论。

  看着村民们冻得通红的脸,“一定要为乡亲们做点啥”的念头像种子般在他心里扎根。接下来的20多天里,他和村党支部书记每天揣着笔记本、踩着泥泞山路挨家挨户走访,牧民家的棚圈、草场的帐篷都成了他的“办公室”。蹲在羊圈旁听李才郎东主说养殖难题,坐在土炕上讲扶贫政策,他记满了3本厚厚的民情日记。

  李才郎东主至今记得初见王占魁的场景:“他第一次来我家,鞋上全是泥,连杯热茶都没喝,先问我家20只羊够不够吃。”那时,李才郎东主家有5口人,母亲卧床、妻子患病,儿子务工收入难以贴补家用,一家人的日子看不到指望。王占魁在日记里写下:“李才郎东主家有97.73公顷草场,想养羊却缺资金,得帮他把想法变成让家里有奔头的希望。”

  王占魁深知,德欠村地处脑山、草场广阔,发展养殖业是脱贫的最好出路,可资金成了拦路虎——不少牧民想扩大养殖,却连买羊的钱都没有。那段时间,他成了乡党委、县扶贫局的“常客”,带着民情日记一遍遍讲牧民需求,一次次跑政策、争项目。终于,在他的协调下,当时村里14户贫困家庭争取到畜牧养殖发展项目,李才郎东主家分到了44只藏系母羊。

  领羊那天,李才郎东主攥着羊绳的手都在发抖,他激动地说:“以前家里只有20多只羊,看着别人养得多心里急!王书记帮我把羊牵到家,还特意请来兽医教我怎么喂、怎么防病害。”如今,他家牛羊存栏120只,羔羊出栏约100只,去年仅养殖这一项就收入6万元,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作为牧业村,德欠村的资源优势在养殖,村“两委”据此制定了“以党建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以乡村治理为保障”的发展思路,明确村级发展规划:积极鼓励村民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为解决技术难题邀请农牧业专家到村开展培训指导,累计举办培训班10多期、培训群众200余人次;同时协调金融部门提供小额信贷支持,帮群众解决资金问题。目前,德欠村养殖规模达1500头(只、匹),带动53户群众增收;还争取联点帮扶单位支持,为全村产业养殖户援助春季补饲150余吨,为村民援助面粉500余袋、大米400余袋、取暖烤箱110台。

  为壮大群众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村“两委”还通过盘活集体资产、发展产业项目、入股企业等方式持续发力: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引导群众以土地、资金等入股参与发展,实现村集体经济与群众收入“双增长”。如今,村集体经济收入已从2016年的不到2万元,提高到现在年收益30余万元。

  如今的德欠村早已旧貌换新颜:村道宽敞整洁,广场热闹非凡,牧民的帐篷换成了砖瓦房,家家户户门口停着车;村党支部多次获评县级、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年轻干部、致富能手进入班子,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越来越强。

  夕阳西下,村道旁的路灯亮起,照亮村子的夜空。王占魁站在文化广场上,看着村民们跳着锅庄舞,脸上露出笑容:“只要乡亲们需要,我还会继续留在这儿,跟大家一起把德欠村建设得更好。”

  (来源:青海日报)